原标题:李渔在兰州的“一园一戏”
——文化双璧的三百年回响
“女子天团”的演员
在兰州的城市记忆里,藏着两段被时光掩埋的文化传奇:一座消失的江南园林,一个惊世骇俗的女子戏班。它们的创造者,正是明末清初的“东方莎士比亚”——李渔。这位江南才子曾在兰州留下“一园一戏”的文化双璧,前者是通渭路西侧湮灭的“若己有园”,后者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全女子戏班,比越剧女班早256年。今天,让我们循着老照片与古籍的线索,重现这段连接江南婉约与西北豪情的文化史诗。
黄土高原上江南梦:若己有园
康熙八年(1669年),李渔将苏州园林艺术带到了兰州,在这片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打造了一座名为“若己有园”(初名“艺香圃”)的江南梦境。作为甘肃布政使司的后花园,这座园林以《闲情偶寄》中的造园理念为蓝本,引阿干沟活水入园,堆砌“昆仑之墟”假山,建造“蔬香馆”“四照亭”等景致,巧妙融合西北的雄浑与江南的灵秀,成为一座罕见的跨地域园林杰作。1948年,这座园林被改造为国立兰州图书馆,老读者们至今仍记得“借书要穿过曲径回廊,阅览室窗外就是假山水池”的独特体验,在园林中阅读,成为一代兰州人的文化记忆。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中,假山被推平,水池被填埋,这座见证300年文脉的园林最终被现代高楼取代,仅存于《兰州古今注》的文字记载和零星的老照片之中。李渔当年“引水筑山”的巧思,既是对江南美学的移植,也是对西北干旱生态的文化回应。如今,当我们在城市更新中追求现代化时,是否还能为这样的历史记忆留一席之地?这座黄土高原上的江南梦,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发展,应当既能面向未来,也能守护历史的温度。
比越剧早256年“女子天团”
在康熙六年(1667年),56岁的李渔在兰州进行了一场惊世骇俗的艺术实验——组建中国首个全女子戏班。这个堪称“古代女子天团”的戏班以两位13岁少女为核心:来自山西的乔复生和土生土长的兰州姑娘王再来。她们从贫民之女逆袭成为戏曲明星,王再来反串小生,乔复生担纲花旦,开创了“女扮男装”的表演形式,比后来《梁祝》的演绎还要早。李渔在这个戏班的运营中展现出超前三百年的智慧:采用饥饿营销策略,剧本秘不外传,制造“一票难求”的演出盛况;在艺术风格上大胆融合昆曲的婉约与西北的豪放,创造出独特的“陇上昆韵”;更建立了因材施教、实战训练的培养体系,堪称古代的“练习生制度”。可惜这支戏班如昙花一现,因核心成员早逝、文人攻讦及江南文化的话语权垄断而未能延续。但她们突破性别桎梏、跨界融合的艺术勇气,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李渔留给兰州的文化密码
漫步在兰州通渭路的高楼缝隙间,仿佛仍能听到隐约的丝竹声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李渔留给兰州的“一园一戏”——若己有园与女子戏班,恰如一对文化双璧,不仅见证了兰州作为多元文化交汇地的独特魅力,更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文化密码。若己有园以其“江南美学本土化”的实践成为创新典范,女子戏班则以“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尝试打破陈规,二者共同诠释了李渔“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的文化理念。”在西北枢纽兰州,李渔创造的文化实验场提醒我们:创新往往孕育于主流之外,地域的独特性恰恰是文化创新的沃土。
这些文化密码对当代仍具深刻启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可以借鉴李渔“封闭创作+开放演出”的IP运营思维;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若己有园的消失警示我们建设需要为历史“留白”;在女性力量彰显方面,300年前兰州少女已站上艺术C位的创举,更激励着当代社会的进步。李渔的“一园一戏”不仅是兰州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若己有”的精神家园——它象征着超然物外的文化态度和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当我们重拾这些文化碎片,不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寻找那个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文化支点,让历史的智慧继续照亮今天的文化创新之路。
陈岚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