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先进!一起翻开兰州新区“实干家”成长手册
站内

全省先进!一起翻开兰州新区“实干家”成长手册

原标题:【全省先进工作者风采】

     实干争先谱华章

田华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摄

田华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摄

董世弘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摄

董世弘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摄

马玉萍 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摄

马玉萍 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摄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次受到表彰的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格,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记者走近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3名新区工作者,看他们如何用匠心与热爱,为时代写下最动人的注脚。

三尺讲台育英才 一腔热血铸匠心

——记全省先进工作者、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田华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初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石油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田华,她言语间流露出的谦逊与善意,让整个对话如春风拂面。谈及深耕10余载的职业教育,田华眼中闪烁着热忱与坚定。

近日,田华凭借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田华认为:“职业教育的课堂,要接上产业的‘地气’,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2012年,田华从兰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怀揣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梦想,她走进生产一线,在兰州石化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4年,田华再次走进校园,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开启了“把生产线搬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为了让产教有效对接,田华主编教材《色谱分析技术》。“这本教材最大的优势是其设置对接虚拟仿真平台,引入企业中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完成项目,做到学以致用。”田华说。“当学生们用仪器测出的数据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时,他们眼里会亮起光。”田华笑着回忆,拧紧的每一颗螺丝、调试的每一台设备,都将成为学生叩开企业大门的钥匙。

“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要让其进入车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田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企业送来的技术需求清单:某润滑油企业的油品检测难题、某气体公司的成分分析瓶颈……这些不仅是企业的诉求,更是她科研的方向和动力。

多年来,田华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主持完成的省级“科技助力经济项目”,在兰州隆华特种气体科技公司实现产业化转化,试生产期间就为企业增加年产值1100万元。“再生基础油和高端润滑油的产品开发”项目,则为甘肃中科隆能环境有限公司节省2000万元成本。这些年,田华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授权专利10余项。

“看到项目成果能够落地生根,并且实际应用于企业,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科研的力量。”田华感慨道。

每接到一项赛事任务,田华总会反复研读政策文件与赛事方案,主动向行业专家和资深教师“取经”,将产业前沿标准与教学实际结合,为学生量身定制备赛方案。这份匠心,让她屡获殊荣: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典型案例。

“职业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故事,需要的是把每一堂课上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她的声音温和,却有着穿透时光的力量。谈及此次荣誉,田华表示既激动又忐忑。她表示,将继续在职业教育领域精耕细作,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更在科研上勇于探索,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倾心基层“智”理 托起居民幸福

——记全省先进工作者、新区文曲中心社区党委书记董世弘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在兰州新区文曲中心社区的街巷楼宇间,总有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就是兰州新区文曲中心社区党委书记董世弘。近日,董世弘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殊荣,是对他多年来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

近年来,董世弘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听群众心声,探索“智慧+”治理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

针对辖区师生群体占比大、“潮汐”现象明显等实际,董世弘大胆创新,率先采用无人机“飞阅”巡查方式,为辖区的平安稳定筑牢科技防线。“在各类事项处理中,无人机巡查发现的事件占比达25%,投入的人力减少了一半,解决问题时长缩短了60%。”董世弘告诉记者。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董世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田字型”网格治理机制,将社区划分为51个全科网格,并将院校纳入“网格化”管理,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治理体系,让服务精准触达每一位居民。

“萤火虫”网格小分队的组建,是文曲中心社区探索网格治理的创新之举。每到周末,这支身着荧光马甲的队伍就活跃在辖区的大街小巷、校园周边。他们或是耐心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或是认真排查各类安全隐患,或是热情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真正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董世弘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用一系列暖心举措,为社区居民托起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文曲中心社区聚焦“一老一小”,推行“公益+市场”“社区+公司”模式,建设嵌入式社区服务综合体。社区大食堂、托老中心、托管(育)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2023年底,文曲中心社区大食堂面向辖区居民开放,开业那天,热闹非凡。“社区大食堂的饭菜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30%左右,社区的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人员还可享受优惠补贴政策。”董世弘告诉记者,社区大食堂将致力于提供价廉、健康、美味的餐饮服务,打造除用餐场所功能以外兼具邻里交流互动的平台。

社区“儿童之家”则是孩子们的快乐港湾。每天放学后,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做游戏。文曲托育(托幼)中心更是将关爱做到了极致,提供幼小看护、接送就餐、作业辅导等多元化服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从智慧治理的创新突破,到网格服务的精细入微,再到为民服务的温暖贴心,董世弘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对他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在兰州新区这片热土上,他将牢牢扎根基层,用实干书写担当,为社区发展、群众幸福贡献力量。

传授知识塑灵魂 当好学生引路人

——记全省先进工作者、新区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马玉萍

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从教26年,她始终扎根教学一线,以创新为笔、以爱心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育人华章,于丝缕事务中编织管理经纬。从普通教师到省级骨干,她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用专业与热忱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她就是刚刚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兰州新区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马玉萍。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这是马玉萍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26年来,她坚持“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严谨教学要求学生,以高超技艺引领学生”的教育目标,无论是深夜备课,还是周末家访,只要学生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她创新主讲“家长课堂”40余节,帮助200余个特殊家庭改善亲子关系,用爱与责任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让每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马玉萍的教学追求。她在任教的学校率先践行“新教育”理念,打造灵动高效的“幸福课堂”。为提升教学水平,她坚持每日研读教材、撰写心得,先后完成课题及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2项(篇)。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享受着被充分信任的快乐,愉悦地做起了学习的主人。

作为学校管理层的一员,马玉萍深知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她常说:“精兵强将是练出来的,好老师是带出来的。”教研活动中,她总是积极承担为青年教师上观摩指导课的任务,学期指导听课80余节,开展研训活动20余次。在她的指导下,学校23名青年教师先后在省、市、新区教学大赛中获奖。

此外,马玉萍多次赴乡村学校调研,积极为甘肃教育及地方教育事业撰写社情民意信息38篇,主动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为贫困学生、贫困地区捐款捐物。

关山万里,初心不忘。在教育的沃土里,她以热爱为种,道德为壤,培育桃李芬芳;在课改的征程中,她以教研为犁,深耕教学,助力青年教师勇攀高峰;在双岗的舞台上,她以情怀为笔,担当为墨,用最质朴的情怀绘就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荣光。

(兰州新区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