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龟城

永泰龟城

原标题:永泰龟城

夕阳下的永泰古城

夕阳下的永泰古城

在白银市景泰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老虎山北麓,坐落着一座荒废的明代军事城堡,它就是誉满陇右的永泰龟城。

永泰龟城位于景泰县寺滩乡境内,因城似一只巨大的金龟而得名。它落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迄今为止丝绸路上沿线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代军事城堡之一,也是明长城边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甘肃巡抚顾其志在《奏城永泰疏》中向万历皇帝建议:在红水县(今甘肃省景泰县)老虎山下建立一个军堡,以有效地策应兰州守军抵御北元残存势力。顾其志提议的依据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侍郎李汶和甘肃总兵达云曾在这里取得“松山大捷”,致使北元宾兔所部败走贺兰山。然而,谁能保证飘忽不定的蒙古骑兵不会再来?于是,顾其志就萌生了这一想法。

随即,顾其志的上疏就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批复。次年,时任兵部副使的邢云路奉旨来甘督建老虎城。从时间上看,老虎城是祁连山古城长卷的压轴之作;从空间上讲,它是祁连山最南端的一座军事堡垒。由于老虎城的震慑,边境从此惊现一派“厥居既定,边鄙不惊”的和平盛况,兰州城也传出“有了永泰城,兰州才安宁”的民谚。为了“永绝虏扰,康泰安宁”,老虎城后来更名“永泰龟城”,邢云路也曾撰文强调龟城的重要性。他的《永泰城铭》中有这样的句子:“贴彼松岩,矗矗崇岗。星分北落,狱镇四方。襟带山河,为金为汤……”

永泰龟城的城墙为黄土及砂砾所筑,周长1.7千米,墙高12米,墙基厚5米。城池的布局秉持“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的原则,平面上呈龟形,四周筑有半圆形瓮城,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门略偏西。城池四周布有护城河,河畔种植沙枣林带。城内有多处单体建筑,如大佛寺、诸神阁、玉皇殿和牌楼等,城墙上有12个炮台,每个炮台上配有一门碗口粗的大炮,南门城头悬有一口直径一米二的大钟。

据《永泰城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奋威将军岳钟琪返乡祭祖。他见城池外形如龟,却没有五脏,便利用风水学原理重造龟城。他用暗渠将清泉引入城中的五口井中,称作“五脏”;又在城北设一涝池,取名“甘露池”,合称“六腑”。他认为金龟有了“五脏六腑”,便有了灵气和生命力。果不其然,自从岳钟琪将军拨置后,永泰龟城一直风调雨顺。

鼎盛时的永泰龟城,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南北商贾络绎不绝;酒肆商铺星罗棋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歌舞升平,吆喝声此起彼伏;集市上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如今,这里的居民大多迁往了灌区,人口也锐减至百余人。往日的繁华景象,如今已销声匿迹;曾经的烟火之气,如今却荡然无存。

令人欣慰的是,城中的民居区、甘露池和五口井等古迹仍在。最吸引人的是始建于1920年的永泰小学。学校坐北朝南,其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至今仍保存完整,被称为中国近代初级教育的“活化石”,又称为“一本书”式校园。

自从诞生以来,永泰龟城经历了无数次的洗礼与磨难,也见证了几个朝代的更迭与兴衰。永泰龟城不仅是一种历史的遗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军事防御体系的积淀。龟城的人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池。民间艺人的表演,手工艺品的制作,都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那精湛的技艺,将成为龟城人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随着影视剧和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永泰古城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美丽的大脚》《汗血宝马》《决战刹马镇》等影视剧相继在这里拍摄,使得这座古老的城池名声大噪。同时,龟城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让古老的龟城焕发了勃勃生机。

□曾正伟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