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紫斑牡丹
甘肃紫斑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广为传扬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赏花盛况。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为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景。
牡丹色泽艳丽,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赋予了牡丹“国色天香”的美名,使其独享“国色天香”之称号。这两句诗完全可以看作是咏牡丹的一副佳联。
清朝末年,牡丹曾一度成为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我国有两大牡丹品种群——中原牡丹品种群和西北牡丹种群。紫斑牡丹是西北牡丹种群中重要的一支。
紫斑牡丹,又称甘肃牡丹、西北牡丹。很长一段时间里,每至春末夏初牡丹绽放之时,有一种花瓣内面基部生有深紫色斑块的牡丹曾经引起过我的注意,后来得知这种牡丹是西北特有的一种牡丹品种。
牡丹盛放之际,在大西北众多景区花园,普通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甚至山峁沟壑间;在城市的公园小区庭院中,抑或行道旁,都不难见到紫斑牡丹的身影。
偶然间看过央视一档电视节目后,才得知我所熟悉的紫斑牡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被称为“洛克牡丹”。之所以被称为“洛克牡丹”,还有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故事。
1924年夏,美籍奥地利探险家、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学著名学者约瑟夫·洛克,得到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负责人萨金特教授的首肯,并争取到16000美元的考察资金,又一次开启了他的中国之行。这一次,他打算去往青海果洛女王统治的地盘,进而深入阿尼玛卿山。
1924年9月,洛克抵达上海后,只能选择迂回线路前往西北。他取道香港,来到越南海防,从海防进入云南。在云南会合了他的纳西族仆从后,从云南出发,经云南昭通进入四川宜宾,过成都,历尽艰险,于次年4月到达卓尼。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各地动荡不安,沿途匪患、兵乱、疾病不断,洛克等人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25年春天,站在四川边境,我面临着两条路:直接去青海,或转道去甘南。”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一直保存着洛克的日记。在日记中约瑟夫·洛克说自己最终选择了后者,并与当时的卓尼土司杨积庆成了好朋友。
洛克于1925年4月抵达卓尼,受到杨土司的热情款待。他在后来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写的长达46页的《在卓尼喇嘛寺的生活》一文中,记叙了他两年多在卓尼生活的所见所闻。
卓尼县城西北台地上的禅定寺,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洛克在卓尼的借居之地。就是在这里,他把老喇嘛从深山采来、土司亲手栽培的紫斑牡丹种子寄回了哈佛。正是洛克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做法,让紫斑牡丹在北美乃至欧洲大地生根开花。这种珍贵的牡丹现在甘南已极为少见,却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瑞士等地相继繁衍开来,被西方称之为“洛克牡丹”。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紫斑牡丹,基本上都是经过人工栽培的品种。作为我国最大的两个牡丹品种群之一的西北牡丹种群中的紫斑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是所有野生牡丹中受威胁程度最高的种类。
我居住的小区院里和离家不远的游园中一个不大的牡丹园里,均有紫斑牡丹。它们生长于争芳斗艳、清香四溢的牡丹丛中,格外显眼,多为白色、粉色和紫红色,花瓣内面基部无一例外地生有深紫色斑块,别具一格且独具特色。
第一次见到这种牡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白色的紫斑牡丹,似身着白色纱衣和深色纱裙的小女儿,惹人爱怜,讨人喜欢。每到开花时节,我都会在它们身旁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
知道了紫斑牡丹的不凡身世后,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虽然宽广,却一直不曾停止过相互间的交流融通。正如番茄可以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今天中国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大众菜品。紫斑牡丹同样可以乘船横渡,落地大洋彼岸,在北美乃至欧洲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绽放出一方灿烂。今天,欧美见识过紫斑牡丹的人,或许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被他们视为珍品的“洛克牡丹”,竟然来自百年前遥远的中国!
□陆金友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