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岑参的凉州
张文生
大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的暮春,凉州城的柳色刚染上官墙,岑参便随着节度使封常清的车骑穿过了西城门。这位时年四十七岁的诗人,正带着长安的墨香与文人的傲骨,踏入这片被烽火与胡笳浸染的土地。他不会想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会成为他生命中最炽烈的驿站,让那些被风沙磨砺的岁月,在诗行里化作永不褪色的星子。
一
武威郡衙的西厢房,是岑参处理军牍的地方。案头的狼毫浸在陇右道的月光里,砚台边散落着未干的军报,墨迹间还留着沙尘的粗粝。作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他的日常是将金戈铁马化作文字,让边塞的风雪在纸页上静穆成章。那些写给朝廷的奏疏里,既有“霜台凭远眺,虏骑附云屯”的敌情禀报,也有“劝君不得学张骞,金戈铁马只生还”的安民之策。
午后的幕府常被驼铃声惊醒,西域各国的商队带来葡萄美酒,也带来碎叶城的战报。岑参总在这时放下笔,看阳光穿过窗棂,在胡麻纸上投下参差的影子,像极了边疆的版图。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终日不得闲,案头堆满山。忽闻胡琴响,方知是黄昏。”这是文人与戎马的奇妙交织,笔尖既能丈量城池的距离,也能触摸将士的体温。
每逢朔望之日,节度使帐下的军事会议总带着风沙的味道。岑参坐在末席,看封常清用横刀在沙盘上划出战线,听诸位将领用夹杂着胡语的汉语争论战术。他的职责是将这些粗粝的声音转化为工整的文书,却在不经意间,让那些金戈铁马的剪影,悄悄渗进了诗的韵脚。
二
凉州的市集是流动的彩虹。当岑参换下官服,穿上轻便的褐衣,便成了街头巷尾的常客。朱雀街的胡饼摊前,总飘着芝麻与羊肉的香气,摊主是位高鼻深目的粟特人,见他来便用生硬的汉语招呼:“判官大人,今日的胡饼加了波斯茴香。”他笑着接过,看热气在春日的凉风中升腾,忽然想起长安东市的点心铺,却觉得眼前的烟火气,更带着边疆的豪爽。
花门楼的酒肆是诗人的江湖。这里的葡萄酒装在夜光杯里,酒保的胡旋舞让铜铃响成一片。岑参常与武判官、宇文判官等人围坐,看胡姬抱着琵琶半倚酒坛,弦声里流淌着《凉州词》的调子。一次与朋友的宴饮中,他醉眼蒙眬地写下“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让那些在长安文人眼中粗陋的边地乐舞,在诗行里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城西北的皇台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站在夯土台上,能看见祁连山的雪顶在落日里熔金,听见天马湖畔的羌笛在暮色中呜咽。岑参常在这里徘徊,看归牧的羊群像云朵掠过草原,看烽火台上的狼烟与晚霞纠缠。他曾在《登凉州尹台寺》中写道:“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寺院的钟声里,藏着他对边地民生的细微观察,也藏着文人在铁血中保留的柔软。
三
武威太守李琎是岑参在凉州的重要友人。这位出身宗室的官员,既有治世之才,也有文人雅趣。他们常结伴游览天梯山石窟,看飞天壁画在北魏的石墙上翩然欲飞,听山风在佛龛间吟诵千年的经咒。李琎曾指着壁画对岑参说:“这些胡商带来的技艺,让凉州成了诸神的驿站。”这话让岑参若有所思,后来他在诗中写“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正是对这种多元文化的注脚。
与少数民族将领的交往,更让岑参的视野超越了汉家文人的局限。他曾随回纥部落的首领巡视草场,看马群在绿洲上奔驰如浪,看帐篷里的妇女用彩色毛线编织挂毯。吐谷浑首领用银碗盛着马奶酒递给他,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汉家诗人,当知胡地风寒。”这种平等的相交,让他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写出“功名祇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迈,打破了传统边塞诗中对胡人的刻板印象。
最动人的情谊,藏在那些风雪中的送别里。当宇文判官奉使东归,岑参冒着春寒赶到城外,看驿马的铃铛在晨雾中闪烁。他写下《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字里行间是对友人归途的牵挂,也是对自己滞留边疆的无奈。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将塞外的苦寒化作了诗意的春天,让友情在风雪中绽放出永恒的温暖。
四
岑参的凉州诗,是用胡笳调谱成的乐章。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里,他写“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让月光下的城池带着朦胧的异域感,胡人的琵琶声在万户人家的灯火中流转,成了边地夜晚最动人的注脚。他的笔不仅描绘风光,更捕捉声音——驼铃、羌笛、胡琴、战鼓,这些声响在诗中交织,构成了凉州特有的听觉地图。
面对边塞的残酷,他的诗里充满了生活情趣。在《戏问花门酒家翁》中,他与卖酒的老人开玩笑:“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调侃,让铁血边关多了份人间烟火的温度。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里,他不仅找寻到了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豁达体验,更有与友人相聚时“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快意和豪迈。他懂得在烽火中寻找诗意,在苦寒里发现美好,让边塞诗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叙事,而成为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晶。
当岑参离开凉州时,带走的不仅是诗稿,还有这片土地的魂魄。他的文字让中原知道,凉州不是荒凉的边鄙,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是胡汉交融的熔炉。那些在幕府中度过的日夜,在市集上听见的歌谣,在送别时落下的雪,都成了诗行里永不干涸的泉眼,让后世的读者,能在千年之后,依然触摸到凉州的温度,感受到一位诗人在烽火与诗行间放牧灵魂的执着。
岑参的凉州,是历史的凉州,也是诗的凉州。他用文人的慧眼与诗人的情怀,将边地的风沙酿成了美酒,让那些在岁月中模糊的面孔,在诗行里永远鲜活。当我们翻开他的诗集,总能看见一位身着青衫的官员,在凉州城头凝视远方,他的笔尖落下,便是一片永不褪色的盛唐星空。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