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晨钰 王思静(实习)
古道蜿蜒、长河悠悠,民勤骆驼客行走在岁月深处。民勤县文化馆供图
“拉骆驼,走四方,走哩嘛走四方……”苍凉的号子伴着悠扬的驼铃声在大漠回荡,往来帕米尔高原货通欧亚,这是民勤骆驼客赖以糊口的营生。参与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受孙中山派遣赴苏联开展外交并被列宁亲切接见,驮运黄金支援抗战,变卖商号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护送十世班禅进藏,修建青藏公路……跌宕起伏的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有一份几乎淹没于尘烟、独属民勤驼队的荣光。
民勤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三面环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温带沙漠气候是骆驼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当地牧养使役骆驼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茶商马合盛经营驼队、开办茶庄,生意遍布大西北、欧亚,被雍正皇帝封“官商马合盛”。
民勤驼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邸士智说,民勤骆驼客爱国兴业、勤朴忠厚、智慧勇敢、仁善诚信。李德宇 摄
有了驼队则有驼夫,当地习惯上称为骆驼客。2011年3月,民勤骆驼客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10月,民勤驼队传说、驼夫号子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勤骆驼客、民勤驼队传说、驼夫号子构成了在甘肃乃至全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民勤骆驼客文化。
爱国兴业、勤朴忠厚、智慧勇敢、仁善诚信,这是民勤驼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邸士智对予民勤骆驼客及其精神的概括。“历史上,民勤驼队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邸士智感叹道。
民勤赶驼人被称为骆驼客,以放牧骆驼、驼队运输为生。民勤县文化馆供图
民勤驼队属于商旅驼队,驼垛上有茶叶、丝绸、竹器、皮毛、药材、玉石、瓷器、纸张等,他们驮运的不仅是货物,更在往来穿梭中带动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如今,交通工具先进,骆驼的运输功能已不存在,而转为沙漠观光旅游体验。在民勤的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有专门供游客骑乘的骆驼,算是从运输业转行服务业。
民勤驼队驮运货物,穿越茫茫荒野。民勤县文化馆供图
当地文化部门还开展了民勤骆驼客、民勤驼队传说、驼夫号子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库、制作专题片和曲目音像片、组织学术研讨会等举措,发掘、研究骆驼客文化,尝试以一种新的形式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邸士智说,民勤县文化馆多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向居民和中小学生讲述驼队传说、唱响驼夫号子,希望以此将民勤骆驼客精神、民勤驼队传说传承下去。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