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蛇灵蛇现研究生接棒百年手艺 甘肃春风吹来新鲜事

剪纸蛇灵蛇现研究生接棒百年手艺 甘肃春风吹来新鲜事

原标题:一纸韵新春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二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巧手裁春,红纸寄意,瑞彩映祥光。

蛇年春节,兰州市安宁区史婷剪纸工作室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它更能彰显独特的魅力。

今年52岁的史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以“蛇元素”为主题,精心创作了《蛇盘兔》《双蛇送福》《蛇年挂历》等作品,剪出了“指尖上”浓浓的年味儿。

非遗剪纸“韵”新春

“今年,‘蛇盘兔’买得最火。”

“家里有老人,选这款‘寿桃’剪纸,寓意长寿。”

“结婚用,这款双喜剪纸简约大气,寓意幸福美满。”

……

在史婷工作室里的剪纸展区,摆架上摆满了富含春节元素特色剪纸作品,她展示了几幅历时一周创作完成的蛇年剪纸作品“蛇盘兔”,内含寿桃、石榴、双钱、牡丹、元宝、葫芦等各种寓意吉祥的纹样,灵动鲜活。

“老话说得好,‘蛇盘兔,必定富’。”史婷介绍,“蛇盘兔”作品里含多组蛇盘兔,不同纹样、元素,寓意不同,有福寿双全、福运绵延、生生不息、事事如意、财福双全……

轻拿剪刀、慢捻红纸,纸花翻飞间,浓浓年味在指尖流淌……

创新融入“新生活”

灵动精巧的传统剪纸、精美大气的围巾服装、古老技法的印染图画、校园社区的生动课堂……近年来,“非遗+”各类创新,越来越受百姓喜爱。

谈到创新,史婷说:“剪纸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技艺突破上,而应让它融入百姓生活,同时,还要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创新。”

从2016年开始,她通过在西北民族大学学习,用扎染和印染的方式将剪纸图案印在无纺布上,做成围巾和服装近几年,她又结合流行元素,创作出头饰、冰箱贴、布偶等“剪纸+”产品。经过反复思考,史婷在剪纸主题与技艺方面不断创新,创作了《欣欣向荣》《绚丽甘肃》等题材,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近年来,史婷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的作用,走进兰州多个社区、学校等开展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剪纸,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说,“每当去社区、学校教大家学习剪纸时,看到学员在实操中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剪出自己的作品,我就很开心。”

纸上生花,一韵千年。史婷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说:“今后,我将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具有甘肃特色的剪纸作品,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剪纸‘活’起来、‘火’起来。”

(甘肃农民报)

相关新闻:一把好挂面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三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

一把手工挂面,对于甘肃雪麦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希栋而言,既是家族四代百年手工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延续。

家族百年技艺

中国人喜欢面食,北方人尤甚。手工挂面在河西走廊及祁连山一带传播广泛,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及常年的祁连山富硒雪水的滋养,孕育出的小麦质地饱满、蛋白质丰富、面筋含量高,面香味浓郁,是制作面条的上等原料。

时间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每年到了庄稼收完的季节,有几个民乐县三堡镇韩庄村谢氏挂面匠,为了生计,拉着工具走乡串户,承揽生意。每到一个村落,一般会找一个亲戚家作为落脚点,也有一些热情农户直接将挂面匠领入家中,热情款待,并通知其他村民,知道消息的村民们会争先恐后地准备好面粉、清油、食盐、鸡蛋等,邀请挂面匠做手工面条,以备过年过节或老人生病、孕妇坐月子期间食用。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大人、小孩络绎不绝,白天做面,晚上大家会坐在一起喝酒打牌聊天。

一个村结束之后,这些挂面匠又会拉着工具去下一个村,临走时许多村民都会站在村口送别。久而久之,几个行走的谢氏挂面匠,将谢氏挂面美食传承了下来,也将谢氏族人的勤劳、智慧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百年手工面是谢氏家族四代人呕心沥血的结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谢希栋告诉记者,这些谢氏挂面匠中,便有他的曾祖父。

研究生子承父业

如果不是濒临失传,谢希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与家族百年技艺扯上关系。

“由于手工面是一项枯燥、繁杂、经验性很强的工作,收入也比较低,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技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间断了将近20年,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谢希栋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意识增强,周边的老百姓提议让谢氏手工面重新做起来,第三代传人谢为华、谢为海商议后告诉了在外工作的孩子们。

沈阳化工大学2010届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谢希栋也接到了父亲的“召回”电话。原本在沈阳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那购置了房产,成了家、也有了孩子的谢希栋,听到父亲的电话,经过与家人多次商议后,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青年一代谢希栋、谢希源,联合在世的老一代传人谢为华、谢为海,在当地政府及父老乡亲的支持下,于2023年3月筹集资金建立了手工面坊,以传统技艺为基础,不断创新改造,开发了百年手工面系列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只为一碗好面

手工百年传承,只为一碗好面!

“虽然家族是挂面匠,但因只是为别人制作,小时候记忆中,只能吃到手工挂面制作时的废料或边角料,至今仍回味无穷。”谢希栋告诉记者,百年手工面复原传统工艺,选用祁连山雪水浇灌的春小麦、食盐、饮用水,通过严格的称量配比、秘方配制,历经和面、揉面、醒面、拉面、盘条、阴干等二十道工序加工而成。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纯手工制作,口感筋道爽滑、耐煮不糟,易消化,营养丰富,储存食用方便。目前,经过不断改良升级,完全形成了兼具营养、方便的预制品食品。

百年手工面如果配上当地羊肉熬制的汤料,老百姓叫作“羊肉汤面”,味道鲜美,在民乐当地老百姓口中津津乐道。以前一般的家庭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在过年过节、招待贵宾时才能食用。

“最近客户订单不断,24名员工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手工挂面。”谢希栋告诉记者,百年手工面因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浙江、江苏、重庆、福建等地,并出口美国、加拿大。随着客户需求量不断增加,之前的手工作坊每天只能生产800斤拉面,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此他又于2025年1月新建了厂房,产量增加到了每天4000斤拉面,全负荷生产,以满足消费者春节需求。

一盏迎新灯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四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通讯员 刘薇

“这里的灯非常好看,造型也很可爱,有小鹿、蜻蜓还有蝴蝶,感觉这里特别有趣。”学生张玉婷兴奋地说。

“今年的灯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每一处都设计得恰到好处,既美观又实用,展现了一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平凉市民梁红兰感慨地说。

……

蛇年春节,崆峒区全力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让广大市民在光影交织中欢度佳节,感受浓浓的年味,领略城市独特的光影魅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与活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万盏华灯,灯影灼灼。夜幕降临,在平凉市人民广场周边,主要道路两旁的树木被装饰一新,树枝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别致,明暗交错间霓虹闪烁,宛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中。有的彩灯形似诱人的糖葫芦,红彤彤、圆滚滚,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有的则像饱满的柿子,金灿灿、沉甸甸,寓意着事事如意、红红火火……

城市夜景亮化是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焕发城市活力、惠及城市人民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崆峒区紧紧围绕“精心规划城市、精致建设城市、精细管理城市”的工作理念,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努力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增温加码,让城市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让市民在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中,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新年将至,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广大市民欢度佳节,我单位已完成东西大街、红旗街、南环路等12条城区主要道路和活力公园、四中巷、盘旋路花坛等7处城区重要节点的亮化装饰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崆峒区住建局干部宋志文说。

一个新愿景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五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冬日的东乡县布楞沟村,没有了农忙时的喧闹,几缕阳光慵懒地洒在新农村的巷道上。巷道口,几位老人蹲坐在一起,他们裹着厚实的棉衣,脸上带着岁月镌刻的皱纹,却掩不住那发自内心的笑意,正悠闲地唠着嗑。他们的交谈道出了村庄这些年的变化,也流露出对新年的期待。

沿着巷道来到了马麦志的家,一进门,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炉子上三个烤得金黄的土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马麦志和妻子正围坐在桌前包饺子,案板上的饺子皮、馅料摆放得整整齐齐,夫妻二人有说有笑,配合默契。妻子熟练地拿起饺子皮,放上馅料,手指翻飞间,一个饱满的饺子就诞生了。马麦志虽然手法稍显生疏,但包出的饺子也是有模有样,一家人的温馨在这小小的饺子间弥漫开来。

不一会儿,饺子包好了,马麦志将饺子下锅。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炕桌时,马麦志却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念。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在外务工的小儿子的微信视频。

当屏幕里出现了小儿子的脸,马麦志立刻绽放出笑容:“下班了没?我们正包饺子呢,你在外面吃得可口不?一个月工资咋样,够花不?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简单的话语里,满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牵挂与疼爱。

马麦志的小儿子今年20岁,在广州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每个月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曾经,布楞沟村的日子苦不堪言,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更难,村民们守着这贫瘠的土地,生活看不到希望。可如今,布楞沟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甘甜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安全稳固的新房替代了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村子的环境也越来越美。

谈及新年愿景,马麦志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跟2013年相比,村子的变化太大了。新的一年,就盼着家人平安,日子红火。也希望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看,尝尝东乡手抓,感受村子的新变化。”

离开马麦志家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庄上,给整个村子镀上了一层金边。布楞沟村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然换了新颜,而村民们怀揣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景,正大步迈向更加幸福的未来。

一个新村落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六

舞龙表演

舞龙表演

蔬菜大棚

蔬菜大棚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新春佳节,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却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

走进朱家坡村,拜年社火锣鼓喧天,蔬菜大棚内果蔬飘香,无动力乐园充满童趣,游客们或体验采摘的快乐,或欣赏村庄的美景,或观看村晚彩排,处处洋溢着欢乐与希望。

“我们村以‘家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村民们幸福感十足。”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村民朱兴明说。

朱家坡村位于华亭市安口镇西部,共有141户606人。近年来,朱家坡村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户户有产业,家家创最美,善治促和谐”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示范引领,内塑文明“小家”,外筑美丽“大家”,以纯正家风涵养淳朴民风、浸润和谐乡风,绘就了一幅新时代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民和谐的文明画卷。

漫步村子,山上特色民宿与山下白墙黛瓦的民居交相辉映,廊桥水榭景观幽雅自然,村规民约宣传画随处可见,蔬菜大棚鳞次栉比。

81岁的村民李建堂用一段自编的快板,生动地勾勒出朱家坡如今的幸福生活:朱家坡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满山蔬菜粮满仓,层层梯田北塬上,红瓦白墙屋里亮,生活环境大变样,群众光景年年旺,村庄美名到处扬……

乡村“活起来”,日子“旺起来”。

朱家坡村的蜕变,源于村子有效整合土地、人力、区位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盘活了村子,富裕了村民。

2015年,高原夏菜种植项目落户朱家坡,当年秋季便实现平均每户菜农增收2000元;

2018年,村里依托绿色蔬菜种植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流转土地505亩,建成日光温室10座,种植绿色无公害果蔬,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年内总收益达40万元……

短短几年间,朱家坡村建起蔬菜拱棚176座、日光温室20座、智能温室5000平方米,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650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村里还整合闲置资源,打造了休闲观光园、露天蔬菜种植园、设施蔬菜种植园、休闲垂钓体验园、特色蔬菜采摘园“五园”,并新建了农家乐、民宿、生态鱼池、蒙古包等乡村旅游设施。

见证村子蝶变的朱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孔彦荣心里有本“明白账”,他感慨道:“现在全村60%以上的群众从事果蔬种植,122户群众加入合作社,累计分红18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

朱家坡村,已从昔日的“穷山窝”变成了集产业开发、特色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文明村以及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棚致富瓜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七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倩

近日,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华村的6万斤大棚西瓜迎来了丰收。笔者走进新华村西瓜大棚,只见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搬运、打包,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今年西瓜长得特别好,个头匀称,甜度高,吃起来脆嫩酥爽、鲜甜多汁,品质很有保障。”金昌市新惠润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李长军说。

新华村位于金昌市区东北部,毗邻城区、耕地规模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依托商品果蔬种植业较为成熟的先天优势,新华村注册成立了由党支部领办的新惠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与土壤条件,合作社逐步筛选出了一批有明显种植优势的特色品种,采取多季种植或错时种植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

“大棚西瓜是新华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确保大棚西瓜稳妥上市,我们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深入考察调研后,提前与收购商签订收购合同,按要求种植,抓稳市场。”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文杰说。

近年来,新华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打开市场销路,形成“基地+合作社+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种苗+指导+收购+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在产品种植前,合作社就与收购商签订收购合同,种植不再是一场“赌博”。

“我几年前就与新华村开始合作了,这个村的土壤品质好,西瓜甜度比其他地方高。我们现在正在加紧打包装车,后续将直接运往北京销售。”凉州区旭腾江太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亮说。

在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新华村还通过扩大规模增收增产。2024年,新华村在原有11座高标准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又续建了11座,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将农产品种植的路走深、走远,有效促进合作社稳定增收。

“我们在种植的过程中聘请高级农艺师担任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同时,我们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全年累计发放工资50余万元,尽可能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文杰说。

小小西瓜在新华村一座座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的“养育”下,变成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疙瘩”。今后,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华村将通过引进新品种和先进技术,把特色农产品种植持续做大、做活、做优,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丰收”。

一个托管班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八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通讯员 马秀兰 刘志勇

寒假来临,职工家庭孩子假期“看护难”问题成为许多家长的心头之忧。为切实减轻家长负担,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且有意义的假期,永靖“工小星”职工子女托管寒假班暖心上线,为当地少年儿童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假期港湾。

近日,记者走进该托管班,看到家长们护送孩子前来,认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孩子们收到县总工会和老师精心准备的暖心苹果后,正式开启托管生活。在托管班里,孩子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孩子跟着老师弹奏小钟琴,奏响欢快音符;有的沉浸在快乐阅读中,探索知识海洋;有的在棋盘上对弈,展现策略智慧;还有的专注制作创意手工,发挥无限创意,现场洋溢着温馨欢乐的氛围。

“我觉得这个托管班太有趣了,在这里我交到了好多好朋友,能跟他们一起做作业、做游戏、做手工,我开心极了。”该托管班学生陈春曜高兴地说。

托管班的课程设置独具匠心,不仅涵盖知识分享、心理健康关怀、传统文化学习等基础内容,还以特色课程设计为亮点,开展普及型、知识型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潜能、拓展教育理念,在寓教于乐中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与创新精神。

“假期托管班就像一场及时雨,帮我们解决了假期带娃难的问题,把孩子送到这里特别放心。”学生家长孔维萍说。

托管班以看护为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放自习室、活动室等设施,为孩子们打造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同时,秉持“学生有需求、家长有意愿”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寒假托管服务,力求让县域内有需求的青少年在寒假期间“托”得住、“管”得好,让寒假托管既有温度又有广度。

永靖县总工会女工委主任党梅菊表示:“工会托管班已经开设三个年头了,它不同于简单的‘看护’和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班,我们以公益性质为出发点,解决职工子女假期无人照看的难题,让孩子们度过快乐又充实的假期,也助力广大职工朋友安心工作。”

一群“喜羊羊”

——“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九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

日前,肃南县接羔育幼拉开了大幕,一只只小羊羔的诞生,让牧区群众的新春倍添喜气。

从肃南县城出发,沿着元白公路行驶约17公里,就到了肃南县大河乡红湾村60岁牧民杜永生的冬春季草场。草场上白雪皑皑,150多只高山细毛羊集体踏雪觅食,虽然有围栏,但杜永生仍在羊群周围仔细“巡视”。

“最近每天都能出生四五只小羊羔,天寒地冻,要及时把刚出生的小羊羔抱回羊圈,防止冻伤或冻死。发现难产母羊,还要及时助产。”每天早晨9点羊群出圈到下午5点回圈,这样的“巡视”,杜永生要进行四五次。而这种“巡视”,也只是集中在每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其他11个月可放任羊群在草场内自由有觅食,不用“巡视”。

“每年春节期间,也是产羔的最佳时期。”杜永生告诉记者,因为这个季节母羊膘情好、奶水足,所产的“冬羔”疾病少、成活率高、体格大,相应的价格也高。近年来肃南牧区群众一般都实行集中配种、集中产羔的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因此,对牧区群众而言,春节接羔育幼忙生产,每一只小羊羔都是“喜羊羊”。春节期间,牧民都是白天忙生产,晚上相约走亲访友或家庭聚会。

杜永生家共有150多只高山细毛羊,其中有120多只适龄母羊要在这一个月内产羔,这个月是年度内最忙碌的月份。目前,120多只适龄母羊已产羔100多只,预计下月初就能完全产完。按照现在市场行情,每只羔羊700元计算,120多只羔羊能为家庭带来8.4万元收入,这是家庭年度内最大一笔收入,承载着全家人增收致富的希望,不容马虎。

走进杜永生家的羊圈,最近刚出生的百余只“喜羊羊”个个穿着“小棉袄”咩咩欢叫,以为是外出觅食的羊妈妈回来了。大河乡副乡长冯亮和大河乡畜牧兽医工作站兽医师毛婷抱着小羊羔开展接羔育幼技术指导及疫病防控工作。

冯亮告诉记者,牧民家庭收入主要是出售小羊羔、羊毛、淘汰母羊所得,产羔收入几乎可占到家庭收入的80%左右,因此,冬春季产羔育幼是提高羔羊成活率和经济增效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乡镇采取一名科级干部包抓一个村,与村干部及畜牧站包村兽医常态化入户走访,指导养殖户加大草料储备、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帮助养殖户解决接羔育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成活率。大河乡共有12.6只羊,其中高山细毛羊11.4万只,今年全乡适龄母羊达8万多只,现已产羔20%,预计今年3月份产羔结束,春节期间将会是产羔高峰期,大河乡将认真抓好以接羔育幼为重点的冬春季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户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为全年畜牧业稳定生产打好基础。

看着一只只新出生的“喜羊羊”欢快蹦跳、茁壮成长,平添了春节别样乐趣,杜永生也开口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