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聚焦】加大保障力度 持续改善民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顾丽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关乎着群众生活冷暖,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2%;1万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建成投运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回望2024年,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个惠及民生的成果,无一不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印证着我省民生福祉提升的明显成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民生至上,更大力度增进群众福祉”,内容涵盖就业、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份清晰的“民生清单”,如何精准发力?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聚焦报告中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细节,积极建言献策。
司马曙财代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摄
司马曙财代表:让搬迁群众“搬得稳”“能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仅用半年多时间,学生如期走进新校园,群众如愿搬入新家园,产业同步配到家门口。对于这一点,省人大代表、积石山县安集镇杨家湾村村民司马曙财感受尤为深刻。
“过去一年,面对灾后重建艰巨任务,政府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紧急救援物资的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妥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司马曙财说。
当看到在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扎实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后半篇文章,加快安置点设施配套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强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争三年规划两年完成,司马曙财倍感振奋。
“我们将以重建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裕。”司马曙财说。
对于如何解决好灾后搬迁群众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司马曙财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积石山县地处高寒阴湿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人工种植、栽培黄芪、柴胡、当归等中药材的理想之地。在调研过程中,他了解到当地部分群众种植中药材冬花,每亩地收入加上补贴达5000元,如果能推广种植,一个家庭按3亩地算,收入就有15000元,是帮助群众就业增收的好路子。
司马曙财建议,省委、省政府应继续在政策、资金和科技引导方面给予积石山县倾斜支持,帮助和协调省内外中药材加工企业在积石山县组建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引导受灾搬迁群众在中药材加工厂务工,利用闲置土地种植中药材,确保他们“搬得稳、能就业、有收入”。
高德勇委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摄
高德勇委员: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省政协委员、兰州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高德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的导向,这为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振了信心。
高德勇介绍,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重中之重,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举办专场招聘会、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2024届毕业生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6.03%,居省内前列。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我省顺利完成支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2025年我省10件为民实事中将继续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高德勇说,由此可见省委、省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实践经验丰富和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在高德勇看来,创新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高德勇介绍,兰州交通大学专门设立专业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创新项目。2024年,学校共有2万余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143项,获得各类奖项2571项,其中,共获国家级奖项579项。今年已收到立项申请书1200余项。这些举措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促进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高校教育与产业行业的融合,做好校地企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高德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学生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建设,以确保学生毕业后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更加契合,推动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马莉委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摄
马莉委员:以优质医疗资源守护群众健康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很欣喜地看到,去年我省在70个县实现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全覆盖,这标志着我省重症医学事业有了非常大的飞跃。”省政协委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莉说。
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常常存在病情变化很快、病情非常危重等问题,稍有延误,后果往往不可逆转。
而在基层,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群众一旦罹患重病,如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马莉始终心系这一民生问题。
“为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全省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过去一年,马莉带领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团队几乎走遍陇原大地,与省内30多家县域及市级医院签约建立了急危重症专科医护一体化技术联盟。
一年来,联盟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不断加强与基层医院间的沟通与合作,利用远程医疗和专家会诊等手段,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优质的医疗及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更高水平健康甘肃,特别是实施卫生健康为民服务15项实事,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把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决心。”马莉表示,今年将带领团队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医联体的协作,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癌症,是造成居民医疗负担加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人们目前对癌症筛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如果将癌症早筛纳入医保支付,群众筛查的顺应性和依从性会明显提高。”马莉建议,我省可以借鉴经发达地区实践证实、能切实提高早癌筛查诊断率的项目,优先将其纳入医保支付,以便更及时通过早筛早诊早治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新甘肃)
相关新闻:【两会热议】奋力开创“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年,高台县制种产业喜获丰收。甘肃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杨唯伟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视察甘肃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回眸2024年,甘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立足新起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今年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现代农业扩量提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培育一批产值超500亿、1000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省政协委员,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金泉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加快乡村全面振兴,部署了建设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晰了路径。”
杨金泉表示,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认真落实省两会精神,全方位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聚力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方面,聚焦“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八字诀,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为基础,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以及粮和种“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牛羊菜药4个千亿元、果薯粮3个五百亿元、种业1个三百亿元产业,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100亿元以上。
陇西县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火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崔翔龙 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在省人大代表、陇西县委副书记、县长田学荣看来,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既是增强农村内生发展的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陇西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中药材标准化、畜草一体化、马铃薯良种化、蔬菜设施化、种业科技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田学荣说,将认真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立足资源禀赋,持续推动“山坪区中药材、川河区设施农业、千家万户养牛羊”,在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支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甘味出陇”香飘四海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更大力度推动“甘味出陇”“甘味出海”。
近年来,我省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和产地环境,紧盯市场对绿色化、特色化、多样化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趋势,聚焦“土特产”,深入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着力建机制、强基础、提品质、塑品牌、拓市场,在全国率先培育建设“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甘味”系列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为促进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甘味”品牌荣获2024年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第1位,摘得“四连冠”。甘味品牌中心供图
省政协委员,甘肃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懿笃表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甘肃立足区域特色农业优势,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思路,做实做响“甘味”品牌,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他建议发挥政府引导和优势平台带动作用,持续开展“甘味出陇”“甘味出海”活动,推动“甘味”从“树品牌”向“拓市场”转段,以品牌“流量”带动市场“增量”,探索推广“政府搭平台、农村建基地、企业建龙头”的共建模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我们将深入落实省两会精神,注重发挥‘农垦所专’‘农垦所长’,按照农垦集团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愿景目标,深入实施农垦‘一核五驱一牵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航母‘甘肃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农垦力量。”张懿笃说。
省人大代表石红霞来自陇南市两当县左家乡左家村,是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我关注最多的还是乡村振兴。”石红霞说,近年来,左家乡食用菌种植走上了“企业带动+农户种植+零工稳收”的发展路子,家乡的食用菌卖到全国各地,令她信心满满。她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加强品牌建设,通过统一品牌形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甘味”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100个左右省级“和美乡村”,让农业增效益、基础更稳固,农村增活力、乡村更繁荣,农民增收入、生活更红火。
“乡村振兴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振兴的落脚点在农村,振兴的对象是农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旺泽说,近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如何加快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到一些鲜活的事例,总结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他建议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下功夫、出实招。
“让产业稳定发展,筑牢品牌和品质的根基,培育新农民,让传统农民成为职业技术农民,吃上技术饭,走上致富路。”省人大代表、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表示。她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和运营中来,在有条件的县(区),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创业孵化示范园区和退役军人新农人培训基地,为新农人和退役军人搭建就业创业的平台通道和可复制的样板试点。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汉介绍,省农科院根据全省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在全省建立了20多个试验站、400多个试验点,在深度掌握全省农业生产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科技手段,助推我省农业生产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国汉建议,要以高科技、高效益为导向,推动科技赋能,全面升级寒旱农业生产体系。向“新”而行,做强品牌,全力再造寒旱农业经营体系,努力将寒旱农业打造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未来产业”、彰显寒旱特色的“优势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感恩奋进 昂扬向前丨甘肃省政协委员刘国汉: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需要把握“特”“高”“新”三个关键词
中国甘肃网: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张延堂:加大农房抗震改造支持力度
中国甘肃网1月2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宋芳科 张慧雅 黄龙)在2025年甘肃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农房抗震改造支持力度,提升农村住房安全水平,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张延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危房改造是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自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以来,甘肃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8年至2020年期间,甘肃省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明确危房鉴定、改造、管理等各环节工作要求,全力保障任务落实。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工作后,甘肃省探索出“政府引导、财政奖补、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改造路径。
以武威市为例,截至2024年10月,该市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2.38万户,实施农房抗震改造2.16万户,农房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然而,武威市仍有4.07万户农村土木结构住房存在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农房抗震防灾水平,武威市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按照“宜保则保、宜改尽改”原则,继续推进农房抗震改造。
张延堂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房抗震改造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保障对象范围较窄,现行补助政策仅针对低保户、特困户等低收入群体,无法实现整村推进。同时补助标准较低,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约为1.5万元/户,农户自筹负担较重,改造积极性不高。此外政策互补稍显不足,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补助标准较高(10万元/户),但与农房抗震改造政策未能形成有效互补。
针对这些问题,张延堂建议,省住建厅、省财政厅应放宽政策保障对象限制,兼顾重点对象和一般农户的改造需求,鼓励整村整组示范推进。同时,希望在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方面给予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
张延堂表示,农房抗震改造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和多方协作,进一步提升农村住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助力乡村振兴。
新甘肃:【两会热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塑造发展新动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苏家英
“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猪用口蹄疫疫苗、高性能铜加工等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甘肃造’第五套医用碳离子治疗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注册并投入临床应用,武威重离子兰州院区正式运营……”过去一年,我省科技创新成果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新的一年,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连日来,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热点话题畅所欲言,为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激发创新活力,锻造科技攻坚“强引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围绕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统筹推进强科技、强工业行动,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省政协委员,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包俊宗说:“科技创新在2025年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分量,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在助力引才育才、助力科技创新,助力科学素质、助力科学决策几个方面下功夫,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2024年,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应用推广取得了多方面突破。“‘甘肃造’第五套医用碳离子治疗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注册并投入临床应用,并且正在走向全国,这是市场和行业对我们技术的认可。”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蔡晓红说,“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新技术研发,充分释放技术红利,让‘甘肃造’成为一张‘金名片’。”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省政协委员、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王永铎说,近年来,我省各地以强科技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科技创新赋能增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王永铎建议,要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赋能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制造“新地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培育未来产业,聚焦氢能与新型储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方向,谋划一批示范工程,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结合低空经济涉及到的核心技术和我省发展需求,我的建议是,在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基地中,分别增设低空经济核心技术相关的重点专项,部署不同核心技术的计划专项,通过产学研用形式,有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工作,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和低空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省人大代表、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轨道交通力学应用工程实验室主任梅元贵说。
“智能传感器在传统制造业中有多方面的重要应用,它能够对制造过程进行精确感知,而且可以对生产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有利于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郑礴说,“智能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将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此,我建议推动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省人大代表、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逯迈是来自教学科研一线的代表,他更加关注数字经济。他说,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经成为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生产力,能有效带动GDP增长,“我建议抢抓机遇,以庆阳、兰州智算中心为平台,高效率利用已建成算力,加快布局具有甘肃产业特色的大模型应用中心,助力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成果转化,走上产业化应用“高速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技创新赋能增效。
省政协委员,兰州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海鹰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目前,我们依托甘肃省储能系统与运行控制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紧密围绕储能产业链,以需求为导向、以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在高性能储能材料和器件、高性能储能装备与系统、储能系统运行优化控制、储能系统安全管控等方向开展研究。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董海鹰说。
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毅教授介绍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鲜活案例:“去年,白银市实创高新产业研究院柔性引进相关人才,开展数字经济转型助力畜牧羊标准化分子育种选种等关键基础技术研究。研究院科研团队历经半年时间,成功开发生物信息超级计算系统’。该系统全面超越传统超算系统,让生物信息超算进入0.02元/GB级别。目前,该系统已顺利应用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和甘肃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中。”
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王治业多年来致力于微生物的研究。今年,他的提案是关于“生物制造菌种”的。他告诉记者,该菌种可将一般生物质为主的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广泛用于轻工、食品、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重要基础民生产品。为此,他建议依托优势科研单位,搭建功能菌种定制创新平台,攻克菌种挖掘技术,创制一批高性能、可产业化应用的微生物菌种,实现部分菌种及其发酵产品的产业化应用。
中国新闻网:甘肃探“低空+”经济:拟辐射文旅和教育等多领域
中新网兰州1月22日电(记者 闫姣)“建议建立甘肃省A类飞行服务站,构建1至2个低空飞行服务和保障中心,包括建立统一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和‘低空+’教育培训。”22日正值甘肃两会期间,甘肃省政协住香港委员潘国瑞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24年11月10日,甘肃陇南市文县,无人机进行表演。(资料图)高展 摄
低空经济指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依托低空空域进行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近年来,甘肃低空经济在低空旅游、农业植保、公安巡逻、应急救援、环保测绘、电力巡查等多场景实现运用。
在潘国瑞看来,甘肃有深厚历史文脉资源优势,可以塑造“低空+”文旅消费,支持低空文化园区、低空飞行营地等建设和航空主题研学发展,“在度假区、景区、航空飞行营地等开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热气球、动力伞等飞行体验点,开通区间低空飞行体验航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全域全季低空旅游。”
潘国瑞认为甘肃在“低空+”运动消费方面亦大有可为。比如,加快航空飞行营地、航空运动俱乐部和飞行训练基地建设,举办各类航空运动赛事和活动,加快发展跳伞、航模、无人机、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模拟飞行等航空发展运动,引导培育大众航空运动消费。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精准育才,做优做强飞行员培训业务。”在“低空+”教育培训方面,潘国瑞建议,甘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各具特色的航空教育培训基地,开展航空模拟、私人飞行驾照、无人机操控、航空法律法规等培训业务;举办航模比赛、飞行模拟赛、无人机操控及竞速等赛事活动。
此外,“低空+”还可应用至航空医疗救护、自然资源、城市低空物流发展等领域。
甘肃各市州在低空经济方面已布局。据了解,定西市已孵化发展低空经济等产业,低空经济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临夏回族自治州打造刘家峡国际滑翔伞营地,举办全国滑翔伞锦标赛等大型活动。
“甘肃应把低空制造和低空服务,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电信甘肃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岩说,甘肃空域资源得天独厚,有5家航空制造企业,有4家通信基础设施运营商,有10多家航空运营公司,有敦煌雅丹等5座A1类通用机场和数十处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承载游客近4万人,低空经济发展有产业基础、有通用机场、有场景应用,发展基础较好。
“建议打造‘低空设施网’,开辟‘低空航路网’,建设‘低空服务网’,研发飞行器监管服务平台,打造特色低空场景,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孙岩说。
中国甘肃网: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张丽霞: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助力“强省会”建设
中国甘肃网1月2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 宋芳科 孙珩力 黄龙)“兰州太阳能富集,生物质能、地热能利用价值高、氢能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方面,兰州大有可为。”
对此,省政协委员张丽霞建议,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依托在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形成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广成果应用。
“提高头部企业的产业链控制和创新主导能力,推动重点创新主体技术经纪人全覆盖,推进‘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互联共济’。”张丽霞希望将新能源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储能技术结合起来、融合发展,促进新能源产品低成本开发、高品质使用。
健全完善产业链,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依托重点园区,构建发、输(配)、储、用、造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风电和光能装备,构建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及充电设施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提升新型储能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张丽霞建议,依托兰州新区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电解水制氢装备、储氢球罐等产品试制应用,布局新能源直供、离网运行等绿电制氢项目,推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发展,依托兰石集团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拓宽氢能应用场景,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装备应用,推动氢燃料公交、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
同时,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并网一批的思路,打造好永登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着力在氢能和新型储能、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等领域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坚持源网同步,协调推进电网接入工程,力争纳入保障性并网范围,对已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的项目实现“应并尽并”,将新能源产业的强大电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中国甘肃网: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张惠玲:打造飞地经济园区“提升版” 按下承接产业转移“快进键”
中国甘肃网1月2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宋芳科 张慧雅 黄龙)在2025年甘肃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定西市基层委员会主委、定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惠玲提出,要打造飞地经济园区“提升版”,按下承接产业转移“快进键”。
“甘肃在资源能源、产业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在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享共赢、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但也存在政策支持不全面、合作成效不明显、产业协同发展不充分等短板问题。”张惠玲在多年履职和工作中,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张惠玲建议,首先要加快按下承接“动力键”,高水平建设飞地园区。她提出,要健全承接产业转移“1+N+X”政策体系,其中“1”即制定出台《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管理办法》;“N”即健全土地要素、财政投入、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系列配套政策;“X”即对大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明确差异化政策支持。同时,细化分类承接配套政策,突出“支柱产业承接创新链、基础产业承接资金链、新兴产业承接总部链”的导向,完善相关产业目录和产业链发展规划,明确承接转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此外,分级授权,制定《甘肃省重点“飞地园区”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下放审批权限,支持“园中园”“区中园”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各级开发区的积极性。
其次,要精心按下利益“共享键”,激发产业转移积极性。张惠玲建议优化GDP分享收益,探索“123”跨区域GDP分享办法,明确“飞出地”和“飞入地”的分成比例。细化税收比例分成,按照“锁定存量、分享增量”原则,明确财税共享期和分成比例。同时,固化利益分割模式,制定《“飞地经济”利益分割指导意见》,引入公司管理模式,以市场化方式按股分红,合理安排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担比例。
最后,要按下合作“创新键”,探索长久共赢机制。张惠玲提出,创新管理体制,支持经济开发区与发达省份结对共建示范产业园区,省级统筹设立“飞地经济”园区区域合作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保障合作共建园区发展。创新考核监督模式,注重对“飞地园区”建设增量、产值投入、产业增加值的量化考核,防止同质化竞争。同时,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强化项目带动,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助力飞地园区产业从“小苗”长成“大树”。
张惠玲表示,打造飞地经济园区“提升版”是甘肃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她希望通过政策创新和多方合作,进一步提升飞地经济园区的发展水平,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甘肃经济日报: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 打造算力产业新高地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通讯员 史哲铭)1月21日,在省政协“立足省情实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专题协商议政会上,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霍伟以《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打造算力产业新高地》为题进行发言。
推动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承接模式不断创新、承接能力有效增强,特别是将“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发展壮大和集群培育”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放大甘肃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承接算力产业转移的优势。
霍伟介绍,目前,庆阳算力产业园后发优势已经形成,庆阳已成为全国八大枢纽节点中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智算规模已突破50EPFLOPS,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10月份公布数据显示,庆阳至其他七大枢纽节点传输性能全国最优,全省已经形成以庆阳为中心、带动全省14个市州算力产业的引领优势,为甘肃算力服务全国奠定可靠基础。
霍伟建议,面向未来,我省应积极对接算力服务等领域重点企业,持续培育壮大本地算力产业。应加强顶层规划,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传送网络等算力基础设施,成体系承接算力应用企业,放大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应完善政策支持,积极实施普惠制、持续性、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将新能源发电消纳与算力产业电力需求衔接起来,推动算力与新能源产业双增双赢,增强产业转移“竞争力”。应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应用,深化数据共享应用,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夯实产业转移“保障力”。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依托兰州大学“西部算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算力+低空经济”融合创新,完善“云网数”一体化保障体系,发挥产业转移“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