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扎实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特色建设程度不高、乡村治理手段单一、农民主体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民进甘肃省委建议,应多措并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有力推进我省乡村全面振兴。
民进甘肃省委建议,应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因地制宜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通过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民族融合型、社会综治型和文化传承型等多种建设模式,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向美而行。鼓励通过农业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在产业链上融入文化、体验、加工制造等内容,形成现代农业,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应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突出镇村产业特色,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民进甘肃省委建议,应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全省统一的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信息共享与互通,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将数字化手段运用到农村生活场景,满足农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和网络质量,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网络支撑。
“应对农民开展专业化、针对性技能培训,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对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传统认知,提升立足农村的就业创业观念;在创业农民中评选树立一批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增收的先进典型,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主自立增收入、建乡村、促振兴;对新型农业主体或具备成熟技能的农民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积极开发农业特色资源,推动农村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民进甘肃省委建议。
(甘肃经济日报)
相关新闻:甘肃挖掘文旅新型消费潜力——打造体验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热潮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文旅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创新文旅体验新场景方面大有可为。民盟甘肃省委建议,应挖掘我省文旅新型消费潜力,创新文旅体验新场景,激发消费新热潮。
加强文旅消费场景整体规划
民盟甘肃省委建议,应针对文旅场景跨品类、跨区域的发展趋势,统一整合我省各区域文旅资源,强化大景区带动作用,建立跨部门、跨城市的综合协同机制,以旅游景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为基础建立线上区域目的地品牌馆,更好地迎合游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同时,应完善文旅消费监测体系,科学研判文旅消费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优化旅游消费场景,提升文旅消费新业态策源力、创新力。
此外,应支持企业开展场景创新,鼓励企业组建并申报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培育和招引一批智能文旅装备研发企业、数字文旅技术研发企业,以场景应用为导向,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融合应用体系。
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民盟甘肃省委建议,应依托我省资源禀赋和文化特性,创新民间收藏品保护、转让、活化体制机制,培育发展类型多样、业态丰富、各具特色的文旅新场景,努力把“沉睡资源”“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发展优势,以文旅新场景打开远程客源市场。学习借鉴北京市打造文物艺术品交易展示中心的经验,积极推动在我省建设文物艺术品交易展示中心,通过整合文物资源、建立博物馆联盟、总分馆式等方式,打造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展示平台。
同时,可在兰州等地打造特色艺术展示空间,促进文物艺术品展示与城市新形态、新空间、新场景深度融合;塑造特色艺术消费空间,鼓励打造策展型商业空间,构筑沉浸式社交消费场景;支持有条件的酒店布设文物艺术品多元化体验和消费空间;支持城市更新项目打造集文化娱乐体验、新零售、新创意于一体的“文商旅”复合空间。
创新文旅小众消费新场景
民盟甘肃省委建议,应利用我省丰富的地形地貌资源,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在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等地,择优或轮流举办“自驾游+”户外汽车节、机车节、音乐节,以节庆赛事促进我省丝路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加快乡村旅游高端化发展,科学规划凸显甘肃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招商引资中,重点引进有思想、有理念、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租用农村闲置资源或农民入股土地等形式,结合原生态村落风貌、乡村气息,大力发展洋家乐、乡村客栈、民宿酒店等中高端乡村特色民宿旅游,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另外,应充分利用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围绕亲子互动、研学、游学等新兴消费需求,鼓励文旅企业、教育机构推出一批地理教育、自然教育、科普教育、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户外拓展等研学产品和线路,培育打造一批高品质、专业化的研学教育示范基地,发展复合型消费新业态,推动新场景转换为研学旅行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