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所长“资”持甘肃所需 代表委员亮金点子

香港所长“资”持甘肃所需 代表委员亮金点子

原标题: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谭岳衡:用好香港投融资平台促进甘肃高质量发展

中国甘肃网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张慧雅 孙珩力 黄龙)省政协委员谭岳衡是香港甘肃联谊会执行会长,如何让甘肃更好地利用香港投融资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他将这个提案带到了大会上。

甘肃和香港两地间的经贸投资由来已久、关系密切。截至2024年底,甘肃省累计有2家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累计有7家企业在香港发行16笔境外债券,股本和债券融资总额超过380亿元人民币。

谭岳衡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汇聚海内外资金和顶级的金融机构和人才,融资渠道多元丰富,规则和制度深受国际投资者信任。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承担着极其重要的“通道功能”,正不断加大在公路、铁路、航空、产业等领域的投资,需要引入大量资金。甘肃可借助香港这一重要投融资服务平台,用好香港的“窗口”优势,拓展融资来源、提升融资效率,助推高质量发展,以香港所长,配合甘肃所需,在资金融通方面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好支撑。

为此,谭岳衡建议,有关部门基于现有“一带一路”项目清单,应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从加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绿色发展投融资、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金融等方面,加大甘肃“一带一路”项目境外投融资支持。甘肃在海外融资增长空间巨大,特别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和生态产业转型项目,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前景。可加大利用香港债券市场,撬动国际资金与这些项目的对接,帮助项目更好更快落地实施,并就具体项目,以点带面、由面及体,加快形成规模效应。

谭岳衡表示,近年来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甘肃应加强引导,鼓励更多符合资格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市值、具科技创新特质的公司赴港上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相关合作已从基础设施建设延伸至产业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数字化发展等各个领域,在用足用好传统融资平台的同时,甘肃还可以创设优势行业的产业基金,比如新能源或医药创科产业基金等,参与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使之成为撬动投融资的重要力量。

同时,谭岳衡认为,甘肃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香港作为大湾区绿色金融的中心平台,近年来推出多重举措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甘肃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利用香港成熟的绿色债券市场和绿色认证体系,为绿色企业和具体项目提供绿色资金、环境影响评估、绿色项目审查认证等专业技术和服务。

相关新闻: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庞超贻:建议甘肃用好香港大宗商品平台促进金属产业“走出去”

中国甘肃网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张慧雅 孙珩力 黄龙)省政协住香港委员庞超贻建议,甘肃用好香港大宗商品平台促进金属产业“走出去”。

庞超贻表示,香港正充分发挥其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优势,积极筹建大宗商品生态圈。这个战略布局将聚焦引进国内外生产商与贸易商,特别是在与能源转型相关的绿色金属领域。甘肃拥有金川集团公司、酒钢集团公司、白银有色集团公司等实体金属企业,具备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实力与潜力,低碳绿色金属优势尤其明显。透过香港贸易与金融平台,甘肃实体企业可以更好地实施海外战略,提升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

对此,庞超贻建议,甘肃企业应密切关注香港大宗商品生态圈的发展进程。双方的政府部门及企业之间建立恒常联系及交流的机制,奠定互惠互利合作基础。在经常化、常态化机制的引领下,深入对接香港如何让甘肃的大宗商品,尤其绿色金属“走出去”。

庞超贻表示,金川集团公司、酒钢集团公司、白银有色集团公司等要充分利用香港的资源优势,例如在港招募具备国际视野、可助力企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人才,更好利用香港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层面与国际接轨的优势等,促进港府港企更加重视、欢迎、宣传甘肃,鼓励甘肃企业扩大在港业务规模及范围。

同时,庞超贻建议,两地媒体应积极介绍瑞士、英国、新加坡等在大宗商品层面能掌握贸易份额和定价权的原因,以及中国在大宗商品,尤其是在低碳绿色金属方面应有的话语权,塑造国内外受众对中国在大宗商品层面应更有定价权、更有所作为的共识。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包俊宗:抢抓机遇精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 推动甘肃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中国甘肃网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宋芳科 张慧雅 黄龙)甘肃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包俊宗在2025年甘肃省两会期间提出,抢抓机遇精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对甘肃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全省上下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推动甘肃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包俊宗表示,推动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家战略腹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应抓住机遇,精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针对如何精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包俊宗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履职经验和科协具体工作,认为应该依托智库平台组织省内外产业领域院士专家,围绕甘肃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总体布局及路径选择开展专题调研和前瞻性战略研究。

同时,持续深化与东中部省市的交流合作,建立政府间跨区域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政策协同以及产业转移中的利益协同、共享等重大问题。包俊宗告诉记者,探索建立转出地、承接地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确保东中部地区愿意转、转得出,甘肃乐意接、接得住,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推动全省各市州、县区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加强政府间全方位交流合作,做到信息共享、政策共商、链条共建,有效防止重复承接产业和同业竞争现象。”包俊宗表示,这可以助推全省形成分工合理、靶向精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承接产业转移新格局。

在如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方面,包俊宗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应该统筹考虑自身优势、产业布局、承接能力和承接产业可持续性等因素,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论证,明确各市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功能定位,定向精准招商,实现科学承接。”他呼吁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共同为甘肃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霍伟: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打造算力产业新高地

中国甘肃网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宋芳科 张慧雅 黄龙)1月21日,在省政协“立足省情实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专题协商议政会上,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霍伟以《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打造算力产业新高地》为题进行发言。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承接模式不断创新,承接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将“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发展壮大和集群培育”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放大甘肃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承接算力产业转移的优势。

霍伟介绍,目前,我省新能源资源优势与算力产业发展“珠联璧合”,“瓦特”乘“比特”必然为甘肃算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庆阳算力产业园后发优势已经形成,庆阳已成为全国八大枢纽节点中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智算规模已突破50EFLOPS。

工信部2024年10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庆阳至其他七大枢纽节点的传输性能全国最优。甘肃省已形成以庆阳为中心、带动全省14个市州算力产业的引领优势,为甘肃算力服务全国奠定了可靠基础。

霍伟建议,面向未来,我省应积极对接算力服务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持续培育壮大本地算力产业。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布局数据中心、传送网络等算力基础设施,成体系承接算力应用企业,放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此外,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积极实施普惠制、持续性、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将新能源发电消纳与算力产业电力需求衔接起来,推动算力与新能源产业双增双赢,增强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杨兴国:进一步完善气象等自然灾害防御科普工作 让防灾知识入耳入心入脑

中国甘肃网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 宋芳科 孙珩力 黄龙)“近年来,我省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有效防范气象等自然灾害,把握工作主动权,须从根本上打牢基础,加强对防范气象等自然灾害的科学普及工作。”在今年的甘肃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杨兴国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气象等自然灾害防御科普工作”的提案。

杨兴国建议,结合各地实际,建设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综合馆或科普公园,制定推动最新防灾减灾技术成果科普化政策,探索设立科普成果奖,建立各科普场馆及设施建设资源共享和更新机制,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化宣介平台,形成区域性合力。

统筹谋划,制定分对象、分领域、分时效的科普产品计划并有效实施。专题出版精品科普图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渠道向公众展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巧,唤起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突出强化防灾减灾救灾技能科普,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合力筑牢防灾减灾“最后一道防线”。

引导自然灾害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到防灾减灾科普事业中,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培训体系,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中小学校科技老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一个点,普及一个面。组建防灾减灾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健全防灾减灾机制。

“加强青少年和农村等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开发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群体的防灾减灾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校固定年级开设防灾减灾与自救互救综合课程。”杨兴国建议,创新开展适合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宣教活动和研学活动,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防灾减灾救灾素质。

壮大并发挥气象信息员队伍的优势,吸纳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驻村工作人员、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民等加入,使他们成为传播推广科普知识的生力军。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人大代表刘三军:推进省智慧环卫建设 有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刘姗 赵志富 王星懿

1月20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兰州开幕,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们带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齐聚一堂,为新一年度全省政府工作建言献策。

从1995年参加工作,到如今成为省人大代表,来自平凉的刘三军一直从事着一线环卫工作。“甘当城市美容匠,径路清洁不见尘”是他近30年扎根环卫一线的真实写照。

自成为省人大代表以来,刘三军认真开展调研工作,他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各市县的城市垃圾处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环卫模式存在管理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均、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亟待通过创新手段进行突破。

“目前,甘肃省部分城市已开始尝试智慧环卫建设,但整体覆盖面仍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智慧环卫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设备设施投入不足、技术支持不完善、数据整合难度大等问题,急需从政策和技术层面进行推动。”刘三军说,当前,全省面临着资金支持不足、公众参与度低等现状。

对此,他和团队精心准备了《关于推进甘肃省智慧环卫建设的建议》,希望政府能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设立智慧环卫专项资金、加强政府引导与协调机制;推动智慧环卫设备设施建设,加快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应用、建设智慧环卫云平台;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引进,支持智慧环卫技术研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提升,加强垃圾分类与环保教育、提升公众对智慧环卫的认知与支持;推进智慧环卫的示范区建设,打造智慧环卫示范城市、强化数据共享与跨部门合作。

“智慧环卫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促进绿色发展、提升民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刘三军说,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甘肃省可以逐步建设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环卫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政协委员葛岩:加大对金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让祖国的“金娃娃”更闪耀

中国甘肃网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张慧雅 孙珩力 黄龙)葛岩是来自金昌的省政协委员。他今年的大会提案,聚焦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推动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期待科技助力,让镍都华丽转型。

近年来,金昌市以“4+2”现代化产业集群为挈领,大力培育提升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产业,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市州层面率先组建市级企业创新联合体、探索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和科技计划后补助项目,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氯碱化工、高品质蔬菜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固危废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玉米种子产业4个市级企业创新联合体。

实施以“镍钴高温合金及高镍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攻关项目,成功开发Ni70单晶材料、打通“华龙一号”核电反应堆核心关键材料国产化路线、开发半导体芯片用系列高纯贵金属材料和4N无氧铜大规格铸锭及高性能锻造板材,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产品进口替代。大口径白铜无缝管、耐寒耐低温电缆、高导屏蔽镍粉、负载型催化剂钌前驱体等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投放市场。

2023年,金昌市科技成果转化率62.86%;完成登记技术合同10.98亿元,同比增长46.4%;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7项,省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1项。

对此,葛岩建议,甘肃省级层面立足镍铜钴资源禀赋优势和现有技术创新基础,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在镍铜钴资源综合利用、传统工艺流程优化、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材料方面承担更多国家级科技计划,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人大代表刘玉红:加大陇南地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刘姗 赵志富 王星懿

1月20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兰州开幕,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们带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齐聚一堂,为新一年度全省政府工作建言献策。

来自陇南的省人大代表刘玉红怀揣来自基层群众的心声,准备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刘玉红说,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她认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发展总基调,立足西部实际,以及武都区水利建设的“要求、问题、需求”为导向,建议省水利部门加大对武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她说,希望加大陇南地区的规模化水厂建设,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要求,加大规模化水厂建设,全面提升水务信息化监督管理水平,促进水务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互联网+人饮”供水管理服务模式从水源到用户全覆盖。

同时,她还建议加大水库工程建设。为从根本上解决武都城区供水问题,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障武都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武都区规划以拱坝河为水源,建设拱坝河水库。为解决隆兴镇、龙坝乡、安化镇、柏林镇、马街镇等乡镇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建议建设白露窑水库。

油橄榄已成为武都乃至甘肃的一张“金字招牌”,油橄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转化成果。

“由于武都区山大沟深坡陡,自然条件恶劣,油橄榄种植区域多数位于半山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为450mm左右,加之降雨季节性、区域性分布不均,仅自然降雨无法满足油橄榄生长需要,工程性缺水已成制约油橄榄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加之灌溉设施不配套,导致油橄榄产量低而不稳。”她建议,加大油橄榄田间配套灌溉工程。

聚焦2025甘肃两会丨省人大代表李俊玲: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程健 赵志富 王星懿

“我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倍感振奋,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在护生态、惠民生、稳增长、防风险等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对2025年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省人大代表李俊玲是张掖丹霞景区运营部副部长,作为一名旅游行业的基层代表,在今年甘肃省“两会”上,她带来了《支持张掖市联合河西其他市州打造河西“信用+旅游联盟”》和《关于支持七彩丹霞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建议》两个建议。

李俊玲说,搭建跨市共享的信用激励应用场景,有助于带动游客数量的增长,提升景区知名度,提高文旅产业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为诚信居民提供免费或折扣游览、住宿、餐饮等优惠和优待措施,有利于营造“守信受益”“诚信光荣”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推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所以提出《支持张掖市联合河西其他市州打造河西“信用+旅游联盟”》的建议。

李俊玲提出第二个建议是《关于支持七彩丹霞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建议》,她说,希望相关部门对七彩丹霞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给予项目资金扶持,通过协调对接,尽快申请世界遗产中心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张掖彩色丘陵进行评估审核,争取早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助力提升景区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境内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整合连通,支持地方旅行社引客入张,提升游客吸引力和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