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渡口前世今生:70年前10万解放军乘牛皮筏过河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站内

汉代古渡口前世今生:70年前10万解放军乘牛皮筏过河

原标题:遇见临津古渡

一旦遇见,千万个人有千万种心情,怦然心动者有之,百感交集者有之,一笑而过者有之……今天,遇见了临津古渡,让我在冬日的黄河之滨浮想联翩。一处遗址,表面的凝固和风平浪静,隐藏的却是它曾经的辉煌和浪涛汹涌。思维催促着我翻开了有关临津古渡的史料,拓宽了我进一步探寻的视野。

临津古渡作为黄河十大古渡之一,位于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黄河边,它横跨甘肃、青海两省,是黄河上游一个颇有知名度的古渡口,也称黄河上渡、积石渡,如今遗址尚存。在这个古老的渡口上,有两个高大的桥墩,桥墩由两道钢丝绳连接,像一道彩虹横跨在黄河之上,为曾经的地方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

“临津”一名最早见于《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渡之处。”早在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这里设置河关县,自秦汉以来就是今甘肃和青海间的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了隋代,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的前沿地区,遂建临津关。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说:“积石关在唐述山西50里,唐置积石军于此”。《读史方舆纪要》载:“临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黄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隋大业五年(609年)初,炀帝为了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统一华夏,带后妃、侍从和40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吐谷浑部落十余万人降隋。再越大斗拔谷山口(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至张掖,结束张掖的活动后原路返回,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并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从此,“临津”之名闻于华夏,担负起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文化方面,临津古渡见证了黄河文化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塑造了承载它的一方水土,促进了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黄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交通方面,临津古渡是连接黄河两岸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上东晋高僧法显、南宋僧人法勇,及唐高僧道宣等,都曾先后取道于此,或往西域,或往印度(经西藏),使临津古渡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要津。在军事战略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临津古渡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据董克义的《王震大军渡黄河》一文记载: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挺进大西北。解放军势如破竹,连克康乐、广河、和政,于8月22日解放了临夏。8月27日,王震大军进驻大河家,立即进行渡河的准备工作。附近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帮助部队筹备粮草,组织水手。8月28日,抢渡黄河的战斗开始了。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刚刚获得解放的各族水手们,同心协力,紧握桨杆,驾着满载战士的皮筏,冲开惊涛骇浪,划向对岸。木船上战士配合水手,把一船船军用物资送过河去。然而,仅靠一只木船和二十几个牛皮筏把六十二军指战员和武器、战马等送渡过河,时间是个严重的问题。为此,军民紧密合作,不断改进渡河方式,附近会泅水的群众,也主动背着自己的山羊皮胎,纷纷支援大军渡河。他们有的爬上皮胎,泅水把战马一批一批地送过河去,有的把军用物资装入皮胎,泅水送到对岸。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抢渡,全体指战员全部渡过黄河。至此,王震司令员率领的近十万大军胜利抢渡黄河,挥戈西进,挺进青海、新疆。至今,在雕刻“临津古渡”的大水石上,下方清晰地写着“解放军六十二军渡河遗址”。

1985年11月28日,中央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1988年11月15日竣工通车,古老的临津渡结束了靠船摆渡的历史。

雪花飘飘,伫立在临津古渡之畔,我知道善待古渡遗址,就是善待今天的我们。只有细读古渡历史,才能从它的过往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万里黄河万里长,万里长的黄河究竟有多少渡口没人说得清,就像我眼前的临津古渡一样,这些渡口盘活了黄河,沟通了两岸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渡口文化,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精彩华章。

孙菊英

(兰州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