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人工智能+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 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与能力
时下,人工智能成为最热词汇,AI技术已经深入融合在各行各业中。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在政协兰州市十五届四次会议上,部分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聚焦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中小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带来多份提案。
政协委员姚才聚建议:
鼓励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协委员姚才聚带来了《关于推动我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发展的提案》。姚才聚关注到:目前兰州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中存在着尚未出台专项的规划指导文件,优质师资、教材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难以充分满足等问题。
姚才聚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材等方面提升人工智能教学资源质量;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推广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
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建议:
杜绝学校课表“双标”化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小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针对当前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重视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培养体系、实践机会,实验室器材陈旧缺乏管理以及教育评价标准功利化、应试化倾向等问题,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提案》中提出建议: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配齐配足科学教师,保证科学课程落实在教学中。杜绝学校课表“双标”化,课表上有科学课,实际上不上科学课的现象,要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
“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离不开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生们亲自动手做实验的体验。”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建议,学校加强实验教学,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须达到85%以上。及时修订仪器教育装备标准,建设切合当前实际、数量充足的、配置达到1类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办学规模达到12个班的小学至少配置1个实验室,办学规模为18个班的至少配置2个实验室,依次类推。
对于科学素养的重视离不开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为此,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建议,建立纸笔测验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杜绝以一张试卷来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做法。同时,盘活科技教育资源,由工信部门牵头,动员和组织科技专家、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科技教育进校园活动,聘用具有科技特长的专业人员、高校专家等担任学校科技教师或科技导师。鼓励区域内各类科技场馆、科研所和高校、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和其他活动支持。
政协委员张茂君建议:
在教学中加强探究类、体验类课程设计
政协委员张茂君也关注这一话题,带来了《关于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提案》。张茂君建议,在“双减”中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供保障,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大对实验室等科学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为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提供经费保障。在教学中,加强探究类、体验类课程设计,在条件允许的学校探索设置科学实验员岗位,提高科学实验的落实率,逐渐消除“讲实验”“背实验”的现象。组织高水平教学团队在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开展高水平科学课程的研发和推广,强化科学思维的培养。选优配强科学专职教师,提升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在社会层面,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释放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活力。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开设夏冬令营,通过联合教研、联合培养,科教融合培养科学教师。强化学校与科技馆的馆校结合机制建设,鼓励科技馆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课程,开发学生深度参与的科学活动。加强科学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教材等资源共享共通。规范发展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满足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任泽昕
(兰州晚报)
相关新闻:如何发展银发经济,更好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老人在黄河边健身 马军 摄
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到2024年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再到2025年兰州市两会召开,银发经济引发各方关注。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测算,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如此多的老龄人口,为银发经济市场发展提供了充足潜力。今年兰州市两会上,如何进一步发展银发经济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关乎民生 拥抱银发时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近几年持续高速增长,2021年已达10万亿规模,预计于2027年突破20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从关键小事入手积极回应老年人关切,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更幸福,成为我市积极探索的服务方向。
市人大代表邹伟芳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考察了解老年人用餐难问题,并听取意见建议。她提出,要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社区助餐新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希望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用地保留、信息共享等政策措施,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颐养。”
市政协委员张凯利和周凡贻认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凯利和周凡贻在《关于推动兰州市银发经济发展,提升老年消费质量的提案》中提到,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通过投资、捐赠等方式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多元供给 助力“老有所养”
养老辅具添加一些老年人用不到的“花哨”功能,影响产品的正常操作;智能设备操作麻烦让老年人“不敢用”“用不好”……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解决养老产品、服务“不适老”问题。
市工商联提交的集体提案中提到,要全力优化适老化出行体验。为了让便捷实惠的地面公交成为老年人的“心头好”,可以在沿途公交牌使用“大字版”、配备发车语音提示等,也可开设一趟适老示范专线,设置低地板、低入口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市人大代表于博说,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康复医疗,扩大康复治疗项目医保覆盖范围,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当前部分先进且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智能化康复器械辅助训练、虚拟现实康复技术等,这使得部分患者因经济考量而放弃最佳康复时机。建议医保部门考虑逐步将此类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根据临床疗效与患者需求评估,动态调整报销项目,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加速布局 养老服务新业态
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不仅在数量上要求养老服务满足基本需求,更在质量上提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期待。
市政协委员王昊长期关注“新老人”群体的消费潜力在促进银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介绍,“新老人”是指年龄在60至69岁的老年人。“目前我市在新老人消费产品、文娱服务、健康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不能满足全市老年人消费持续发展迭代的需要。”他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加强与相关平台经济龙头企业合作,以一级平台多级联营模式,搭建老年人消费需求与供给对接服务平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