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分南北 各绽一枝春

丝弦分南北 各绽一枝春

原标题:丝弦分南北 各绽一枝春

    ——来自全国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研讨会的一线观察

医生解答患者疑问 本组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摄

医生解答患者疑问 本组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摄

医生正在为患者检查

医生正在为患者检查

医务人员发放宣传资料

医务人员发放宣传资料

◎2024年前10个月,新区基层首诊率达到72.76%,比上年同期增加15%;区域就诊率达到85.6%,比上年同期增长8%。

◎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动态管理。目前,常规关注30.67万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实现了“多病共管、多病共防”。

◎8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将签约、诊治、康复等环节的重点人群信息与748个网格的近1000名网格员进行实时共享,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便民服务共担共管。

编者按

医防融合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更高水平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

浙江温州地处东南,兰州新区地处西北,远隔千里的两座城市,因为一项重大试点工作紧密相连:2023年12月底,兰州新区和浙江温州获批国家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在国家疾控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医防融合专家组的专业指导下,通过一年来政府的强力主导,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先行先试已经探索出具有各自特色的运行机制和典型经验。

2024年11月25日,随着全国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研讨会在兰州新区的召开,这项重要举措所获成效恰似“丝弦分南北,各绽一枝春”,温润滋养着各自乡土。面对两地一年所做努力,国家疾控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静有感而发,称两地试点实现三大突破,即从碎片化工作到系统化工作的突破、从实践层面上升至理论层面、从局部关注到全局关注的突破。

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作为全国医防融合的试点城市之一,兰州新区肩负着探索和实践医防融合新理念的重要任务。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灵活、治理结构扁平、全员绩效考核等特色优势,构建实施以大健康服务为导向、以医疗共同体为平台、以签约服务为抓手、以绩效考核为杠杆、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督导与疾控监督员为保障的‘内循环’机制以及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基层联动、群众参与的‘外循环’机制,共同形成了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双循环’路径。”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敏一席话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新区医防协同融合路径。

扬优势建机制 焕新四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这一年中,新区通过健全“四项机制”、强化“四种能力”,促进传染病防控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实现了体系之变、服务之变、理念之变、视野之变。

体系之变

新区以体系之变为支撑点,夯实融合基础,促进多病共防。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把8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让疾控中心深度融入医共体建设,通过专家资源、病种药品、医保基金、管理服务等全方位下沉基层,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前10个月,基层首诊率达到72.76%,比上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区域就诊率达到85.6%,比上年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参保居民门诊人次同比增长36.27%,住院增长21.84%,医保基金使用增长18.69%;参保职工门诊同比增长47.74%、住院增长24.20%、医保基金使用增长15.34%,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主动参与防病。

医共体成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融合疾控、妇幼保健等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将分级诊疗、中医药发展、传染病防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化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长效机制,切切实实形成了服务、责任、利益、管理、文化共同体,激活医务人员自觉参与医防协同、主动落实医防融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内驱力。

服务之变

“医防深度融合,根本落脚点是服务之变。不管‘医’还是‘防’,根本目标都是保障人民健康。”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学明说。

新区以服务之变为落脚点,构建管理闭环,促进多病共管。通过“三清一满意”专项行动,新区开展了慢病管理向慢性病和传染病“多病共管”的拓展。第一轮全域地毯式排摸,利用晚上、周末实行“敲门行动”,短期内达到了“人群底数清”的目标,累计摸排12.59万户、48.83万人次,落实签约32.4万人,签约率达98.6%。第二轮紧盯慢性病及其他疾病抓重点,不仅排摸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等慢性病,还摸排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等11类其他疾病2375人,快速提升了各项管理指标。第三轮将签约专科医生与发病倾向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紧密绑定,结合病情变化分类分级管理,主动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增强了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存度。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动态管理,目前特别关注151人、重点关注648人、定期关注1.64万人、常规关注30.67万人,签约群众可随时联系医生报告健康状况,签约医生根据病情变化主动提醒群众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实现了“多病共管、多病共防”。

西岔中心卫生院推出“健康积分制”服务,群众主动体检、主动服药、主动宣传、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均可积分,积分用于兑换健康素养宣传品或免费检查检验、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而这只是新区基层医疗机构创新服务的一个缩影。“小积分兑换大健康”大大激发了居民群众主动做“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积极性、自觉性。

理念之变

新区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建成时间短、医疗卫生资源体量小、人才梯队不完善、疾控中心力量薄弱的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思考疾控与医疗业务的协同点、预防和治疗服务的融合点,不断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促进工作体系,以分级筛查、综合评估、精准干预为路径,打造“医、防、管、护、教”相融合的闭环流程。新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疾控局局长贾崇清详尽介绍了新区以理念之变为关键点,织密防控网络,促进部门协同的所思、所做、所为。

理念之变后的成效不胜枚举:疾控机构与中川机场口岸建立常态化采样送检机制,共同守护好口岸国门;深入高职院校开展艾滋病/猴痘宣传讲座,直接受众1.2万余人次;联合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开展人畜共患病的宣传教育、重点人群筛查、诊治康复等工作;持续推进预防接种单位能力提升,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100%完成数字化建设,均达到5A级。辖区内10家预防接种单位(含产科)均设立疫苗接种咨询服务点,为特殊健康状况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咨询和评估服务,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率均达95%以上……对此,省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文军高度评价:“新区试点工作开展近一年来,深入分析当地疾病防控、健康服务需求和自身管理体制机制特点,加强多部门合作协同,找准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医防融合的切入点,在提高传染病防控效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传染病监测预警、疫情形势研判、疫情应对处置等方面的协同融合,切实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

视野之变

通过医防融合,可以促进医疗和公共卫生协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费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有“医”靠。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朋友”关德仁恰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关德仁因继发性肺结核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成为该中心“家庭医生”重点关注的对象。临床医生和社区专干协同提供随访、用药指导、健康体检,针对患者和家属开展肺结核和高血压防控健康教育。近日,关德仁复查痰检为阴性。“感谢‘家庭医生’的帮助,我一定会继续规范服用抗结核药物。”关德仁说。新区以视野之变为突破点,筑牢前哨阵地,统筹基层资源,完善网格化基层疾控网络,健全疾病预防与城乡社区联动的工作机制,“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与社区网格员共同上门入户开展服务,网格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配合“家庭医生”开展卫生政策法规宣传、传染病防控、健康知识宣教、健康技能推广等工作。8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将签约、诊治、康复等环节的重点人群信息与748个网格的近1000名网格员进行实时共享,每月一次数据更新,既拓展了基层服务力量、完善了监测预警体系,又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便民服务共担共管。社区管理网格员主动向“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重点人员线索信息,实现信息通、人员通、资源通、服务通。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密切了医患关系、强化了干群纽带、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在主动创稳、平安建设中发挥了卫生健康与疾控部门的独特作用。

一年来,医防融合为新区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行走在秦王川大地,医防融合的新区答案蕴藏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对此,新区人将接续奋进,笃定前行。

(兰州新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