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千寒门学子赶考困境 左宗棠在金城干了这些实事

解三千寒门学子赶考困境 左宗棠在金城干了这些实事

原标题:左宗棠在金城

左宗棠上书在兰州设立贡院,至公堂3字由左公题写。

左宗棠上书在兰州设立贡院,至公堂3字由左公题写。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他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施政笃行而不倦,除了倡导植树、严令禁烟外,还在兰州创办军事工业、机器织呢工业,提倡兴办书院、分闱乡试、分设学政,对当时的兰州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办军事工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纺织、面粉加工和军事工业,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时期。左宗堂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在兰州创办制造局即是一例。

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在给皇上的《陕甘饷项外拨实饷作为专款折》中,奏请在西安创办制造局,仿造洋枪洋炮。又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7月,把督军府和西安制造局一并从西安迁到兰州,将西安制造局改名为兰州制造局,地址设于兰州小稍门(时称通远门)外的畅家巷。同年11月,他推荐福建旧部副将赖长到兰掌管局务。在物质条件极差的西北内地白手起家创办军事工业,十分艰难。左宗棠费尽周折,首先委托上海候补道台胡光墉向英国汇丰银行筹借到白银四百万两,作为购机建厂之用,然后从德国泰来洋行购置到一批六尺车床和手摇钻等机器,从浙江雇来技术工匠,委托赖长指挥安装,负责人员培训。兰州制造局中的工人多为广东人,有百余人,工房虽然只有十余间,且设备简陋,但生产的产品一直保持着精良品质。由此,兰州军工生产兴旺了起来。

左宗棠也为制造枪炮方面做出的成绩颇为自得,他在《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折中说道:“利器之入中国上三百余年矣,而至今,才有枪炮之生产”。并说“兰州制造局早已能自造铜引、铜帽,能仿造布(普)国螺丝炮及后膛七响枪。”“亦犹西人,每进益上精益求精。”“纵未能如西人之精到,而其利足以相当,如果能得地势用教练之,将弁带习练之兵丁,其制胜确有把握,非美观不适用空言无实用者比也。”

1875年,沙俄军队入侵,攻占我国伊犁,英帝国势力亦渗入南疆。面对主权被践踏,领土被瓜分的局势,主和派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则自恃有制造兵器之能力,极力主张以武力收复新疆。清政府接受了他的主张,1875年4月,左宗棠亲率湘军进发新疆,最终使用自己制造的枪炮击败沙俄,收复了大片被侵占的领土。

左宗棠热心于机器制造,除仿造兵器外,还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兰州创办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毛纺织厂——兰州机器织呢局。1879年初,他们从德国购得织呢机器全套设备60余种,包括内燃机2台、织呢机20台、梳毛机3套、纺线机3架(每架360纱锭)及清毛、烘毛、漂染等机器,设厂房230余间,仍由赖长主持厂务,德国技师石德洛末为总办,1880年9月开始生产。由于织呢局是在制造局的基础上创办的,其性质依然是官办军工企业,名称为甘肃织呢总局。织呢总局投产后,每天产呢八匹,每匹长五丈,宽五尺。其工艺流程全部采用西方近代织呢工艺流程。左宗棠用工厂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给军队制作军服,一部分投放市场,供人民之需。同时,左宗棠还支持配合和赖长制造出第一架抽水机(当时叫作吸水龙),在他主持下还创办了火药局、军装局,为发展西北地方工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重视人才培育

左宗棠虽然半生从武,但却从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深感人才之重要。他深知欲改变甘肃“苦瘠甲天下”的状况,惟有培养人才才有出路。因此,他积极主张兴办书院、建立义塾,大兴传统儒学教育。

从宋代开始,官府或私人设立讲学修业之所叫书院,明、清书院虽多,但设在甘肃的最高学府只有兰州的兰山书院。左宗棠入甘即开始关注兰山书院,他曾去院内亲览生员文章,看后亲笔批注。他给甘肃布政使崇保写信说:“览呈诸生之章,文理尚可,殊为欣然,本爵大臣四十年前一贫士耳,然颇好读书,日有粗粝两盅,夜有灯油一盏,即思无负此光景。今年垂耳顺,一知半解,都从此中得来,筋骨体肤,都从此中练就。边方无奇书可借,惟就《四书》《五经》及传注,昼夜潜心咀嚼,便一生受用不尽。诸生勉旃!事平至兰州,当课诸生背诵也。可录以示监院,以晓诸生。”(批札三卷)。这封信中,左宗棠倾注了对穷书生“同病相怜”之情。后来他规定,院中正课四十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三两(膏火,原指灯油。宋元书院兴起,成为官府、书院学生津贴的代名词),副课五十名,每名每月膏火银一两五钱。每年费二千三百多两,由他的廉俸和公款拨付。他还拨款修葺了书院,聘请曾在京任职的陇右名人吴可读为山长。并亲自评阅院生试卷,对院里事务十分关怀。他对兰山书院的关注和对办书院的提倡,推动了甘肃各府县对书院的兴建和恢复。

在他督甘期间,新建的书院近二十多个。原有书院毁于兵事、灾害的,先后修复有十多个。其中有些书院最初是打算给左宗棠建生祠的,左坚辞不受,而改建为书院。这些书院当时为士子提供了学习举业之地。清末时,兴办新教育,书院都改成了学堂,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县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省城的兰山书院则成为优级师范学堂。

左宗棠还办了不少义塾。同治十三年,他下令陕甘各地兴办义塾,为儿童提供启蒙读书场所。他在兰州拨出北山荒田775亩,以收租作为义塾经费。到光绪元年,兰州已办起了正德、簿贤、养正、存诚四个义塾,其中两个专收回民子弟。以后又陆续兴建义塾多个,到左去任时,兰州已有义塾16个。

为解决义塾、书院的课本问题,左宗棠设置了印刷机构,刻印《小学》和《四书》《五经》等书籍。光绪六年四月,他给光绪帝的一封奏折说:“饬各局员、防营多设义塾,并刊发《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字韵语》及杂字各本,以训蒙童,续发《孝经》《小学》,课之诵读,兼印楷书各本,令其摹写。拟诸本读毕,再颁行《六经》,俾与讲求经义。”今天看来,他的办学思想和科目,虽然未超出封建蒙学的旧学一套,但他当时即有的新学思想,对发展教育事业,继承文化传统,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闱乡试、分设学政

左宗棠到甘肃以后,目睹了这里民生的贫苦及文化的落后。他了解到,当时不仅甘肃,还有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的学子们要想参加乡试,必须长途跋涉,到陕西三原所属驻地进行科考。由于路途遥远,来回一趟费时少则一两月,多则三四月,需要盘缠白银数十两,多则一百多两,这对于贫穷士子来说,实在难以筹措,因此,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士子中,能够成行的至多十分之二三。为解决贫穷学子应试长途跋涉的困境,他上奏朝廷,请求甘肃分闱乡试,并分设学政,以免因应试难而埋没人才。朝廷准予所奏,左宗棠便在兰州兴建了第一座乡试学院——甘肃贡院,院址在萃英门内(今兰医二院),贡院纵一百四十丈,横九十丈,号舍可容四千人。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从而使甘肃、青海、宁夏乃至新疆等地的读书人都有了圆梦的机会。

光绪元年(1875年),贡院落成后,左宗棠于当年八月举行甘肃分闱后第一次考试,应试者逾三千人,左以总督身份,依例入闱监临。金榜发表,第一名解元,居然就是他所赏识的兰山书院高才生安维峻(字晓峰,秦安人),左宗棠无比欣慰,给主司写信道“觉度陇以来,无比兴致也。”(《书牍十五卷》)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在创建贡院的同时,左宗棠还多次下令整顿学政,刊印书籍,并下令全省军旅不得侵占书院。同时还颁布兴办学院与义学,吸收各地各种年龄的儿童和青年入学的指示,不断增加府州贡院岁试、科试学额和乡试取士名额。通过一系列措施的逐步实施,遂使三陇文风蔚然兴起,一批文化新秀脱颖而出。

左宗棠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名臣,他在近代兰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兴办近代工业,推动‌教育现代化等举措对当时兰州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华嵘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