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聚焦》——探访熊猫家园(九)共生
在北纬32°和东经104°交织的坐标上;在岷山与秦岭的交汇处,我们穿越森林秘境,探访熊猫家园。
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白马藏寨,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的入口社区。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秀美的自然风光、在天然氧吧尽情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还可以体验白马藏族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舞和节庆活动。
十几年前,白马藏寨的曹宗哲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随着白马藏寨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
在大熊猫这个金字招牌的吸引下,白马藏寨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十几家。入口社区是建在国家公园外围的新型聚居型生态、生产、生活区,兼顾访客接待的“会客厅”功能外,更多是集中安置原住民、发展绿色生态新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和反哺生态间找到平衡。文县铁楼藏族乡阳尕山村地处白水江国家公园腹地,身处这片山林幽静之处,仿佛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呼吸,静坐在农家小院里,体会唐代诗人张籍的那首“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此情此景,沉浸其中,夫复何求?
张涵以前在城市里打工,三年前她结束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对原来的老民居基础加以改造后,开起了这家民宿。
阳尕山村距离新近建成的白水江生态体验馆大约十几分钟的路程,张涵说,体验馆正式开放后,阳尕山村的民宿会更红火。
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区域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共同的家园,但整个试点涉及村庄人数多,外围的临界区域也有不少村庄,村民的生产半径也会深入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丹堡河保护站辖区的古坪沟村以前就是靠山吃山的典型代表。
古坪沟村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的实验区内,全村共有村民三百多人,以前大都靠砍伐山上的林木为生。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韩海文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韩海文做起了养蜂人。《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提升生态体验系统,稳步推行特许经营,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增值体系。这也就是要求要保护与发展两条腿走路。文县碧口镇种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县茶叶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至1560米之间的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山地之中,环境好,无污染。
靳学富是碧口镇马家山的茶农,他家种了二十多亩茶园,今年气候好,雨水足,他家的茶园收入不错。
靳学富家的茶园位于保护区边缘,这几年保护区禁止使用化肥农药,茶园面临着减产,但有些看似无奈的选择下,也蕴藏着新的机遇。
种茶需要好环境,这里海拔高,植被好,是我国西北地区优质茶叶培植区。
现在碧口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地来茶园监督茶农们有没有使用化肥农药,了解茶农的生产情况,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种茶历史悠久,但一直藏在深山人不知,让村民们守着包括茶叶在内的丰富特产,却难逃“富饶的贫困”。现在道路好了,生态环境好了,气候也好了,绿色发展带来了良性循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人之责,非一已之力。设立国家公园,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支撑和引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肩负着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千钧重任,甘肃、四川、陕西三省在生态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截止2024年1月,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9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濒危程度的“降级”,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升级”。
万物并育和合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一个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