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航天钻研核学 兰大的他们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投身航天钻研核学 兰大的他们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将“热爱”绽放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向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冲锋

他们将“仁心”播撒在医疗卫生的最基层

护佑基层人民的生命健康

他们将“专业”运用在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

守护国家核安全生命线

他们将“梦想”放飞在西北边疆的广袤天地

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他们把理想化成力量

携扎实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让我们走近四位兰大毕业生

听听他们建功立业的故事

杨震岳

从军迷到军工,投身航天事业

夜色渐浓,稀稀落落的街灯点缀着无锡的城郊,杨震岳所在的研究所依旧灯火通明,此时的他正马不停蹄地处理飞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相关工作。“每当任务节点时,忙碌便是家常便饭,必须要确保交出去的产品万无一失。”甚至周末杨震岳也没办法闲下来。

今年,材料与能源学院2019级研究生杨震岳已经在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工作两年了,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究工作。谈及工作,杨震岳说:“内心是十分踏实的,知道自己的职业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图片

杨震岳曾是一名军迷,经常关注军事领域的新闻动态,如今,他亲身参与其中,每当见证到自己参与的项目一步步成功落地时,他心中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研究生期间,杨震岳就已接触到了与国防军工相关的工作。他攻克了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实用意义的工程样机若干台。

杨震岳研一刚入校时,导师将这个项目电路方向的工作交给了他。在本科阶段,他接触的电路知识并不多,完全属于一个“门外汉”。面对跨学科的内容,如何开展项目,成了难题。

那段时间,他查阅各类书籍论文,查找各种理论知识和方法,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在一遍遍实验中加深认识。在杨震岳看来,这些失败是很正常的,说明当时对问题的认识不足,只能一点点推进,先制定方案再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针对问题不断纠偏,一步步解决问题。最终,他研制出了一整套与课题组传感器配套的检测系统,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预期目标。

回首在兰州大学的三年,杨震岳感慨道:“这三年,我收获颇多,也成长了许多,这些都依托于学校和国家提供的良好环境,比如良好的实验室设备、项目的经费支持等,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我们的国力在支撑。所以在我们感受到这些支持时,要全力利用好这些条件,在获得成长后,参与到社会建设的进程中。

作为一名工科生,杨震岳一直向往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从事相关工作。

图片

除此之外,杨震岳还承担着攻克技术难题的重任,以支撑项目的研发和推进。他解释道:“这部分工作更偏向科研,要求我们持续关注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等前沿动态,并进行跟进,确保我们的技术始终站在行业前沿。”

身处这样的工作岗位,杨震岳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他深知航空事业的严谨性和重要性,其中容不得一点差错,但凡工作中出现一丝疏漏,飞机就有坠毁的风险。

每天早上,杨震岳来到工作岗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一周或一天的工作内容,接着根据重要度排序,依次完成。“有时候,同时负责好几个项目,还要承担专业攻关方面的工作,各种任务千头万绪。”为避免遗忘或出现疏漏,杨震岳一直保持着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工作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工作细节以及心得体会,他都会记录下来。

未来,他希望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好好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早日成长为技术骨干或技术专家,能真正做出一些改变甚至提升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许泽宗

从梦想到现实,守护基层医疗

许泽宗从高中起就有一个医生梦。“我想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他人消除病痛,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追随梦想,2018年6月他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来到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读。

图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这是许泽宗进入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的宣誓。一字一句,开启了他的医学学习之路。从医学生到医生,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面对大量的课程和数不清的考试,许泽宗觉得虽然辛苦,但是很值得。

回首杏林楼的五年医学学习时光,许泽宗依然历历在目。他记得诊断学课堂上,杨刚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去讲解原本晦涩难懂的神经系统,抽象的知识点化成一个个形象的案例,许泽宗能够很快地记在心里;他记得大四和队友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时,每天清晨坐在实验室练习腹穿、腰穿、切口缝合等临床基本操作,一直练到深夜才结束,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三个月,这为将来的临床实操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免费定向医学生在完成五年本科学习后,还要前往医院进行三年规培,才能正式成为一名医生。许泽宗2023年9月被分配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习。他很难忘记当他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时的激动心情,觉得离自己的梦想又更近了一步。但是,从医学课堂走向真正的临床实践,意味着很大的挑战。第一次交接班时,许泽宗在一旁认真听值班医生交代需要注意的事项。他惊叹值班医生能将病人的具体病症细节都能记得非常清楚准确。相比之下,他在临床实践上还有太多需要学习。

实习的日子里,许泽宗轮转于各个科室,每天跟着老师一起做问诊、收病人、写病历和查房工作。“课堂讲授的是典型的案例,但临床面对的病例往往比书本更加复杂。”

图片

第一次查房问诊时,许泽宗很难循着原有的逻辑问下来,工作出现失误,被带教老师批评。但许泽宗并不觉得委屈,他认为:“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我知道老师的批评是希望我未来做得更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医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许泽宗日渐取得了进步,临床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进步不仅来源于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来自患者对年轻人的包容与鼓励。许泽宗在一次给患者手术后拆线时出现了一点小失误,他原以为病人会就此闹起来。但让他意料之外的是患者鼓励他说“怎么可能谁都是主任医生呢?我们要包容你们的错误,你们不断努力去成为更好的医生是最重要的。”正因为有老师和病患的支持与信任,许泽宗在医学道路上得以行稳致远。

许泽宗很喜欢中国传统医学书籍《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他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医学道路的指路明灯,希望自己能成为治未病的上医。过去,他更关注医学的治病救人功用;现在,他发现其实医学上很多疾病都可以预防。“守护人们的健康,应该在最初阶段就做好预防。”许泽宗说。

“基层百姓们的健康意识大多比较淡薄,平常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往往等到不能再拖,拖成大病后才上门就医。”许泽宗来自乡村,因此他对农村地区人们的健康观念比较了解。他说:“我想等回到基层以后,着重关注提高人们的健康预防意识,让人们有更好的健康状态。”在兰大一院的规培结束后,许泽宗将前往甘肃省古浪县中医院,在基层医疗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黄鑫

从“理论”到“实物”,钻研核学领域

来自2021级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吴黄鑫本科读的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高考报志愿前,她就对这个专业抱有自己小小的憧憬。“身处核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有接触辐射的风险,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这些人。”

入学后,吴黄鑫在专业学习中一点点揭开核科学神秘的面纱,她也开始向自己的家人朋友科普,希望帮助更多人正视核技术。“辐射其实无处不在,在防护得当、剂量安全的情况下,它对人其实是无害的,有时候甚至对人体有益。对此我们需要慎重对待,但也无需过度恐慌。”吴黄鑫介绍道。

图片

本科学习更多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对于“理论”是如何向“实物”跨越的,吴黄鑫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进行辐射探测实验的过程中,她就对如何将射线与物质作用原理用于探测器的设计制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像这样的思考还有很多,将知识从书本落到实地的渴望最终推动着吴黄鑫走上了更深刻的学术道路。

2021年,吴黄鑫进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读研,主要研究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下的中子探测问题。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是利用核素硼-10俘获中子发生核反应释放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一种二元靶向精准放射治疗技术。相比于传统疗法,这种治疗技术具有靶向精准、相对生物学效应高、疗程短的优点,在治疗复发或浸润型肿瘤、弥散状肿瘤等难治性肿瘤时具有显著优势。“我做的内容但凡可以对社会产生一点点的影响,我都会感到很有成就感。”提及自己的研究方向,吴黄鑫感到非常欣慰。

研究生期间,吴黄鑫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实验上,这也意味着更频繁地接触放射性物质。“你得时刻记住你手上拿的是放射源,不是随便的一张纸片。”谈到专业需要的特殊素质,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外,吴黄鑫认为,良好的科研习惯和高度的责任感尤为重要。“做实验进入放射场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预案,仔细推导验证,控制好时间,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尽可能少接收剂量。”与时间暗暗较量,刀尖上艰难行走,这是吴黄鑫日复一日实验工作的真实写照。

吴黄鑫很庆幸自己在一个团结友爱的课题组中度过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瓶颈期时,导师关兴彩副教授常常会提供自己意想不到的思路;实验进展不顺利,师兄师姐们总是倾情相助,帮忙寻找解决办法。她用“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来形容课题组的氛围。在偏僻的海边做实验,大家从不抱怨;面对一些军工项目,每个人都自觉遵守保密纪律。“老师经常和我们说,我们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理想、有情怀的事。正是仰仗于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我们才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这项科研事业中。”家国情怀如同一根柔韧的纽带,牵引着吴黄鑫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片

如今,吴黄鑫已经入职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她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辐射监测,针对厂区各区域不同监测需求,布置探测器,将辐射变得可视化。她将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做的中子研究,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吸收的实验技能完全地应用到了工作过程中。转战核电领域,吴黄鑫更多地了解了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以及整个核电项目的工作闭环。“我国拥有的核电站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已建成或在建的三代核电站是最多的。这种核电站安全级别更高,是我国现有核电布局上的一大优势。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更是走出了国门。”吴黄鑫自豪地说。在“双碳”战略牵引下,核能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

图片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训是“铸剑强国,核以道和”,和平发展的理念口耳相传于一代代兰大核学人之间。从特殊历史时期筑起国防护盾,到和平年代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核工业已然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代代核学人在时代的感召下,从萃英门出发,奔赴各地,为和平利用核技术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特别感激前辈们的付出,让我们能够过上如今幸福安稳的日子。我想对祖国说。”吴黄鑫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全力向前。”

图片

帕哈尔丁·艾合提

从责任到使命,致力边疆建设

在安静的教室里,帕哈尔丁·艾合提端坐着,目光专注地凝视着手中的书本,口中轻声念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句诗是他最喜欢的诗句,他已读过无数次,但每一次吟诵,都能让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热血豪情。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帕哈尔丁不由地感慨万千,从军报国的决心从最初的责任,逐渐升华为坚定的信念,如今已成为他毕生的使命。

图片

2016年,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学习了一年的帕哈尔丁・艾合提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参军报国。初到部队时,帕哈尔丁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磨砺。每天清晨,嘹亮的军号声划破寂静的天空,他迅速起床,整理内务,以最快的速度迎接新一天的挑战。操场上,烈日炎炎,他与战友们一起进行着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汗水湿透了他的军装,但他从未喊过一声累。战术训练时,他在泥泞的土地上匍匐前进,不顾身体与地面的摩擦,只为了能更快地完成战术动作。射击训练场上,他专注地瞄准目标,一次次扣动扳机,力求每一发子弹都能命中靶心。

部队的生活不仅有艰苦的训练,还有高度的团队协作要求。帕哈尔丁在演练中,他时刻保持警惕,眼神坚定,动作敏捷,与战友们紧密配合,展现出出色的战斗素养。两年的军旅生活中,帕哈尔丁担任过各种重要职务,无论是担任班长还是战斗小组组长,他都尽职尽责,带领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帕哈尔丁先后被评为“最美新兵”“军事训练标兵”。

2018年退役后,帕哈尔丁回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继续学业。回想起军队生活,帕哈尔丁感慨道:“在军队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有责任和担当。”大学期间,帕哈尔丁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实践服务活动。他先后担任班级班长、年级分会主席,后来又担任2019级管理学二班副班主任。刚担任这些职务时,帕哈尔丁压力不小,担心带不好班级,让老师和家长失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努力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

图片

作为班长,帕哈尔丁每天早早来到教室,默默擦净黑板,仔细整理讲台和桌面,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担任副班主任时,他全心投入,面对家长询问,耐心作答,用真诚化解疑虑;在征兵动员大会和学院分享经验时,他以自身经历为引,激励同学们投身国防事业,绽放青春光芒;参加南疆志愿支教服务队,他为当地农村贫困生送去知识与希望,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累计无偿献血超2000ML,志愿服务时长达1000余小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回顾自己的大学经历,帕哈尔丁用“不忘初心”来形容自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始终坚守着那份赤诚之心。他明白,人生的道路或许崎岖,但只要怀揣着初心,就一定能在前行的路上绽放光芒。

图片

2024年8月,帕哈尔丁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通过省考的专项招录进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法委工作。这意味着他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踏上新的征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法委是维护一方稳定、保障人民安宁的关键部门。帕哈尔丁深知,这里既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更是他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重要阵地。初到工作岗位,帕哈尔丁迅速投入状态,积极参与各项政法工作任务。无论是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还是参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他都全力以赴。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成为了帕哈尔丁的座右铭。展望未来,帕哈尔丁满怀信心。他深知,前方的道路或许依旧充满困难与挑战,然而,他会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全部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文字丨骆佳佳 胡瑞祥 卓与 任珉敏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兰州大学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