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市崆峒区:“微小学”的“守山人”
起床、上学、回家、帮爷爷奶奶、洗碗、扫地、喂牛……这是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山口村教学点小学生马玉琴普通的一天,这里的孩子都和她一样,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这所位于崆峒区南部山区的峡门乡山口村的教学点,被大山环绕、坐落在山坳里。
目前,在校学生仅有4人,其中一名学生需要送教上门,而柳胜元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何以“守山”
“在这里,我们老师就是孩子们的希望”。柳胜元说道。从2008年算起,他已经在偏远山区的乡村讲台上扎实地站了16年,在山口教学点一个人坚守了6年之多。
山口教学点离城区将近35公里。每周星期一,柳胜元要早早从家里出发到教学点给学生上课。由于离家远,他平时住在学校,星期五晚上才能回家。
在学校,他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照顾孩子们吃午饭,从早到晚为学生学习、生活忙个不停。
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最多的时候有13名学生,现在变成了只有1名老师4名学生的“袖珍学校”。
有人曾问,这样的大山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柳胜元回答:“有必要!如果撤销教学点,山口村比较偏远,虽然公路通达,但都是盘山公路。很多山里学生父母都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带看,这么远距离,不要说是老人家,就是年轻人每天早晚接送一趟都不轻松,甚至说不现实。”
他接着说,“山里娃只能靠知识改变命运,教出一个学生,就能带给一家人希望!在这里,我们老师就是孩子们的希望。”
以何“守山”
“稍息立正,注视国旗,共唱国歌。”每周一早晨八点,柳胜元都会拿出五星红旗,迈上升旗台,和孩子们一起用高吭的声调歌唱国歌。
平日里,一边是升旗手二年级学生马玉琴,一边是二年级学生古倩燕庄严敬礼,还在学前班5岁的虎文新,站得端正。
三名学生扬起脸,右手举过头顶,行着少先队礼。随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国旗缓缓迎风升了起来,在他们头顶迎风飘扬。
“不管有几个学生,但该有的仪式一样也不能少。爱国教育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升旗仪式必须要举行。”柳胜元说。
外出务工、许久未归的人回到村里,看到依然高高飘扬的国旗,就知道:“柳老师又带着咱娃升旗,给娃们上课呢。”
教学点只有一个“复式班”,语文、数学和体育,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他都要教。
每天,柳胜元都会按时为学生们上课,寂静大山,书声频起。“三个娃一起上课,一堂40分钟的课被分成好几个部分,前10分钟先给学前班上,一年级的坐在旁边写作业,几个年级轮流来。”柳胜元说。
从教16年来,坚守乡村的柳胜元老师见证了学校残破的土坯房被宽敞结实的教学楼取代,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而他教出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从这个小小村落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前行,而柳胜元则始终坚守在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做着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这几年,教学点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们除了每天中午都有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资助的‘免费午餐’,还有支教中国‘2.0’项目带来美术、绘本、乐高等远程视频课,娃娃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说到这儿,柳胜元嘴角上扬。
在这个“袖珍”学校,虽然学生少了,但他一直坚守,“哪怕只有孩子一个上学,我们老师也得上课。”这里一直是他心目中的高地。
“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柳胜元目光温暖而坚定。
记者:哈骥洲
崆峒融媒:魏丽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