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3万步巡护3000亩林地啥体验 跟着牛爷爷走一趟

日行3万步巡护3000亩林地啥体验 跟着牛爷爷走一趟

原标题:“像照顾自家阳台一样守护山林”——一位西北护林员的植绿心得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8月10日电(姚智超)朋友,当你乘坐飞机来到大西北,即将在兰州中川机场降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如褶皱般起伏的红褐山峦。随着飞机高度下降,山峦上一片又一片新栽的树木逐渐清晰。

这里是我国第五个、西北首家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过去十多年,这里不仅荒原起新城,而且荒山披绿装。

即使“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仍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以场为家、以林为伴,默默无闻改造山河。他们每人有3000多亩“领地”,用脚步丈量巡护路,守护每一棵苗木。已经当爷爷的牛成武就是其中一位。

烈日暴晒,山峦起伏。今年暑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西北角”小分队的学子们步行10多公里,行走近3万步,用一天时间随同牛成武开展实地体验。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一天下来,我们除了亲身体味到护林员的艰辛与坚毅,更体悟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任何平凡的人生都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不平凡。

“照顾这片树林就像照顾自家窗台上的花一样”

上午7点,清晨的阳光从山顶冒出头,护林员牛成武身着一套蓝色衬衣,脚踩一双老胶鞋,麻利地拉开车门,将铁锹、柴刀等工具放到汽车后排,便驾车匆匆向管护林地驶去。

他负责管护近3000亩林地,每天至少要步行巡护山路10公里,从白天干到黑夜。副驾驶座位的后面挂着一个被泥土染成黄色的布包,里面装着水和干粮。有时夜间巡山至凌晨,牛成武总会备点口粮。

“林场太大了,为了加快巡逻效率,有些山头必须得用望远镜看。”牛成武副驾驶的前方放着一个对讲机、一个手电筒、一个充电宝和一个望远镜,“这个车算是我的移动管护站了。”牛成武说。

前一天夜里才下过一场大雨,原本就不平坦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但是牛成武的车却开得很稳,还一边细致介绍两旁树木的种类。防护林项目从2022年7月开工至今,730多个日日夜夜,他踏遍了管护片区的沟沟坎坎,对这里的每一道山梁、每一片林地、每一个地形都了如指掌。

上图是7月11日护林员牛成武负责管护的位于兰州新区五联村的3000亩林地 姚智超 摄

上图是7月11日护林员牛成武负责管护的位于兰州新区五联村的3000亩林地 姚智超 摄

夏季天气炎热,苗木需水量增大,必须增加浇水次数,管护稍有怠慢就有可能导致部分苗木脱水而死;春秋两季是植树期,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的树苗需要栽种;等到了冬季,气候变得干燥,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管护任务从浇水变为防火,每天需要对林地内的枯枝杂草进行仔细排查清理。“我们从来没有假期,巡林管护这件事一天都不能耽误。”牛成武说,每年清明、冬至等节假日还要对坟墓集中区域进行反复巡查,确保林区安全。

当被问及选择在林场工作的原因时,牛成武望着山坡上伫立着的棵棵苗木,挠挠头笑着说:“其实没什么好讲的,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感觉照顾这片树林就像照顾自家窗台上的花一样。”

“有牛师傅在,我们放心”

车行15分钟左右,牛成武将车子停在了山脚下的一座泵站外,推开车门,泵站的旁边就是一座巨大的蓄水池。蓄水池中伸出三根粗壮的管道,在穿过泵房后分成若干细管子,向整个山林蔓延开来。牛成武介绍,这间泵房就是3000亩防护林区的“心脏”,蓄水池中的水只有靠泵站加压后,才能输送到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山林间的滴灌头,再由滴灌头将水均匀地滴在树木的根系上。

在泵站内部的总控制室,我们看到兰州新区农业投资集团生态产业发展科技公司北部山区防护林项目总负责人李宗亮正拿着手电筒对控制室内部的各管道、仪表进行检查。控制室内交错遍布着粗细不一的管道,每根管道的上方都有一块气压表,管道与管道间还连有一个小水泵,密密麻麻的气压表和错综复杂的管道让人看得眼花。

检查完毕后,牛成武和几个护林员开始了灌溉作业。随着泵机的启动,轰鸣声震耳欲聋,只见牛成武紧盯着仪表,一边用对讲机听现场林地内的护林员报告现场滴灌头出水情况,一边迅速调整压力阀门并做好记录,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7月11日,牛成武正在修剪树枝。姚智超 摄

7月11日,牛成武正在修剪树枝。姚智超 摄

“护林员这份工作,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讲究细心。就浇水这件事而言,远没有想象中早上打开阀门,晚上关闭阀门这么简单,其中需要留意的细节非常多。但是只要有牛师傅在,我们就放心!”李宗亮从不担心哪个滴灌头被杂质堵塞。

目前防护林共建有14座泵站,9片林地,项目开工两年时间以来,只有牛师傅负责的5号泵站和林地从未出现过任何问题,“牛师傅这个‘活地图’让我们省不少心。”李宗亮竖起大拇指笑着说。

“守好林子,育好苗木,我这一辈子就很值”

一路上,牛成武走走停停,时不时拿出望远镜观察远处山坡树木的长势,放下望远镜便连忙掏出工作日志本进行现场记录。时不时又抽出柴刀修剪树枝和杂草。牛成武比划着树的高度“这些树都是我种的,最开始的时候才刚到我胸口,现在已经超过我一个头了。”

这是牛成武和其他护林员的今年4月份的管护考勤表 姚智超 摄

这是牛成武和其他护林员的今年4月份的管护考勤表 姚智超 摄

说起种树带来的变化,牛成武眼里放光,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打小就在这里长大,之前这里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和荒山,除了村里零星的几棵树以外,没有一丁点绿色,而且风沙大降水少,恶劣的生态环境让人看不到希望,很多村民都搬走了。”回忆起过去牛成武很无奈。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更不能抛弃养育我们几代人的土地,而是要改变他!”他说。

巡查结束回到山顶,牛成武便掏出口袋中的记录本,用笔把刚刚巡查的情况仔细地记录下来:“5号塘坝泵房西侧树木浇水量不足,需要再额外补充浇水。有2棵树苗枯死,需要及时补种……”这个记录本上全是牛成武巡查中发现的各种情况。只有完成日常工作记录在考勤栏中打“√”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每当春天来临,看着家门口的整片大山泛起点点绿意,荒山开始变成绿岭,心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满足,将这份工作干好,守好林子,育好苗木,我这一辈子也没白过。”在下山的路上,牛成武习惯性地摇下车窗,他喜欢看着远处山坡上迎风招展的树苗。(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冯诚,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侯巍对此文采写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