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会宁:搬出幸福好日子
党家岘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的村民广场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文/图
从会宁县城出发,沿东南向40余公里,就到了会宁县党家岘乡党家岘村。这里有一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安置点沿缓坡依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平整宽敞的水泥路面、房前屋后新栽的绿植……眼前的一切,透出了新农村向新向美的人居环境。
2023年11月刚搬进安置点的王小霞,对如今的生活环境很满意。王小霞告诉记者:“搬迁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上学方便了,也安全了!”王小霞以前居住的地方虽然离现在的居住点只有3公里左右,但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错落有致的安置点民居
“以前住在沟里,都是土路,每到下雨时,道路泥泞不堪,很容易滑倒。”身为3个孩子的母亲,王小霞对那条土路怨言颇多,“孩子还小,每当刮风下雨时,拉着大的、抱着小的、生怕摔着哪一个孩子。”回忆起那些经历,王小霞不自觉地眉头紧锁。
“实在是没法子,后来咬牙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了。”租房子,让本就不富裕的一家又多了一份开销,生活压力一下就大了……
村民王小霞讲述搬迁故事
“现在好了,学校离家不远,步行10分钟就到了。” 王小霞告诉记者,“每天早上看着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手拉着手沿着水泥路唱唱跳跳地往学校跑,别提心里多美了……”
不仅是孩子上学更安全了,对王小霞而言,新的居住环境,让这个农家妇女操持起家务来也更得心应手了。她告诉记者,以前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用水得去几百米外挑,很不方便。
“孩子都还小,整天瞎跑,早上还是干干净净的衣服,到中午就整得脏兮兮的,想把娃儿捯饬干净点都没法子,用水太不方便了。”说起家里的几个“小泥猴”,王小霞很无奈。现在方便了,自来水入户了,能用洗衣机了,娃儿们的脏衣服可以随时洗了,而且还用上了太阳能,洗澡也很方便的。现在,孩子们整天干干净净的,让人看着也舒心了许多……
王小霞家整洁的厨房
对王小霞来说,搬迁带来的便利是出行和用水。对72岁的张治忠老汉来讲,搬到安置点,让老两口就医更方便了。自从搬了新家,老两口就有了家门口的“保健医生”。
“上了岁数,身体大不如前了,总出点小毛病,以前路远怕麻烦,总是凑合着。”张治忠说,“现在好了,离家不远就是村镇卫生院,有个头疼脑热的,一抬脚就把病看了,确实方便!”现在他经常往卫生院溜达,量个血压啥的,随时掌握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今,生活这么好,可得多活几年,亲眼看着孙子都长大了,有出息了……”
配备了抽水马桶及洗衣机的张治忠家卫生间
王小霞、张治忠只是众多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受益群众中的代表,每一位搬迁群众都因为搬迁,生活越变越好。据记者了解,党家岘村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31户。该搬迁安置点按照“四避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靠近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和中心村)、四达到(达到产业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要求建设。
党家岘乡副乡长何相弘告诉记者,该安置点房屋,均按照主房2间,厨房和侧房2间,洗澡间1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进行建设,并配套建设围墙、水窖、灶台、化粪池、旱厕以及装潢吊顶贴砖等附属设施。房屋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补助资金10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争取市级搬迁奖励资金1万元,农户自筹3.55万元进行建设。因为配套资金占比高,农户实际出资比例较低,因此农户积极性都很高,都愿意搬迁。
从群众的衣食住行出发,从群众的切身关切着眼。会宁县从2022年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项目以来,当年完成2个安置点建设,2023年完成16个,今年继续开展15个安置点建设工程。这项暖心惠民工程,如今已成为会宁县群众口中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工程”。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