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据一关而撼西域——从500年前的一场战争看嘉峪关
吴晓棠
500年前,明嘉靖三年(1524年),河西走廊发生过一场战争,战争的性质是西域察合台后王势力对明朝的入侵。东察合台汗国两万余众攻打肃州、甘州,突破明朝边疆,震惊朝野。这是明朝建国以来发生在西部最严重的外敌入侵事件,录入国史。这场战争前8年,即正德十一年(1516年),嘉峪关遭受过同一支军队的攻击。嘉峪关的争夺对战争双方尤为重要。值此战争发生500周年之际,尝试还原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探究嘉峪关在区域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正德十一年(1516年)嘉峪关之战
明朝建立后,亚洲范围内蒙古及后裔势力依然存在,有些地方仍然强大,北元鞑靼部、瓦剌部,察合台后王势力等与明朝并存,明朝最大的威胁依然是蒙古及其后裔势力。明朝建国初期修建了西起讨赖河畔、东至鸭绿江边的万里长城进行防御。长城是明朝国界的底线。嘉峪关是边关,就处在明朝西部有效控制区域甘肃镇的最前沿。《重修肃州新志·河西总序》:“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将兵定河西,截嘉峪关为限,而此地遂为极边。”明廷为了稳定边疆,维护嘉峪关以西国防安全,对西域势力实施三项绥靖遥控政策。在嘉峪关以西设立罕东、曲先、沙州、赤金等7个羁縻卫,任命番夷部落首领为卫长官;在哈密设立忠顺王,由朝廷任命,当地推举贵族担任;通过调节嘉峪关通商频率与税率控制西域势力。这些措施,调控了与西域的关系,拉拢、牵制了蒙古后裔势力,嘉峪关以西在明朝前期基本稳定。
15世纪后期以来,西域经过察合台后王歪思汗、羽奴思汗、阿黑麻汗统治,逐步强大,由松散的部落联盟成为集权的部落联盟国,逐步侵蚀控制罕东、曲先等羁縻卫,废除忠顺王,嘉峪关被迫闭关绝贡。16世纪初,出嘉峪关视为出国。1504年,察合台后代满速尔继位(明史称速檀,速檀是“苏丹”的音译,泛指中西亚国家的国王和统治者,满速尔是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任汗),他有占据河西走廊的野心。因兄弟在背后裂土另建叶尔羌汗国,他被迫东扩。满速尔汗清楚知道,要想占领河西走廊,必先占领肃州,要想占领肃州,必先突破无法绕行的嘉峪关防线。嘉峪关开始被觊觎。
经过几年厉兵秣马,满速尔汗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率领一万多军队东进。面对重兵把守、不易逾越的嘉峪关防线,汗军没有直接从正面攻击,而是派出一支人马,偷渡祁连山脚下“人马难行”的天生桥,出文殊山口,在文殊兵分两路,一路跨越讨赖河,潜至嘉峪关背后,一路在文殊往肃州方向设伏,阻挡可能出现的肃州援军。十一月十五日,战役打响,汗军多处用兵,对关城、小钵和寺等驻军要塞展开全面攻击。嘉峪关防线烽火连天,关城腹背受敌,向肃州报警求援。当时芮宁任肃州游击将军,他曾在正德二年(1507年)前后任嘉峪关领操把总都指挥,后升任现职。得知嘉峪关被围攻,他主动请命,肃州兵备副使陈九畴即派芮宁率所部人马救援嘉峪关。为尽快赶到,芮宁于十六日清晨带兵出肃州城南门,沿讨赖河南岸西进,抄近路驰援万分危急的嘉峪关。行至文殊一带,与提前在此设伏的敌军遭遇,被拦截。双方于张良沟、苜蓿沟、兔儿坝、沙子坝一带展开恶战。芮宁明白,只要有人马及时赶到嘉峪关,从背后夹击围攻关城的敌军,就可以解关城之围,所以他指挥部队奋力突围。由于汗军有从天生桥赶来的援军持续投入两军绞杀,明军被死死拖住,无法突破围堵。从早晨到黄昏,鏖战一日,明军死战不退,人马越战越少,被分割包围。没有支援,最后明军弹尽粮绝,残部被围于冯家沟,840多人(另有700多人说法)全部战死,芮宁也中数箭身亡。同日,关城将士虽浴血奋战,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无奈等不到援军,寡不敌众,关城最终被攻破。钵和寺营官兵亦全体战死,副关小钵和寺亦失守,嘉峪关防线沦陷。《肃镇华夷志·宦籍·陈九畴》:“正德十一年,时吐鲁番速檀满速尔拥万余骑入寇嘉峪关,游击芮宁御之,败绩,军民死者无算。”
十六日前后,在嘉峪关防线及肃州城,战火蔽日,明军经历了嘉峪关保卫战、文殊遭遇战、小钵和寺浴血战、肃州平乱战等,上演了嘉峪关防线最为惨烈的画面,嘉峪关的国防军事功能发挥到极致,给中国古代战争史留下了辉煌悲壮的篇章。不久嘉峪关即被收复。这是有明以来西部最大的战争,边关失守,朝野震惊,此战录入《明史》,称“嘉峪关之战”。
嘉靖三年(1524年)东察合台汗国
大举入侵甘(州)肃(州)
嘉峪关之战后,针对嘉峪关防线薄弱,总结经验,肃州兵备副使陈九畴一边加固嘉峪关防线,一边训练士卒,提高作战防御能力,做好随时应对敌军攻击准备。“修营垒练卒伍,常若临大敌。”此后,东察合台汗国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连续来犯,嘉峪关防线壁垒森严,敌无法突破,无机可乘。但满速尔贼心不死,又于嘉靖三年(1524年)举兵两万再次大举进攻。《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嘉靖三年秋,(满速尔)拥两万骑围肃州,分兵犯甘州,九畴及总兵官姜奭等力战败之。”敌军这次进攻的目的是夺取甘肃(甘州、肃州)。敌军攻打嘉峪关的同时,分兵包围肃州,奔袭甘州。嘉峪关防线封扼严密,明军使用火炮、火铳、弓弩据守,拖住大量敌军。敌军人马虽多,但被嘉峪关掣肘,无法全力攻打肃州、甘州,只能撤退,无功而返。此役为明代西部遭遇最大入侵事件,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
时任甘肃巡抚的陈九畴机智果敢,面对敌军大举进犯,他应对得当,坚守嘉峪关,识破敌军声东击西、夺取镇会甘州阴谋,及时赶到甘州,镇压敌军内应,化解了甘肃镇危机。《肃镇华夷志·宦籍·陈九畴》做了详细记载:“嘉靖三年八月,速檀满速尔复拥众入寇,主将员缺,公(陈九畴)帅裨将御于嘉峪关。公觇贼有捣虚意,乃率数骑从间道急趋甘州。贼果掩至,意在必得。忽闻公先已入城,相顾神异。寄住回夷亦名等佯请御敌,实欲内应,公不许。随间谍得情,捡获所藏兵器,悉捕斩亦名等。贼计穷,分略红水、黑城等堡。公又尾击之,大捷获,贼始远遁,一镇赖以无虞。”此役后,西域对甘肃镇再没有发动过大规模入侵。
虽国土未失,城池未破,但甘州、肃州沿途遭抢掠。针对敌军侵入五百里(从嘉峪关到甘州)事件,朝廷究责,处罚责任者,调整官员。陈九畴被调离甘肃镇。
陈九畴在调离前上奏朝廷
——肃州城中有奸细
陈九畴离开甘肃前,认为有一事干系重大,必须上奏,让朝廷采取措施——明成化以来,西域因部族纷争、王位争夺产生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和流民,这些番夷东归明朝,被安置在肃州城及其周围。满速尔继位,为实现其野心,就往肃州派遣奸细和卧底,这些人混杂在番夷中,长期以来从事搜集情报、策反、发展敌后队伍等工作。肃州和嘉峪关防线的驻军、布防、战力、要塞、路途等情报被敌因此获得。正德十一年至嘉靖三年,嘉峪关、肃州甚至甘州多次被攻击,居住在肃州城番夷中的奸细与敌内外勾结是敌屡屡入侵的根源,芮宁就牺牲于肃州城明军全力镇压奸细叛乱而无法分兵救援。没有办法完全甄别消除肃州城中的奸细是国防安全的重大隐患。
无论是正德十一年守肃州还是嘉靖三年守甘州,陈九畴都遇到危急时刻奸细在城内作乱试图里应外合陷落城池的情况。陈九畴虽然做了肃州城内番夷的甄别奸细工作,但还是不放心。于是陈九畴上疏朝廷报告此事。题本(奏折)标题是“为处置番夷以安边缴以绝后患事”(关于为长久解决西北国防安全妥善安置肃州城部族的报告),提出把肃州城中的番夷全部迁离,安置在肃州周围有闲置堡子的地方。具体安置方案提到嘉峪关境内新城堡(当时的新城堡指第一座新城堡,位于新城镇镇政府南2里处,中沟村三四组中间,现电管站位置,当地百姓称沙堡,拆毁于1977年)。这座新城堡修建于永乐年间,因负责建筑的驻军不识风水导致建堡失当,堡子西墙被风沙淤埋而废弃。陈九畴驻守甘肃时,新城堡是被废弃的空堡子。
嘉靖皇帝的三道圣旨
陈九畴的奏折送到北京,嘉靖皇帝看后,朱批第一道圣旨:兵部看了来说,钦此钦遵。兵部经过论证核实,基本同意陈九畴的意见和方案,给皇帝上了奏折。嘉靖皇帝看后,朱批第二道圣旨:这安插诸夷事宜,还行与提督军务官,着再行酌处,务要停当。钦此钦遵。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嘉靖皇帝清楚地看到安置肃州部族的背后隐藏的是可能爆发的战争,所以他要求“提督军务官”拿意见。让“提督军务官”提前介入,做好以后由此引发战争的准备。兵部尚书与三边总督等会商后也基本同意陈九畴和兵部的意见和方案,给皇帝上了奏折。嘉靖皇帝看后,朱批第三道圣旨:准议,钦此钦遵。批准办理。因为安置番夷事关边疆安全,嘉峪关新城堡进入过朝廷决策视野。
圣旨到了甘肃,官员找来肃州番夷代表和头领做工作,动员他们迁离肃州城,搬迁到指定地点。番夷代表和头领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受西域压迫,走投无路归顺了明朝,我们当中很多人在这里生活了几代,遵纪守法,是明朝顺民,要是把我们迁出城送还给昔日的敌人,还不如杀了我们!”态度诚恳且言辞坚决,圣旨落实遭遇阻力。番夷的说辞和情绪引起很多官员同情,圣旨被迫搁置。
当时嘉峪关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形势
嘉靖七年(1528年),察合台后王势力占据赤金卫,嘉峪关以西沙州、瓜州、玉门沦陷,完全废除羁縻卫制度,直逼嘉峪关,公然对抗明朝。嘉峪关直接成为明朝与察合台后王势力对峙的桥头堡,伫立在战争随时爆发的最前沿,战火不断。《肃镇华夷志·关隘》:“嘉靖二十二年,北虏万余,凿嘉峪关长城以逼近境。”此时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
明朝没有收复和再控制嘉峪关以西的失地,在嘉峪关一线采取守势,原因是蒙古鞑靼部频繁进犯北方;倭寇袭扰东南,扎根沿海。明廷没有能力同时打三场战争,所以在远离内地的嘉峪关采取防御策略。此时明朝国防的重点是打击东南沿海倭寇,抵御北方蒙古侵犯,所谓“保京师、守税赋”。河西走廊西部相较于京师之地和南方税赋之地,地位次分量欠。“守”是明廷对西部的基本策略。
明朝持续加固嘉峪关防线
嘉靖八年(1529年),明朝在嘉峪关以西添筑骟马城墩、上柏杨林墩、下柏杨林墩、回回墓墩、红泉墩等五座墩台,加强纵深警戒和防御;在嘉峪关西修建骟马营、双井子堡;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军斩断天生桥,消除被敌偷渡隐患;嘉靖十九年(1540年)修筑关城两翼边墙。现在的嘉峪关两翼长城张开的外观就形成于这次加固;在嘉峪关防线修建大量墩台等加强警戒,讨赖河墩(第一墩)、泛沙泉墩、董家沟墩等就修建于这一时期。在朝廷宏观防御政策指导下,长期加固,不断完善防线。经万历朝大规模修筑野麻湾堡、卯来泉堡、野麻湾边墙、肃州北长城等,最终形成了以关城为中枢、依托地理、严密封锁河西走廊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靖朝在加固嘉峪关防线的同时,明朝还采取了应对关西形势恶化的两个措施。一是关闭嘉峪关,与西域势力断绝外交、贸易。二是落实嘉靖皇帝的圣旨,彻底消除肃州、嘉峪关安全隐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肃州城番夷3000人全部迁离。其中一部分安置在嘉峪关新城堡一带,随即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扩建第二座新城堡(位于新城村一组附近),加强肃州北部防御,监控新城草湖的番夷。
神奇的嘉峪关防线
每次战斗后,明军都在防线上入侵者反复进攻、极易突破的地方增筑营堡、墩台,挖掘壕沟,安置警戒,增派兵力。从洪武五年(1372年)建关城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野麻湾堡修筑,历经240多年,筑成封锁河西走廊的防御体系。防线是随着外敌侵犯而不断加固和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嘉峪关防线加固的动因就是抵御入侵。明代嘉峪关防线上先后曾有关两座,堡近20座,墩台70多座,壕沟、崖栅、边墙数百里,各类长城近20种。
嘉峪关防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天险,墩台、营堡、边墙、壕堑倚凭天险梯次分布,层层设防。这个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何其重要。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险最经典的防御体系。在河西和中亚范围,再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适合建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防御工事体系。
嘉峪关防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保障,就是祁连山、黑河、巴丹吉林沙漠。古代,人类无法绕行祁连山和黑河,嘉峪关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东进在青藏高原以北、蒙古高原以南不二的通道。防线上的黑山南、小钵和寺隘口是要塞,汉代起两座关就建在这里。我们的区域文化的神奇体现在这里的山河峡谷曾经被先人充分巧妙使用并且左右了区域人类历史。嘉峪关防线处在决定河西走廊归属的制高点上。嘉峪关防线对中原王朝和中亚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原和中亚此消彼长的分水岭。在争夺河西走廊的特殊历史时期,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锁钥河西,巨防中外。就因为嘉峪关自始至终掌握在明朝,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历史。
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处证明冷兵器时代人类最经典的军事防御体系,是嘉峪关;如果寻找见证16世纪世界上当时最强大帝国和势力对峙、攻守的代表遗迹,还是嘉峪关。承载历史的明代嘉峪关长城防线万幸保存下来,使嘉峪关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展长城旅游,成为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天下第一雄关”是金字招牌,更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