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匠到鼓王传承非遗 他做100面太平鼓登亚洲舞台

从木匠到鼓王传承非遗 他做100面太平鼓登亚洲舞台

原标题:乡村老技艺 焕发新活力

魏永宏讲述制作太平鼓的故事

魏永宏讲述制作太平鼓的故事

郭德儒教授年轻学员

郭德儒教授年轻学员

老师傅绘制太平鼓

老师傅绘制太平鼓

近日,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是兰州唯一的入选者。十八岁入行,几十年坚持不懈,对于七十多岁的魏永宏来说,与太平鼓相关的一切,不仅是热爱,更是穷尽一生的追求。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2月28日,皋兰县魏永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是木匠出身,一开始就想着怎么做出好的太平鼓,现在,我还要想着怎么把这个手艺传下去。”魏永宏说。

1

从木匠到“太平鼓王”

1968年,魏永宏从学校毕业后,当上了木匠。有一年,村里闹社火,当时兰州没有生产太平鼓的厂子,村子里的人就去上海订做,可订做的鼓不经打,花了大价钱买来的鼓没打两天就破了,看着破损的鼓,身为木匠的魏永宏开始琢磨自己制鼓。

从一个木匠到成为一个制作太平鼓的匠人,再到“太平鼓王”,年轻的魏永宏凭借聪慧与天分很快上手。“有些手艺是相通的,做一行爱一行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魏永宏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制作太平鼓时,他认真对待每一道制作流程,精雕细琢每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改良和创新一直是他不懈的坚持。

“太平鼓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最开始,鼓的重量有二、三十斤,背着很费劲,更别说打了,我一开始做鼓的时候就在想,怎么能让这个鼓轻一点。”魏永宏说。

魏永宏发现,传统的太平鼓不仅鼓面直径过大,老一辈人做太平鼓时用的木皮比较厚,做好的鼓筒子外面还要缠一层麻,缠了麻表面不平又要打腻子,几道工序无形中增加了鼓的重量。于是,魏永宏先从缩小鼓面直径上下手,从原材料上减轻鼓的重量,将原来制作鼓用的麻更换为布,并且将鼓筒子里面刨光,再裱三层麻纸,这样一来,鼓的重量从原来的二、三十斤降到了九斤,并且鼓的密封性更好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失败了很多次,既然是改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的次数多了,慢慢就摸索出经验来了。”魏永宏说。

为了让鼓的音色更好,魏永宏还独创了一个制作技艺——在鼓筒里交叉拉两根弹簧并固定,可以增加鼓的共振效果,产生回声激昂、余音袅袅的效果。另外,他通过对鼓腔内侧和外侧抛光的工艺,将鼓外侧打磨得更加光滑,内侧打造出特殊纹路,让鼓的响声更加均匀。

2

太平鼓走上更大舞台

1990年是兰州太平鼓扬眉吐气的一年,皋兰太平鼓表演走上了亚运会的舞台,魏永宏做的100多面兰州太平鼓第一次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魏永宏分别制作了两个长3米的巨型太平鼓为祖国献礼。如今,魏永宏制作的兰州太平鼓已经漂洋过海远销到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国,他的太平鼓队多次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巡演,在国际非遗文化节上获太阳神鸟金奖,不仅提升了兰州太平鼓的知名度,更让兰州太平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魏永宏说:“太平鼓能从乡野田间走向世界舞台,是对太平鼓制作技艺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太平鼓表演的一种肯定,我感到非常骄傲。”

3

古老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发芽

在制作太平鼓的几十年里,改良和创新一直是魏永宏不懈的坚持。“抓住非遗进校园”的契机,他将太平鼓带进了校园,在皋兰县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太平鼓课程,石洞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学校每周安排两节体育活动课,由他亲自给200多个孩子们教授鼓技,他还根据孩子们的身高,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小太平鼓。

2021年6月30日,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揭牌,负责人魏怀东是魏永宏的儿子。子承父业的同时,也借着时代的东风,更加全面地保护和发展太平鼓产业。基地将太平鼓的制作、保护、研发、训练融为一体,自此,太平鼓文化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在兰州太平鼓基地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制鼓、打鼓、摇旗样样精通。他们正用自己的努力让兰州太平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用鼓声诉说着他们的幸福时光。

太平鼓传承基地里的教练叫郭德儒,三十多年坚守传承,桃李满天下,已经给八千多名徒弟教授了太平鼓的制作、绘画以及打法。他和记者分享道:“通过这么多年的磨炼,很多次到外面演出,对太平鼓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常对徒弟们说‘要热爱太平鼓,要把太平鼓传承下去’。”

在传承的这条路上,他侃侃而谈:“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包括制作技艺、打法、阵法等方面,作为年轻一代,掌握这门技艺,就要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现在培养这批学生,主要就是进行太平鼓基本训练,包括完成太平鼓的套路训练、太平鼓制作、鼓边制作、鼓画等。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些技能,不然就没办法传承了。”古老的种子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发芽。郭德儒带领着这群年轻人,一遍遍排练,一次次纠正,总能擦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

年仅二十四岁的葛振鹏是这个太平鼓基地的一位年轻旗手,从小就对太平鼓十分感兴趣。说起太平鼓,他的眼里泛着光:“我已经打了5年太平鼓了,对这个行业还是很喜欢,尤其过年的时候,哪里有鼓声,我就往哪跑。”心怀热爱,自有万般精彩。

一个好的旗手也是一个好的鼓手,从打鼓到打旗,葛振鹏练习了无数个日夜,年轻的他兼具力量与智慧。他说:“打鼓主要就以翻转腾挪为主,耍旗主要考验身体的协调性。首先,眼神必须要有劲,其次面容表情、腿部动作和胳膊上的动作必须完全统一,腿弯曲40度,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做到位。”

在一次次实践中,太平鼓的表演方式也得到了创新。据魏怀东介绍:“我们基地现在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大概15人。通过教练和传承人研究讨论,最后分了两种打法:一种是以高鼓为主的打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低鼓。创新打法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我们还用一段传统打法加创新打法编排了一个太平鼓舞台版,8个人或者10个人可以表演。”

“鼓”舞太平,正是对太平鼓这一艺术形式的贴切诠释。太平鼓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太平鼓打得越响,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满,越来越幸福。”郭德儒笑着说,在鼓声的陪伴下,他们尽情挥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娜 安周霜 费勇玮 实习生 吕燕 李苗苗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