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兰州中小微 专家亮金点子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兰州中小微 专家亮金点子

原标题:普惠金融

     激发科创动能 助力产业兴旺

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的“小日子”、企业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

日前,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指导、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银行业普惠金融十年发展成果实践案例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兰州银行作为西北唯一一家入选案例名单的金融机构分享了普惠金融发展生动案例:在服务小微领域,加大信贷资源倾斜,丰富信用贷款;在服务“三农”领域,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精准施策,从支持甘肃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出发,打造“农贷通”特色品牌……

近年来,我市银行业不断加大和优化金融供给,深耕普惠金融领域,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目前,在兰银行业机构依托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由此可见,普惠金融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供给格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深耕细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得到切实缓解。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信贷、保险、理财等普惠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为中小微群体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普惠性是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市金融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政治性、人民性的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具有互助共济、扶危济困的特点,与普惠金融的内在属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在兰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具备普惠性质的保险产品体系建设,设计包容性普惠保险产品体系,涵盖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老年人口等特定群体,有效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回顾我市普惠金融十年发展,在兰保险机构在服务“三农”中精准输血,持续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从4个增加至47个,保障程度从物化成本发展到完全成本、价格、产量和收入。目前,兰州市基本形成“大宗种植养殖、区域性优势品种、地方性特色产品”和“传统成本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的“3+4”险种体系,构建了中央、地方相互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市委金融办数据显示:十年间,兰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是2013年的16.87倍,支付赔款从1114.92万元增长至12387.07万元。

十年来,我市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普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据市委金融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保险机构累计承担风险保额48.03万亿元,切实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其中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城惠医保”等这样的普惠金融中的政策性民生保险功不可没。

普惠金融的十年发展历程,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典型,真正做到了既“普”又“惠”。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建设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又普又惠、坚持综合服务,切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成为新试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面向小微 输送“雨露甘霖”

农行工作人员调研农户蝴蝶兰种植情况

农行工作人员调研农户蝴蝶兰种植情况

兰州银行客户经理在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情况调查

兰州银行客户经理在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情况调查

农行兰州分行工作人员为惠农通服务点商户提供服务

农行兰州分行工作人员为惠农通服务点商户提供服务

浙商银行兰州分行调研制造业企业

浙商银行兰州分行调研制造业企业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普惠金融发展十年来,我省普惠金融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已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性、专业化的金融体系。全省银行业加大和优化金融供给,奋力打造“又普又惠、好用不贵”的普惠金融体系,用心擦亮普惠金融为民底色,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赋能,满足企业立体化和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持续加大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

深耕“三农”沃土 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

延伸惠农通服务点

搭起金融服务连心桥

“自从农行在我的小商店设立惠农通服务点后,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用钱方便、查询方便、消费方便。”皋兰县黑石村村民李积连愉快地说,“村民以前给外地上学的孩子交学费、交电费,或是给老人交社保、换零钱都要专程跑到乡里的银行网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办理,非常方便!”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我市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严重缺失状况,长期以来,农行兰州分行不断拓展线下普惠金融服务点并向县域乡镇倾斜网点资源。通过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小超市、供销社、农资连锁店、通信及电网运营商、新农保(新农合)村镇服务站等场所设立服务点,布放转账电话、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现代金融工具,着力搭建农村电子渠道网络,向农民提供小额取现、消费缴费、转账汇款等金融服务,方便农民持卡用卡。

“大量小微经济体和弱势群体渴望获得更加全面和便利的金融服务,只有触达他们,才能增强人民群体普惠金融获得感。”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该行始终在努力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特色产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领域发展要求,实施“一县一策”战略,绘制金融生态图谱、创新特色金融产品,持续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延伸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富民产业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末,农行甘肃省分行普惠领域贷款余额达526.3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46.3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有贷户达11.2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年化利率降到3.82%,做到“量增、面扩、价优”。同时,该行县域贷款余额达1292.6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50%;涉农贷款余额达808.4亿元,占县域贷款的60%以上。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赋能乡村振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生生不息。时下,一幅幅美丽乡村共富图景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面对部分普惠小微企业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现状,在兰银行业机构在服务创新、信贷模式和增信机制等方面下足功夫,打磨更接地气的普惠金融产品,打通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普惠金融是甘肃银行六大战略业务之一,该行提出普惠金融要立足中小、扎根“三农”,结合区域特色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近年来,甘肃银行依托地方法人银行的地缘、人缘优势和县域机构省内全覆盖的资源禀赋,持续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推进实施涉农贷款“千亿工程”,近三年已累计投放涉农贷款624亿元。与此同时,随着“支种贷”“药材贷”“农担加油贷”“产融贷”等业务的持续开展,探索出创新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模式,有效解决农业主体融资难题。

围绕提高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安全两大核心,兰州银行积极构建“银行+企业+保险+农户”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全力保障春耕备耕的金融需求。为抢抓春耕黄金时节,针对种植户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对“种植贷”产品进行流程优化,不断提升产品适配性,农户只需通过微信银行,便可轻松实现贷款自助申请、提款、支付及循环使用,最快当天便能获得贷款资金,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

农发行兰州营业部长期以来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三农”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聚焦“六大领域”,结合实际做好“粮水路地城业绿”七篇文章,累计投放贷款378.53亿元。截至3月末,贷款余额627.5亿元,净增241.89亿元,增幅62.72%。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甘肃监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我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1833.31亿元增至7898.40亿元,整体规模翻了两番。普惠型小微贷款户数达到33.77万户,是2019年末的2.6倍,五年年均增加4万户以上。全省小微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分别降到3.99%、5.04%,近五年分别累计下降238、153个基点。

以金融之力 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银行主动送贷上门

解企业燃眉之急

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型降解地膜、全生物塑料制品、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早在2016年开始,企业着手成立子公司,开始研发可降解地膜原料及可降解塑料袋原料。因前期产品研发与子公司成立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兰州银行西固东路支行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其申请集团授信2500万元,解决公司燃眉之急。

“在我们企业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关键期,都离不开兰州银行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年,我们从兰州银行获得的贷款有60余笔。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有效支撑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实现高速发展。目前,经过转型升级,我们已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拥有鑫银环、宏华等系列产品专利12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负责人秦文生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兰州银行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持续加大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户、贷款余额9.4亿元;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107户、贷款余额38.87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177户,贷款余额82.3亿元。

“知识”变“资本”

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添动能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四大产业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经营特征,无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且民营的特点使得其难以获得银行大额授信支持,企业融资较难,融资成本较高。

普惠金融发展十年间,为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在兰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探索步伐,提高创新思维,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拓宽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全力助推我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充分发挥金融活水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服务质效、落实惠企政策,兰州银行把专精特新作为打造小微企业服务特色的主阵地,组建专业团队,聚焦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同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实际需求,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扶持”。

兰州银行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在产业链上充当链主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行为核心企业给予供应链他用额度20.3亿元,并签署供应链业务合作协议,通过兰银链信、跟单贷款及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发放贷款,在供应链条上实现有效传导和延伸,切实提高上游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多样化解决了上游供应商的资金难题。同时,针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小微企业,为其提供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混合担保贷款,积极助推创新型小微企业“知识”转变为“资本”。

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提供金融支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支持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中,在兰银行机构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立体化和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持续加大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甘肃省区域特色优势企业,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定期前往专精特新企业走访调研,主动提供相关金融服务。走访中,得知作为甘肃省2023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兰州三毛实业有限公司有融资需求时,及时为企业办理了5000万元授信。

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续将持续为企业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提供灵活的融资支持。今年,该行通过“名单批量获客、差异化授信策略”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专精特新企业采取相适应的担保方式和授信金额,新批复各类专精特新客户8户,批复综合授信达10亿元,通过信用、保证等担保方式,为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同时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持。

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甘肃监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金融机构全力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促成1144家金融机构入驻“甘肃信易贷”平台,上线金融产品592款,服务企业超过54万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晓霞 文/图

普惠金融

激发科创动能 助力产业兴旺

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的“小日子”、企业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

日前,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指导、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银行业普惠金融十年发展成果实践案例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兰州银行作为西北唯一一家入选案例名单的金融机构分享了普惠金融发展生动案例:在服务小微领域,加大信贷资源倾斜,丰富信用贷款;在服务“三农”领域,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精准施策,从支持甘肃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出发,打造“农贷通”特色品牌……

近年来,我市银行业不断加大和优化金融供给,深耕普惠金融领域,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目前,在兰银行业机构依托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由此可见,普惠金融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供给格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深耕细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得到切实缓解。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信贷、保险、理财等普惠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为中小微群体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普惠性是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市金融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政治性、人民性的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具有互助共济、扶危济困的特点,与普惠金融的内在属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在兰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具备普惠性质的保险产品体系建设,设计包容性普惠保险产品体系,涵盖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老年人口等特定群体,有效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回顾我市普惠金融十年发展,在兰保险机构在服务“三农”中精准输血,持续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从4个增加至47个,保障程度从物化成本发展到完全成本、价格、产量和收入。目前,兰州市基本形成“大宗种植养殖、区域性优势品种、地方性特色产品”和“传统成本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的“3+4”险种体系,构建了中央、地方相互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市委金融办数据显示:十年间,兰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是2013年的16.87倍,支付赔款从1114.92万元增长至12387.07万元。

十年来,我市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普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据市委金融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保险机构累计承担风险保额48.03万亿元,切实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其中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城惠医保”等这样的普惠金融中的政策性民生保险功不可没。

普惠金融的十年发展历程,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典型,真正做到了既“普”又“惠”。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建设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又普又惠、坚持综合服务,切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成为新试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金融活水 致力“解决痛点”

李泉

李泉

王继玮

王继玮

陈建飞

陈建飞

李永东

李永东

普惠金融的“小确幸”里,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十年间,省、市金融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齐心聚力,在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覆盖面和精准性上落笔着墨,擦亮普惠金融为民底色。如何让普惠金融释放更大能量,让更多经营主体和群众感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

同向发力 推动兰州普惠金融“活水”提质增效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泉

“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兰州实践,需要各相关方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聚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从普惠信贷供给、产品与服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同向发力,不断推动全市普惠金融‘活水’和服务体系在新时期实现提质增效。”李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树立发展成果共享理念

持续释放普惠金融发展“涓滴效应”

李泉认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树立发展成果共享理念,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支持性政策的积极作用,科学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加速集聚优势信贷资源弥补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涉农、小微、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不断缓解中小微群体的金融排斥问题,更好释放普惠金融发展的“涓滴效应”,推动不同客户群体充分享受普惠金融服务。

以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

不断加大信贷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各类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通过与其他电子支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找准同自身职能定位相匹配的比较优势和结合点,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服务专业性,主动开发符合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脱贫人口及特殊群体等经营主体需求的普惠金融产品和专属服务项目,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等各类信贷投放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以更优惠的利率支持个人居民对医疗、养老以及失业保险等的需求,更好缓解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约束,满足客户对信贷资金“短、小、频、急”的金融服务需求。

运用金融科技手段

实现“精准滴灌”与“低成本覆盖”相结合

金融机构要完善专业化的普惠金融经营机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将人工智能手段有效引入普惠金融业务全流程,积极对接各类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强化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实现“银税互动”,有效识别用户财产线索、贷款记录、社会行为及其他信用状况等“软信息”,有效破解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信息获取难、服务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等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能力,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方式及服务效率,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与“低成本覆盖”。

加大城乡金融数字基础设施投入

增强金融资源可得性

要加大城乡地区金融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不断强化有关信贷、保险、理财等普惠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注重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不同情况的数字普惠金融策略,增强中小微群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对已获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后续帮助指导,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实现普惠金融雪中送炭、服务民生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擦亮金融为民底色 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王继玮

甘肃省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继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甘肃保险业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将普惠保险作为重要发力点,建立起包括大病保险、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税优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旅游保险等多元化普惠保险产品体系。同时,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保障民生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重要环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普惠保险深层次、多领域发展,在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

他认为,甘肃保险业应结合实际,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从推动普惠保险合作机制、优化完善产品服务设计理念,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扩大服务范围,构建成本可负担的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模式上精准发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持续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优惠性和可持续性。树立长期科学发展理念,聚焦普惠保险重点领域,支持农业生产、养老需求和民生保障。围绕企业风险特征,持续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同时积极加强与政府有关单位联系沟通,争取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息共享、宣传推广等方面为普惠保险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保障。

持续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普及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体系,加大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开发力度,创新服务模式,切实增强与实体经济的适配性,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合理的经营模式。加深与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融合,通过科技赋能和服务创新,有效增强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风险群体的抗风险能力,稳步扩大普惠保险覆盖面。

持续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保险服务网络,优化承保理赔模式,推动普惠保险“一站式”服务。通过数字化转型,更有力地加大对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全面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拓展气象指数保险应用范围 为特色“甘味”注入新动能

华风象辑(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金融保险气象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陈建飞

“自2016年起,我们公司在农业保险领域研发落地了近300款气象指数类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类主体对产品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深感特色农业保险的春天来了!”陈建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最为敏感,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的功能。农业保险具有政策性和公共性两种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的政策导向,其中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能够有效帮助农业经营主体降低因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收入。

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气象指数保险是以气象数据为依据计算赔偿金额的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它有着传统保险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即不依据个别农户的具体损失情况进行赔付,能够降低传统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标为赔付标准,能够减少传统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没有传统农业保险现场查勘的定损环节,理赔速度更快、管理成本更低。

“近年来,我们在农业保险产品设计开发方面与锦泰保险在兰州当地展开多项合作,参与大量的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以及兰州当地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兰保险机构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创新工作,使当地特色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得以快速发展。”陈建飞告诉记者,随着软儿梨气象指数保险、胡麻气象指数保险、荞麦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发展,不但为保险公司持续精耕细作农业保险市场带来了动力,同时,政府和保险公司在气象指数设定、产品设计、保费补贴比例设定等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当地保险创新做出很好示范。

陈建飞表示,甘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浑厚的黄土地培育了一大批绿色、无污染、有机、健康、营养的农特产品。然而,复杂的地形地貌也造成了当地多变的气候条件,时常发生的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等频频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希望保险公司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拓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范围,为特色“甘味”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深挖“金融活水”价值 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护航

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副会长 宏观经济学者 李永东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优质中小企业中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它们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者,也为构建我省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十分重要。”李永东接受记者采访说。

李永东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培育攻坚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同时也离不开具有体量和实力的金融市场为其护航,建议在兰金融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在甘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增加对专精特新企业信贷支持,确保这些企业融资规模在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的比例稳定提高,或者融资规模保持适度的增长率。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机构应通过知识产权担保、虚拟资产担保、购买企业债券等多种形式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尤其对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进行专项支持。

适度延长贷款期限。在相关金融监管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在兰金融机构应适度延长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期限,以便强化这些企业的资金循环和现金流稳定性,化解企业经营中的有关财务风险。

探索结构化利率服务。金融机构可在总体研判企业财务数据及有关经营效益基础上,探索针对若干企业和若干项目实施结构化利率,即实施根据不同项目不同阶段的不同利率水平,从而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优化合作。

提供更多便利性金融服务。在企业资质审核、项目风险控制的保险服务等方面,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多便利性服务。具备条件的保险企业可持续与相关机构合作,通过投资股权、债券、私募基金等多种形式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形成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强大合力。

强化监管机构的引导作用。金融监管机构应结合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等实际情况,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适度指导和规制,并通过制定奖励性政策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优化合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