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无善政强令百姓制衣伞 甘肃一知县被乾隆怒批

三年无善政强令百姓制衣伞 甘肃一知县被乾隆怒批

图片

余二十七岁,权知溧水。离任时,吏民泣送,有以万民衣披我身者,金字辉煌,皆合郡人姓名也。车中感成一律云:“任延才学种甘棠,不料民情如许长。一路壶浆擎父老,万家儿女绣衣裳。早知花县此间乐,何必玉堂天上望?更喜双亲同出境,白头含笑说儿强。”

——清·袁枚《随园诗话》

图片

袁枚是乾隆时期的著名文人、才子,但仕途并不顺畅。27岁代理溧水知县,离任时百姓送了万民衣,披到他身上,上面有一个郡百姓的姓名。他心情激动地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兴奋感激之情。诗中说到的任延,是东汉官员循吏,诗中是作者自比。甘棠,典出《史记·燕召公世家》,由召公故事引申为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花县,晋代潘岳为河阳令,满县遍种桃花,人称“河阳一县花”,后遂以“花县”为县治美称。玉堂,即袁枚曾经供职的翰林院。

万民衣,是古时官员离任时由民众制作并奉赠的签名衣服。在衣服上写明受赠人的政历、事绩,签上送衣人的名字。由于签名者人数众多,故称为“万民衣”。袁枚在溧水代理知县,得到百姓爱戴,离任时民众送万民衣,深深感动了这位才子,写下了上面的律诗。我相信这位才子为民办实事是真的,老百姓送别时的感激之情也是真的,袁枚的欣喜感激之情也是真的。

万民伞万民衣,和历史上很多好事一样,一旦流行开来,到后来就容易变形走样。

甘肃省灵台县知县武粤生,到任三年,并无善政,强令百姓制造衣伞,以致远近沸腾,声名狼籍。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皇帝谕旨说:地方官在任,百姓制造万民衣伞致送,并离任脱靴等事,最为陋习。即或居官清正,出自百姓情愿,尚应禁拒,乃该县武粤生强令制造,尤属卑鄙不堪。

乾隆接着命令此后通行饬禁,即制造衣伞脱靴等事,也一并禁止,但实际上很难禁止。描述晚清官场生态的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提到,胡统领离任,一把万民伞也没有,觉得很没有面子,希望有一个百姓送伞的仪式。但自己官声太臭,地方士绅没人张罗,他只好自己掏钱请人做伞。官员周老爷以一万两白银的价格承包了这项业务,花几百两银子请了一干人,装绅士的装绅士,造伞的造伞,写碑文的写碑文,吹吹打打、轰轰烈烈地送到了地方。这虽然是小说情节,但必然有现实摹本。

晚清时在广东当过几个地方县令的杜凤治,其日记中也写到官员离任送万民伞的事。广东巡抚蒋益澧被罢官离开广东时,“绅民店户攀留,无日不送,万民伞、高脚牌不下百余份,每日络绎不绝,坚留饯行者甚多。并有绅民将砖石砌城门不肯令去”。不过万民伞并非百姓白送,“抚台每伞一柄赏银五十,牌一面赏银若干,顶马一匹赏十两,余仿此。为此人情趋利若鹜,更多矣!”虽然送伞会得到奖赏,但蒋益澧在广东平抑粮价,减少色米折价,得到士绅阶层普遍真心拥护,临别时送伞表示感谢挽留,也是实情。

所以,古代官员离任,百姓送伞送衣洒泪送行的,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并非全是真情,也并非都是假意。而官员对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爱戴,应该心存感激之情,倍加珍惜。

(梁发芾)

(甘肃纪检监察网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