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痴迷集报50余载 像极了语文课代表

七旬老人痴迷集报50余载 像极了语文课代表

什么事情,最让七旬老人开心?是身体健康,是儿孙满堂,是老友重逢……可对于77岁的刘效法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得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报纸”。

刘效法,一名优秀的集报人,2022年甘肃省“阅读之星”。在同龄人眼里,他是一个比较另类的老头儿,不喜欢打扑克、不喜欢搓麻将,一门心思全在收集、整理报纸上。“我只要看到报纸,就感觉眼睛在放光,心里就热血沸腾。”

刘效法,1947年出生于甘肃会宁,打小爱学习的他,上了高中自然而然成了班上的学习委员,那时候课外读物稀缺,班上唯一的读物就是报纸,而他则掌管着班里的报纸收发悬挂“大权”,别的同学可能就是看几眼,图个新鲜,而他却能把一整张报纸翻来覆去读得滚瓜烂熟、一个字也不放过。遇到喜欢的文章、诗歌他就抄下来,“对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后来他发现,他视若珍宝收集整理好的报纸被同学们擦玻璃、生炉子,他心痛不已。于是他突发奇想,可以把报纸上有价值的内容剪下来,粘贴收藏,就不会浪费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叫“集报”。

高中毕业,入伍参军,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刘效法肆意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惊喜地发现,部队有各式各样的报纸,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让他喜出望外。“当时报纸上刊登《长征组歌》,非常喜欢,我就把整张报纸收藏了,后来复印了好多,给报友们赠送。”浓郁的文化熏陶让他成了连队里的笔杆子。转业时,他有整整两大箱,都是他在部队时收藏的书籍和整理的剪报。

1969年,刘效法转业到地方工作,进入白银汽车运输公司,先是到党办,后是到工会工作。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文件和书籍报纸。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剪报爱好更是如鱼得水。

对于很多人来说,报纸的寿命只有一天。但对于集报爱好者来说,报纸越老就越有魅力,一页页泛黄的老报纸,记录着历史,见证了国家的各个发展阶段,能让人不经意间回忆当年的过往。此外,旧杂志、台历,也是老人收集的对象。

2007年退休后,刘效法的集报之路越走越宽,他加入西北集报协会,参加了很多别开生面的展览,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交换了很多珍贵的报纸,也更坚定自己的这份爱好。“集报人里有行家,人家连民国时期的报纸都有,我起步晚,数量有限,还不太行。”

显然刘效法谦虚了,他的集报成果多次参展,获得了好评无数。“小时候集报是为了应用、学习,对个人来说是增长知识,对于社会来说,起个交流、宣传正能量的作用。今年3月,我参加榆中雷锋纪念日展览,我收藏的1966年版的《雷锋日记》,大家都特别感兴趣,这就是集报的价值。”

刘效法在集报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不图报纸种类多、也不图报纸年代久,他擅长按内容集“专题”。国家发展成就专题、建国周年专题、学雷锋专题、国家领导人重要理论文章专题、神舟飞船载人航天专题、哲学专题、诗歌专题、散文专题、党史资料专题、白银市专题等几十个门类,囊括了报纸内容的各个门类,内容详实、丰富,一本本集报夹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报纸太多了,沙发后面放的、箱子里面放的、桌子底下放的、床头上放的……各处都放满了。”聊起集报,老人家思维缜密、激情澎湃。

“爱好很费钱。”刘效法生活简朴,但在集报上舍得花钱花时间。有的时候为了一份报纸,可以专门坐班车去外地取。50多年下来,集报花了不少钱,问他到底花了多少,老人笑而不语,“反正老婆子很支持,成功的事业后面都有个默默支持的家人。”

在刘效法家,处处都有报纸、处处都能读书,虽然已经77岁,老人家仍然保持着每天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厚厚几个本子,都是他近期分门别类的读书笔记,俊秀的字迹、整齐的板式,像极了学校里优秀的语文课代表。

提起给年轻人的读书建议,老人金句频出,“我们虽然老了,但要关心国家大事。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我每天都要读书,学习,当天的报纸必须当天读完。读书确实是很重要的事,不光是个人修养素质的提高,更关系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读书贵在坚持,很多人说,时间从哪里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雷锋说过,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要把时间挤出来,把精力钻进去。”

记者:黄涛 何力 王娟(实习)

(白银市白银区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