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千年陶鼓韵悠长
今年是马家窑遗址发现100周年。1924年7月,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其中以绚丽的彩陶为显著特征。锯齿旋涡纹彩陶鼓就是这一时期彩陶的代表之一,被称为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兰州“太平鼓”鼻祖。现馆藏于兰州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嗨!我是一只鼓。
确切地说,我是一只彩陶鼓。来自4300多年前的远古,家在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
1986年,当层层土壤剖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再一次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锯齿旋涡纹彩陶鼓,这是人们赋予我的名字。我和兄弟姐妹们共七只鼓被珍藏在兰州市博物馆,而我,是七件彩陶鼓当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我是鼓。我的整体造型由两部分组成。一端为颈部,有小敞口和外沿;另一端为大喇叭形鼓身,大喇叭形口沿外侧有七个乳钉状的“倒钩”,这是用来固定击打的兽皮。我有修长的颈部,微向内收,这样便于更好的使用绳索来绑扎固定鼓皮,中空,有良好的发声效果,两端口沿的外侧各有一环形耳,可以用来系绳索,由演奏者背携击打使用。
我是彩陶。质地为泥质红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半山——马厂类型。我的颈部和中空的大喇叭形鼓身绘满了纹饰。黑色网格纹代表着渔网,红色条带纹、黑色锯齿纹和三个旋涡锯齿纹都表现了奔涌的黄河,红黑相衬,规整有序。鼓身精美的纹饰几何分割十分准确,犹如用尺子精准丈量过一般。整个纹饰流畅自然,或许就是先民们对自然、对水的崇拜,刻画出了水的动态与静态之美,亦或是先民们对于黄河崇拜的文字雏形。
我是乐器。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也是一种可以鼓舞精神和激励斗志的乐器。当人们需要借助外力来强化歌舞表现力的时候,便出现了乐器。而鼓的出现则可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昂和激情。
可以想见,在40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先民们围着篝火,系上绘有华丽纹饰的彩陶鼓,手拉手,和着呼喊的节奏,随着欢快的鼓点唱着、跳着,来庆祝一天的收获。
长河滚滚,时间漫漫。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鼓出现。
《山海经》即云:“皇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仓颉为其造了“鼓”字为名。《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筋,伊耆氏之乐也。”是说,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土鼓。鼓在商代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乐器,商周以来鼓的种类很多,据《礼记·明堂位》中说:“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悬鼓。”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之后,鼓的种类越来越多,甚至中西方交流,鼓的形制也产生了融合,作用也更加多元。
直到这片土地之上,诞生了太平鼓。
相传,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是早期的太平鼓。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一举将兰州城攻下后,唯有黄河北王保保城仍有元军坚守。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人们说我是兰州太平鼓的“鼻祖”,也是雏形。那是因为我们血脉相连,淳朴、震撼、原生态。
这种原始的陶鼓艺术在历史演进中不断改进创新,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感。击鼓而舞时,忽而将鼓擎至头顶,忽而又将鼓抡于地面,前后腾跃,骑鼓击打,步法犹如舞蹈,场面十分壮观。高、中、低音相结合的打法,震人心魄。粗犷豪放中尽显西北人乐舞的阳刚之美。
陶器是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见证。充分体现了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先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彩陶的出现,改变了石器时代单一的审美,是中国陶瓷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一件件精美的陶器无一不在展示着先民们的智慧。
陶鼓及其演化的太平鼓以其苍劲、恢宏、厚重、质朴、粗犷、豪迈的气势深得这里人们的钟爱而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当太平鼓声响起,亦如先民们的彩陶鼓声,穿越时空,古今共鸣。
刘文沥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匠心”续传承 “鼓”舞人生七十载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迎来了“双喜临门”,已年过七旬的他先后入选了第一批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拟认定名单和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位候选人名单,这不仅充分肯定了他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更为我市广大传承人开展传统文化传习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兰州太平鼓虽然已是国家级非遗,但作为兰州历史文化的古老载体,也不断在经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听得出,魏永宏的心里始终揣着一份执着的情怀,也就是这份坚守让他扛起了传承兰州太平鼓的责任。他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我作为太平鼓的传承人,不管多难都要把太平鼓技艺做好、传承好。”要想尽办法把太平鼓技艺传授给更多人,魏永宏选择了自己制作太平鼓。他制作的太平鼓十分有“神韵”,不仅能彰显出传承数百年的精湛非遗技艺,更能通过鼓手的挥舞表达出西北人的“精气神”。1990年,皋兰县太平鼓被选入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魏永宏做的100多面兰州太平鼓第一次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并被授予“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如今,魏永宏制作的兰州太平鼓远销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他的太平鼓队更是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巡演,让兰州太平鼓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走进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里魏永宏的兰州太平鼓制作销售工作室,店内摆放的各类太平鼓、蒙面头饰、社火用具、服装花巾等产品琳琅满目。魏永宏联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宋雅倩创作了多种太平鼓旅游商品、纪念品。其中,锣鼓喧天、鼓舞太平、鼓韵悠远等系列旅游商品将泥塑、雕刻、太平鼓融合,在各类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得了奖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青睐。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不断发展,许多肩负重任的传承人开始把传承有序、焕发新生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他们带着各自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深入到学校的操场、教室,尽情展示着妙趣横生的独门绝活。
魏永宏用简单的一句话,替所有“非遗大师”说出了心中共同的愿望:“不为别的,只希望能有更多热爱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如今,家里人都希望72岁的他安享晚年,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却不愿意放下自己深爱了一辈子的太平鼓。近年来,魏永宏更是带着心爱的“太平鼓”奔走于诸多学校之间。
“我活着就是为了太平鼓,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制鼓和舞鼓传承下去。”他说,“截至目前,在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有很多孩子定期进行太平鼓的学习。校园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好方式,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孩子们从小就得到了耳濡目染,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魏永宏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在校内校外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魏永宏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太平鼓传承人,其中不乏许多“女鼓手”,这无疑为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兰州太平鼓的发展传承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也让他一度担心太平鼓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兰州太平鼓文化濒临失传的忧虑彻底消除。
魏永宏感慨地说:“做这些事,就是为了把老祖先留下的太平鼓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些孩子们从小学会了打鼓,这一打可能就是几十年,之后他们也会把心爱的太平鼓再交给更多的孩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不可能丢失了。”
“我觉得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大有可为,它能让学生看到书本以外的世界。基地通过植入更多的非遗基因,让学生在兴趣中体验、在实践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兰州太平鼓这项本土特色文化。”魏永宏说。
李超
中华五鼓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兰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又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并称为“中华五鼓”。2006年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