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组团赴约这“烫”旅程 你见过几个

甘肃非遗组团赴约这“烫”旅程 你见过几个

原标题:【新甘肃“云”图汇】为天水麻辣烫加油呐喊的甘肃“非遗”,你见过几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亦是我们未曾离开过的文化记忆。

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之后,甘肃全省各地的“非遗”倾力出动,共同助力甘肃文化更麻、更辣、更烫!这些为天水麻辣烫加油呐喊的甘肃“非遗”,你见过几个?

武山县·旋鼓舞

6acaad226fb623c4ac4464a702e9b0c7_01f1737e8f7945f3aa95639f88cf61b6_h=632&w=950.jpg

bae2fdb68e2ddd56eaa1d6088d3d3b02_357f3bd05430409abab349caa4513175_h=622&w=950.jpg

6baa3486e3588605ed58bd0e30119b55_cbccd2742f3c4d59a280a5061b9befaf_h=632&w=950.jpg

武山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是流传于天水武山一带的地方民间舞蹈。表演道具羊皮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半圆形外圈用铁铸成,上面蒙着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径一般为30厘米,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鼓槌由藤条或羊(牛)皮编织而成。武山旋鼓舞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武山县·踩高跷

d75beea22c4fa4a0257ce306d3ed1a27_3393231e1f3a4367b1f26ab272da2253_h=1428&w=950.jpg

6bd7bcc17781bbffdfde86b5e1ed1967_7e3ae74bd826445288914fc36bd79e70_h=1428&w=950.jpg

武山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踩高跷让游客直呼“甘肃的年是过不完了”,高跷队踩着1—2米高的高跷,着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以长木缚于足行走,或摇玉扇,或握笏板,或拿长剑,或持长枪,迈着当地独有的捣蒜和绕囫囵子步伐跟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穿插行,展示着各种绝活。身姿轻快如燕,步伐稳健如山,表情丰富多彩,动作一气呵成。(武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水县·轩辕鼓

轩辕鼓舞承继自清水的黄帝文化,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舞内容一般由黄帝开国、先民生存、万邦和睦三部分组成,采用清水民间世代流传的鼓点韵律和舞蹈语言,通过豪迈奔放、简洁明快的艺术表演,阐述轩辕文化“敢于斗争,勇于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这是清水人民对轩辕黄帝出生清水轩辕谷、发迹清水轩辕溪、创造人类福祉的深情缅怀和崇高礼赞。(清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白银区·黄河战鼓

c118485f1ef46ab584b6b5d94250851.jpg

c58c46af43c3b36bad4f4cf1a95b6b1.jpg

419e5b30667876be607cd0c22bc71ef.jpg

455b11f4a643290f9159203c6d543d3.jpg

黄河战鼓,又名李台黄河战鼓,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双合村一带,它是明、清时期古代军阵战鼓的遗存,原本是与敌交战时指挥进退、扬威助阵的工具。随着冷兵器时代的逐渐衰退,黄河战鼓由原为战事服务,后逐渐演化为民俗鼓乐而得到广泛应用,以社火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但鼓点仍沿用古代军阵战鼓的旋律与打法。击鼓讲究“一鼓作气”,气势夺人。(白银区融媒体中心 黄涛 李维平 摄)

凉州区·攻鼓子

“攻鼓子”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或乌孙等少数民族的一种鼓乐舞,由汉唐军旅乐舞演变流传到民间,经千百年历史嬗递,依然光彩照人,“攻鼓子”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凉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水县·木人摔跤

830887579dc7173f375829b85273902.jpg

779be2f9c32a1cfb3dfaa2903750b67.jpg

14bcbf5f3a0b9f375b3608574043dd1.jpg

木人摔跤是轩辕故里清水县产生、流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民俗竞技项目。木人摔跤又称“二鬼摔跤”“二喜摔跤”,属傀儡戏的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民间社火表演,体现了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舞蹈、武术、杂技、音乐的完美结合,2017年被评为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清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秦安县·秦安小曲(秦安老调)

1712042225398.png

1712042353590.png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主要流行于天水市秦安县及周边地区,相传形成于唐代、鼎盛于明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是古老的民间曲艺艺术品种,典雅细腻、委婉缠绵,与南音、京韵、兰州鼓子并称为“中国四大雅曲”,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秦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县·土琵琶弹唱

1712043836634.png

1712043859247.png

7f1f3a8a131bbf3b3dcb21129c10725.jpg

文县琵琶弹唱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县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元时期。琵琶弹唱的音乐风格单纯、朴实、风趣,富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演唱时多使用当地方言,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调式,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岷县·巴当舞

image.png

image.png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舞蹈。远古时期,生活在岷县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举行“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6年被甘肃省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凉州区·凉州孝贤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传在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永昌等地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其内容主要以表述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意抑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内容,故名为贤孝。2006年,凉州贤孝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属曲艺类项目。(凉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祝县·华锐藏族民歌

2b6a580bb940931d9466a9ce40f3b7e.png

华锐藏族民歌,中国藏族民歌种类之一,它是流传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锐藏族居民中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唱词洗练,富有文学性,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是华锐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具有了可诵、可唱亦可伴舞的特点,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仍为少数,大多仍然用口头传唱。代表作品有:《创世纪》《珠东论战》《格萨尔大王歌》等。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兰州市·太平鼓

1fa1b1efae77fee079137a98ec74d3b.jpg

d03eb23e454269b4b50294987389afe.jpg

e9b1a3d8374284b4170ac3f77e899f7.jpg

兰州太平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情,太平鼓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兰州当地民间最受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生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