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怡
今年的3月12日
是第46个植树节。
我国最悠久的植树传说
要数陕西黄帝陵中的轩辕柏,
这棵柏树有着几千年的树龄,
传说是黄帝亲手种植。
植树节的历史虽然不算长,
但中华儿女爱耕种的传统
从上古时代就有迹可循了。
说起种树,炎黄子孙向来都是认真的。
《周礼》中甚至有“不树者无椁”的说法,
意思是生前不种树的人,
死后也不能在棺外加椁木厚葬,
不得不说有点太狠了。
那时还设立了一个叫做“山虞”的官职,
主要职责就是巡视山林、调拨守林人,
是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
古时候官府人工植树的目的,
除却孟子所说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的生产需要,
还用来区分民间道路和官道。
在秦始皇下令修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时,
就有规定:
“驰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
意思是,
沿途每三丈就要种一棵松树作为标记。
路旁的行道树既能为旅人提供荫蔽,
更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而种树拓荒,
也是从古至今应对自然挑战的最佳办法。
柳宗元被贬柳州时,
就曾通过种树开荒的方式,
带领当地人致富,
留下了“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故事。
同样,在西北茫茫大漠里植树
也改变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历史。
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
从陕西经甘肃,一直到新疆,
将士们种出一条绵延百年的绿荫路。
至今仍有几百棵“左公柳”,
挺立在河西走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意义莫过于此吧。
官方种树,多半是为百年后计,
而民间种树就更看重实用价值和寓意。
譬如最常见的柳树,
一直被认为有祛病消灾的功效,
清明插柳辟邪、端午折柳驱虫
这些流传至今的民俗
都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的期盼。
而另一种受欢迎的护院树榆树
则是有着“活命树”的鼎鼎大名。
《本草纲目》中提到榆树的功效,
“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榆树无毒可食用的特性,
使得它成为饥荒时保命的最后保障。
此外,榆树本身的果实“榆钱儿”
也因为酷似铜钱形状,
有了发财的好寓意。
“树”的本义就是种植,
在甲骨文中,
“树”就指代亲手种植的场景。
几千年前的文明遗迹会沉没地下,
几千年前的树木却至今屹立不倒,
一棵树,就是一部历史。
趁着春光正好,
不如种下一棵小树吧,
等它历经过时光的洗礼,
就会将你亲手种下的希望,
带向遥远的未来了。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