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货走国际范 代表委员给出破圈方案

文化“甘”货走国际范 代表委员给出破圈方案

原标题:【聚焦2024全国两会·甘肃声音】马东平:建议将黄河中上游古文明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住甘全国政协委员马东平今年的提案重点聚焦文化建设。她表示,处于黄河中上游的甘肃是中华文明富集地之一,庆阳的南佐遗址、天水的大地湾遗址、定西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临夏的齐家文化遗址新罗棋布,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甘肃史前大遗址没有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攻关研究。

为此,马东平委员建议,将黄河中上游古文明遗址挖掘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马东平说,将黄河中上游古文明遗址挖掘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助与调动多方力量,多学科攻关,加强系统研究,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作出解答。马东平认为,应该在“全域”视角下加强黄河中上游古文明遗址保护利用,打包申请国家史前遗址公园项目,系统展示黄河文化对内的凝聚性和对外的开拓性,助力提升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尤其加大支持对黄河中上游甘肃古文明遗址的考古挖掘和保护研究,来探究描绘中华文明如何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演进路径。

马东平的另外一份提案关注,从“大一统”国家形成肇源出发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

马东平表示,大量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研究均已证明,甘肃东南部既是秦人历史的发端,也是秦文化的肇源,也是人类认识秦历史和秦文化发展演变的最重要的区域,这段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形成重要历程。甘肃先秦文化遗产十分富集,先秦遗址地域空间广阔,先秦文物价值极其珍贵,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从学理上谈,对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有重大意义,从实践上谈,既顺应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又有助于赋能高质量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巩固西部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为此,她提出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希望从国家层面获得支持。

同时,马东平委员还关注敦煌文化品牌建设,她建议甘肃省借鉴“博鳌亚洲论坛”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将敦煌作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永久举办地,争取在国家层面赋能大敦煌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属性的宣传和传播。

相关新闻

人民政协报:把敦煌故事讲给世界听

本报记者 赵莹莹

翻开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过去一年的履职答卷,提升敦煌文化研究高度和深度、增强敦煌文化品牌国际传播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023年5月,马东平跟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前往敦煌,就“进一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令她对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同多种文明长期交流互鉴的特殊存在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敦煌文化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增强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也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思考。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内涵,借助“敦煌文博会”等特色优势平台,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马东平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提升和改善的地方,诸如敦煌文化主要集中在研究领域,在服务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的创新性转化不足,对外传播时阐释语言偏重学术,难以获得国外民众的普遍认知与认同等等。

“要以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合作共赢,让敦煌艺术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马东平建议,多措并举构建敦煌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讲好文物里的中国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甘肃日报:甘肃日报与山西日报河北日报北京日报内蒙古日报推出联动报道 让古老长城焕发新生机

嘉峪关长城 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嘉峪关长城 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秦皇岛老龙头景区的长城 河北日报通讯员 周红

秦皇岛老龙头景区的长城 河北日报通讯员 周红

固阳秦长城天盛成段 内蒙古日报记者 孟和朝鲁

固阳秦长城天盛成段 内蒙古日报记者 孟和朝鲁

代县长城雁门关段 山西日报记者 郑娜

代县长城雁门关段 山西日报记者 郑娜

延庆水关长城 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

延庆水关长城 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

编者按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和首批世界遗产,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推进,相关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建设保护规划,实施了标志性项目,长城保护状况持续改善,综合效益有效发挥。全国两会期间,甘肃日报联合山西日报、河北日报、北京日报、内蒙古日报,分别采访各省区市相关代表委员,畅谈如何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甘肃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

推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何佳睿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现存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均坐落于此。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如何做好新时代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中华根脉,是文物保护面临的新课题。

甘肃,不遗余力。

2021年12月,甘肃印发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338”总体空间布局,即建设以“河西汉塞”“明代雄关”“陇右屏障”为主题的3个核心展示园,以“居延古道”“甘凉咽喉”“陇中脊梁”为主题的3个风景道示范段和以临泽、永昌、民勤、古浪、天祝、景泰、环县、华池为主的8个长城特色资源展示点,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分层次多元化的展示体系。

怎样更好地推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认为应坚持保护第一,“文物保护利用已经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的重要工作。文物保护也不再仅仅是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参与。”

科技助力长城焕发生机。汪万福介绍,近年来,为推动长城保护科技创新,甘肃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并掌握了包括锚固灌浆加固技术、支顶加固技术、表面防风化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制订了土遗址保护试验技术、保护工程勘察、保护加固工程设计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为全省长城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

为加强长城保护和研究,近年来,在甘肃省有关市州、县区,一批长城保护管理研究专业机构应需而生:2017年嘉峪关市成立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2020年武威市成立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2021年张掖市山丹县成立汉明长城保护研究中心……目前,《甘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明长城天祝段松山新城修缮等一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已初显成效,《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玉门关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相继出炉,长城法规建设持续完善。

“文化遗产人人可及,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汪万福认为,要让保护研究成果惠及群众。近几年,甘肃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等广泛宣传长城价值,集中展示长城保护成果,强化社会保护意识;大力支持玉门关遗址展示和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山丹长城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和免费开放服务,推动长城文化多维展示和传承弘扬;高度重视长城价值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长城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先后出版了《嘉峪关城防研究》《居延汉简通论》《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肩水金关汉简》等一大批长城研究专著,《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即将付梓印刷,长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生动讲好甘肃长城故事。

山西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

最严措施保护 深入挖掘内涵

山西日报记者 陈俊琦

站在山西北部的勾注山巅,雁门关段长城如蛇行于山脊,绵延于天际。在这里,飞将军李广骁勇镇匈奴,杨家将满门忠烈写悲歌,诗人李贺更是留下了《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说:“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节点,忻州境内长城横向跨越13县,纵贯历经12朝,总长度达478.59公里,是全省长城分布最大的地级市,在全国占据多项第一、唯一、之最,是一座天然的长城博物馆。近年来,忻州市推动长城保护,推动文化旅游提档升级,成效瞩目。”

经调查,忻州境内保存较好的长城总计478.59公里,正式公布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长城点段1065处。其中,代县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岢岚北齐长城荷叶坪—王家岔段、繁峙明长城竹帛口段、宁武明长城阳方口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忻州市出台《忻州市长城保护条例》,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健全长城分段保护责任的通知》等多部法规文件,严格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管理使用单位的直接责任,明确保护管理区域和目标。

忻州市县政府都将长城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目前,忻州境内长城已全部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在重要长城段落、节点和交通路口设置长城保护标识,并聘请589名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日常巡查。

忻州境内长城,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僻山野,受历史环境变迁、自然侵蚀风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急需保护修缮。自2020年以来,忻州市先后使用国省拨资金,对神池县明长城龙元段、神池野猪口段、偏关望河楼、偏关榆树塔烽火台、偏关草垛山1号烽火台、雁门关段白草口6号敌台、河曲河保营、繁峙茨沟营堡东门及南段堡墙进行了重点修缮。

“长城是忻州的骄傲,是忻州的珍宝,也是忻州人的精神家园,更是增强忻州文化魅力,提升全域旅游影响力的亮丽名片。”李建国说,忻州市围绕长城国家公园建设总体目标,挖掘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忻州段)建设保护规划(2020—2030)》;依托长城一号公路,打造长城文物、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集聚区;推动忻州长城博物馆(园)等项目建设。

河北

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

期待又一场携手守望

河北日报记者 韩莉

“这条有关长城保护的倡议,要从这张照片中的人说起。”3月4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指着手机中的一张照片,娓娓道来。

照片的主角是有着近50万粉丝的人气主播“长城老郭”,他名叫郭中兴,是承德金山岭长城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一个在金山岭扎根26年的“老长城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开通短视频账号,带着网友打卡长城的四季风光。

“万里长城,金山秀美,这里的长城像不像一条金色的巨龙?”3月2日,老郭一如往常登城直播时,一位上海网友留言:阳光下的长城如此壮美,我不禁想到40年前参与过“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当时捐的钱虽然不多,但是感觉跟长城有了一份真真切切的联系,想想还挺自豪。这个话题瞬间在直播间掀起热度,全国各地网友纷纷讲出自己与那次活动以及长城保护的故事。

下播后,老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韩莉打电话,询问能否把自己的倡议带到两会上:今年恰逢“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发起40周年,希望可以再发起一场让全国的“城友”们都能参与的“长城之约”。

“我理解老郭的激动和自豪,提起长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韩莉说,承德滦平有个摄影村叫花楼沟村,就在金山岭长城景区的山脚下,村里爱拍长城的农民摄影师得有上千人,村民们还开起了农家乐、经营起民宿,这种方式让长城美景既有了“流量”又有了“留量”。

“拍好长城美景、用好长城资源、讲好长城故事,不能忘记保护好长城本体这个前提。”韩莉说,近年来,我省打造了一支千人长城保护员队伍,不仅有数十年如一日巡护长城的先进典型,还出现了一批以科技巡护长城的“2.0版长城保护员”,实现了两代长城保护员巡护长城的接力守望。

说起值得期待和自豪的事,韩莉掰着手指头说,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主体建安工程目前已完工,竣工验收工作正在进行;2024“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即将亮相秦皇岛市山海关老龙头,2024“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让人翘首以盼……

北京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古长城迎来新“流量”

北京日报记者 武红利

一张照片,定格下这样的瞬间——

白雪皑皑,北京居庸关长城银装素裹绵延于山脊之上。山脚下,S2线列车迎面而来穿越雪海。

照片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不仅引发百万网友留言讨论,还吸引许多人实地乘坐S2线游览长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用“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命名这张照片,认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和谐号与象征中华文明的长城,宛若两条长龙,各美其美。

作为长年关注长城文化的学者,张颐武发现,越来越多人迷上了长城摄影。同时,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长城研究者,不断发掘着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讲好长城故事不断积累着新素材。

“让长城之美感染更多人的前提是做好长城保护。”张颐武说,近年来,北京提出“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的理念,并在长城修缮过程中,探索着“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的极限,从一般抢救性加固向研究性修缮修复转变,让“边修复边研究”成为常态,不走样地展现出长城的历史风貌。

“长城文化+”也是北京长城保护的一大特点。走进位于北京密云区古北口镇的蟠龙山长城文化景区,长城文化标识解说牌随处可见。用手机扫描解说牌上的二维码,关于这段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人物故事等内容,就以悦耳的声音播放出来。张颐武说,随着技术手段提升,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沉浸式展览以及旅游项目赋能长城文化内涵的展示阐释。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活化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文化价值而享誉世界,本身就是大IP。要让长城说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张颐武认为。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响彻海内外的名句,但长城的旅游价值却没有充分变现。“长城的价值还大有挖掘空间,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文旅产品是重要着力点。”张颐武建议,在“活化石”上做文章,将丰富有趣的长城知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注入文创产品,运用新技术搭建云上平台,使得长城游览在文化遗产层面有“步移景异”般的感受。同时,也要把长城的文化价值延展到更多相关的文旅领域、融入城市的生活之中,搭建民宿集群和旅游智慧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游客带来高质量的长城文化新体验。

内蒙古

全国人大代表,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锐——

更好发挥长城文化独特作用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崔楠 宋爽

清晨,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以东的色尔腾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沿着山路,来到位于固阳县的秦长城遗址,只见长城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

全国人大代表,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锐告诉记者,包头市长城资源丰富,境内有战国赵北长城、固阳秦长城、汉外长城南北线、北魏六镇长城南北线以及金界壕主线和漠南线,共五个朝代8条长城,总长度约720千米。赵北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2020年,固阳秦长城天盛成段、战国赵北长城青山区东边墙段被列入国家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颁布了《包头市长城保护条例》,出台了《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严格保护,更好发挥了长城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张锐介绍,包头市全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完成主体工程,新建了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游客步道、景区道路以及配套设施等。全力夯实长城保护基础。在对长城资源系统调查基础上,对全市各条长城全覆盖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临近村落、道路、耕地的重点段落全部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碑及界桩。开展长城抢险保护。一方面,实施长城重点段落维修和预防性保护工程,累计维修战国赵北长城青山区段等重点段落8000多米,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用好长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民间故事、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非遗文化10余种,开展“行走秦长城”徒步考察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推动文化遗产活化。一方面,在战国赵北长城沿线建设了胡服骑射广场、东边墙壕广场、昆都仑沟湿地公园,出版《包头长城概览》《包头文物古迹》等图书,打造丰富多元的长城文化展示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各类学校建立长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推动长城文化元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的“化学反应”,数字化展示文物和文化资源,以“文旅IP思维”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让长城文化更好润泽群众生活。

“我们将继续秉持科学的长城保护理念,将保护宣讲和案例警示教育纳入干部培训体系,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加强长城保护管理以及重要点段保护展示,不断探索和创新长城文化现代表达方式,让古老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张锐说。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短视频】(两会观察)深挖文化资源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省

自动播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明确的部署,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甘肃,如何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23年甘肃省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45.8亿元。在甘肃,文旅产业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甘肃如何依靠独特丰厚的文化资源,把薪火相传同推陈出新结合起来,一马当先,抢抓文旅市场先机,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省将奋力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甘肃台记者北京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王银军 刘珊 后寿青 张弛 李彦龙 高政楠 雷玉刚 董子宁 方思楠 齐兢 高晨凯 苏磊 张钰泰 朱梦莹 王云海

酒泉融媒 金昌融媒

甘肃日报:【两会聚焦】为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甘肃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何佳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文化”“文化产业”,字字铿锵,令人振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读者》,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近年来,读者出版集团扛起文化担当,为书香社会积极贡献“读者力量”——

一方面,走“专、精、特、融”出版道路,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主题,围绕简牍学、西夏学、敦煌学等甘肃特色,多出书、出好书,成绩斐然。

另一方面,用心营造读书环境与氛围,以遍布全省的新华书店为“点”,以社区、“读者小站”等为“线”,以楼宇广泛散布的“读者书房”“读者读书角”等为“端”,“点、线、端”连缀成线,形成了一张“全民阅读网”。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陈天竺表示,读者人将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出版融合发展,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做专做精特色出版,做活做亮古籍出版,推动期刊集群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服务,以品牌赋能多元业务,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努力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读者新作为、作出读者新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莫高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

为把莫高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敦煌研究院几代人不忘初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力以赴加强文物保护。

一方面,从早期的积沙清理、壁画修复,到崖体抢险加固、环境综合治理,再到多场耦合实验保护研究、数字化技术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不断升级完善保护方法、技术、手段、体系;

另一方面,首次建立我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科学方法,攻克古代壁画起甲回贴、酥碱脱盐、空鼓灌浆等修复难题;攻克干旱环境土遗址结构失稳、表层劣化加固瓶颈,形成我国自主研发的保护成套技术……先后攻克诸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壁画塑像、土遗址、石窟寺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套关键技术和实践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正是其中一员,从1992年进入敦煌研究院,着手莫高窟崖顶生物固沙项目,到转战壁画彩塑修复,再到助力全国各地文物保护事业,汪万福为此已走过32个春秋。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人才强国战略等内容,催人奋进。”汪万福表示,将继续守正创新,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潜心研究,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同时,继续围绕石窟保护、壁画修复、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等工作,全面发力,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敦煌经验”和“中国方案”。

甘肃是文物资源大省。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亮说,全省文物系统将切实担起新时代文化使命,聚焦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加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入实施文物保护提质、研究阐释突破、活化利用创新、安全守护夯基“四大行动”,着力把甘肃建设成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示范区、传承发展的创新区,为打造文化强省、推动甘肃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文化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具有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我省立足文化资源丰厚的省情实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深入推进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与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三园一廊”建设有声有色,形成了一批传承中华文化、体现甘肃特色的文化地标;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新建35个博物馆,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248个,每10.08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第二,“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持续升温;评选发布“陇人骄子”“甘肃好人”等一批先进典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纷纷涌现……

“政府工作报告处处体现为民情怀,特别是关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部分,立足新时代文化使命,全面擘画未来发展蓝图,令广大文旅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告诉记者,省文旅厅将充分挖掘利用丰富文化资源,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甘肃力量——

聚焦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的“根”与“魂”。大力推进敦煌研究院“典范”和“高地”建设,争取建设文物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推动文物数字化活化利用,打造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保护利用中心。

聚焦文化繁荣,精心做好事业产业两篇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保护、传承、精品、供给、产业”五篇文章。打造以“八个一”为代表的甘肃特色文化标识,拓展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春绿陇原”等惠民演出,强化以文化滋润人心的积极作用。

聚焦文旅融合,持续扩大甘肃文旅影响力。深度挖掘文化元素,打造一批高水平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中华文化主题精品线路,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美好生活休闲度假工程、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借力敦煌文博会、国际旅游节、“欢乐春节”“中外文化旅游年”等平台,扩大甘肃文化海外“朋友圈”和国际影响力。

甘肃日报:【两会连线】石培文委员:优先支持西部重点区域旅游基础建设

石培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石培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文旅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动力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和谐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对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引擎作用,既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有效承载,也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同文旅产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产业达110多个,文旅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可忽视。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省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培文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内需、促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扶持力度。

石培文表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特别是西部地区文旅资源更为独特,但受地方财力不足限制,公共财政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有限,一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开发前景潜力大的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希望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专项资金规模,优先支持西部重点区域、重点省份旅游基础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支持力度,强化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促的新机制、新局面。

“在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石培文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还存在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盘活利用不足,有的作用效果发挥不太理想;有的公共文化活动不接地气,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够高等现象。

石培文说,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既需要国家层面强化制度供给、政策支持,也需要各地加强引导、推动。他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指导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配套政策,督促各地出台地方性配套法规,厘清各方权责,规范其发展。将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建设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注入活力、动能。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准入、退出、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建工作中,促进旅游、教育、体育等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吸引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