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甘肃“文艺范”十足 代表委员打开话匣子

让甘肃“文艺范”十足 代表委员打开话匣子

原标题:(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石培文:让城乡公共文化活动“接地气、贴需求”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丁思)“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办得规模也不小,但还存在不接地气的情况,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有的时候甚至还存在‘演员比观众多’的现象。”带着调查问卷数据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培文“有备而来”,他将目光聚焦在了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和拓展上。

去年,石培文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公共文化空间四川调研活动。返回后,他又聚焦甘肃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深入调研。

“当前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石培文说,数据显示,民众对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知晓度、参与度占比均不到两成,对服务成效与产品供给评价“非常好”不到三成。

调研过程中,石培文还发现,当地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等盘活利用不足,有些文化活动场所建得好,但用得很少,运营机制不够顺畅,作用效果发挥不太理想,当地民众知晓率不到五成。

该调查还发现,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激励缺位、保障还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的意愿不太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大多限于文艺演出、节会活动承办等方面,公共空间参与开发有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对此,石培文建议,要完善指导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配套政策,明确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建设标准、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督促各地出台地方性配套法规,厘清各方权责,规范其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同时,将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建设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注入活力、动能。

石培文还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共建共享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准入、退出、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运营,促进旅游、教育、体育等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吸引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将民众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质增效。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两会连线】马东平委员:传承保护弘扬甘肃非遗

马东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马东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化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让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她表示,甘肃要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活讲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在文化传播上放大甘肃声音。

甘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地带。这里先秦文化遗产富集,先秦遗址地域空间广阔,先秦文物价值珍贵,是中华文化的资源宝库。甘肃拥有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重大。

马东平常年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走访调研,发现黄河中上游尤其是甘肃的史前遗址大量留存,古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既能顺应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又可赋能高质量发展。”马东平说。

马东平表示,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前瞻性、预判性、系统性的提案。今年全国两会,她重点关注甘肃的文化发展,立足专业领域,结合甘肃实际,聚焦先秦文化保护、黄河中上游古文明遗址挖掘研究和民族民俗文化等方面,建议多方调动力量,开展多学科攻关,加强系统研究,传承、保护、弘扬好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东平建议,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对黄河中上游古文明大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在甘肃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将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文化形态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上升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

甘肃日报:【两会连线】陈天竺代表:让氤氲书香润泽心灵

陈天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陈天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文化工作的部署,让我感到格外鼓舞和振奋。”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副总编辑陈天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文化工作者,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打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字和阅读的力量。”在去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陈天竺这样讲述身为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

参加学习培训、参与视察调研、进行阅读分享……回顾过去一年,“忙碌”是陈天竺的履职关键词。

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陈天竺参加了多场阅读活动并进行现场分享。她所在的读者杂志社也举办了“世界读书日”系列阅读活动,读书沙龙、文化访谈、音乐会等创新阅读活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阅读文化的广博。同时,以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活动并爱上阅读,培养了一大批对文化有尊重、对社会有认知、对文明有情怀、对未来有见地的读者。

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皆在真实践履后发出。今年,陈天竺更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针对一些课题展开调研与思考——

如何进一步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打通古今文脉,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如何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在科技赋能上拓展出新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对于这些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陈天竺建议:统筹规划,打造一体化检索平台,完善古籍数字化建设版权保护细则;将全局规划与重点支持相结合,打造精品内容,丰富古籍活化产品层次,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加强古籍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和成果转化资金扶持,以现代科技促进文化传承。

最是书香能致远。陈天竺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以大量有筋骨、有温度的文字,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展现挺拔向上、从容优雅的中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