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少女"常沙娜:莫高窟练就了我画画的"童子功"

"敦煌少女"常沙娜:莫高窟练就了我画画的"童子功"

原标题:愿敦煌文化艺术花开遍地

作者:常沙娜

时光流逝,岁月不再,能传播祖先们遗存的文化艺术,我感到特别兴奋和骄傲。弘扬千年敦煌艺术,也是我父亲一生的意愿。

敦煌艺术以生动的形式反映世代民众的生活轨迹,留下了各种人物形象、生活习俗、自然生态及时代风貌,值得专题研究和整理开发。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敦煌艺术元素,更是我们学习研究当代艺术与生活应用的源泉。例如,历代壁画、彩塑上的装饰图案把整个石窟的佛传艺术装点得精彩绝伦,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色,也具象地记载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我们全家去了敦煌,在父亲的安排下,我在莫高窟临摹壁画、学习、生活,打开了对古代艺术理解的思路,练就了我创作的“童子功”。50年代在北京又受到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我开始将敦煌图案融入我的创作、设计及教学工作,并且把莫高窟历代装饰纹样分类,归纳出图案设计应用的规律及特色系统。在参加各类装饰设计和教学时,我继承上一代人对敦煌艺术保护传承的使命,一天都不敢懈怠!

我父亲那一辈人,用青春岁月守护着敦煌,我尽我的能力将他们保护、研究的珍贵传统遗产,以实践应用、教学等方式承前启后地传播下去。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是我们今天开展文化传播的重要材料,我希望在新时代能有更多年轻人重新去认识世界重要的文明资产,了解自己国家珍贵文化的历史,并且用当代方式继承发展下去。

提到敦煌艺术的历史文脉,我便不由得缅怀起父亲常书鸿。20世纪30年代,他与祖国西部的敦煌千佛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年岁渐长,更加了解父亲的不易,就更加敬重并深刻理解我的父亲:他有知的眼光,有超越常人的毅力,为国家、为文化的发展贡献了终身。父亲于1927年至1936年留学法国,学西洋绘画,先后在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成绩非常优秀。他以中国留学生身份在巴黎获得多个第一名奖项,短短时间就在法国取得了不凡的艺术地位,是当时中国留法艺术家中受人羡慕的一位。

1936年,父亲先受聘回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但是回国不久,抗日战争越发激烈。1937年母亲又带我回国,我们全家一路跟随艺专迁校,逃难到重庆。在逃难期间,父亲还念念不忘敦煌,计划要到敦煌去认识祖国的文化历史。梁思成、徐悲鸿、吕斯百等老友都鼓励他去。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我父亲成为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从此我的家庭、父母、我和弟弟,我们一家人都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发生了讲不完的人生故事!

回顾这一生,我忘不了父亲与林徽因先生对我的教导。莫高窟练就了我画画的“童子功”,林徽因先生鼓励我以敦煌图案走向设计之路,父亲与林徽因先生是我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上重要的引路人。

我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只要活在敦煌艺术的氛围中,心里永远有个老父亲,我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老。我更希望可以把握住时间,带领年轻人一起发展弘扬敦煌艺术。我深信敦煌文化艺术的文脉将世代相传,老一代艺术家们一定可以看见敦煌艺术后继有人。愿敦煌文化艺术花开遍地!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 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常沙娜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1月出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