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一种植根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召力。一踏上凉州的土地,不论乡里城里、农舍庭院、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只要是人群聚集之所,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一位或几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抱着三弦、拉着二胡、敲着串铃,席地而坐,边奏边唱。周围或蹲、或站、或坐,围满听众。盲人那动听的演唱,时而低沉、时而高扬、时而欢乐、时而悲情。人们的心被贤孝的声音紧紧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低迷沉思、或感叹唏嘘、或交头接耳、或自言自语……多少辈子以来,凉州人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用自已的独特感受,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凉州贤孝以这样朴素的民间演唱形式,作为一种通俗古拙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凉州贤孝广泛流行于武威城乡,在与武威毗邻的景泰、永昌等地也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演唱形式。凉州贤孝最早产生于何时难有定论,老艺人们师徒相传、口传心授,民间传说大多认为它起源于秦朝。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开始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全国各地的青壮年都被抓去服劳役,惟有盲人百无一用。于是秦始皇就下令把盲人都抓去以肉身垫筑长城。这件事被人类的始祖伏羲皇帝知道了,他便假扮成一位盲艺人来为秦君献唱,在歌功颂德的同时,非常娓婉地道出了盲人生活的痛苦和艰辛。秦始皇被盲人高超的弹唱技艺所感动,同时也对盲人的艰难处境产生了恻隐之心。此时恰逢皇后突患怪病,始皇悬诏天下为皇后求医治病。伏羲皇趁机点化盲人占卜医药之术,揭诏前去,治好了皇后的病。秦始皇大喜之下,立即赦免了天下盲人之罪。后伏羲皇又教会盲人弹唱技艺,封他们为“师傅”,准许他们在人间任意卖唱维持生计。从此,就出现了以盲人专业卖艺演唱的“瞎弦”这个职业。贤孝艺人后来奉三皇为始祖(天皇、地皇、人皇),进三皇庙烧香,肯定与这个传说有关。
另外,从三弦这件乐器的渊源,亦可推断盲艺人弹唱卖艺始于秦始皇时代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秦汉时,守边的戍卒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拴了丝线,放上弦码,制成一种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这就是三弦的前身,称为“弦鼗”,最早在北方边彊的军队中流行。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形制却与“鼓鼗”不同。唐代十部伎乐中皆无三弦。宋代以后,三弦是鼓书与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称之为弦索。
四川广元罗字桥出土南宋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出土有宋代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之墓中有演奏三弦的元代壁画,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明朝人聂谦在其著述《凉州风俗录》中,对凉州贤孝的演唱情况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美者而表之,然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又载:明英宗正宗十一年(1446)七月,凉州一盲艺人“卖伎所唱《候女反唐》《因果报应》《鹦鸽宝卷》等,原以觅食计,其声腔浩酣,弹拨谙熟,日围观者以数百人计。按,此伎久盛于凉州,多为男女瞽者所事之”,由此可以推断凉州贤孝(塞上古音)是产生于凉州本土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可以肯定地说,最迟至元明时期,贤孝演唱在凉州已经十分盛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艺弹唱艺术风格,其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演唱曲目、音乐唱腔等诸方面,均都已经自成一家,臻于成熟,一直发展延续到现在。目前我们在武威看到、听到的凉州贤孝演唱情况,竟然与700多年前明朝人聂谦所记述的几无二致。
凉州贤孝的曲目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冠其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的唱本十分丰富,以传统段子占大多数,一般分为“国书”和“家书”两大类。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的唱本为“国书”,像《侯梅英反朝》《五女兴唐传》《关云长单刀赴会》《包公案》《彭公案》《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秦香莲挂帅》《三打翠英山》《赵王访贤》《五更献朝》等;“家书”主要以反映人情世俗、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三姑娘拜寿》《孟姜女哭长城》《丁郎刻母》《扒肝孝母》《任仓埋母》《郭巨埋儿》《皮箱记》《三子分财》《白鹦鸽盗桃》《汗巾记》《李三娘研磨》等。新创作的有影响的本子主要有《解放大西北》《打东北》《盲艺人重见光明》《王婆养鸡》等。“国书”题材大、内容多、篇幅长,演唱形式为分回目连日说唱,有时一部书要说唱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家书”相对短小一些,可以一次性或连续性演唱。“国书”与“家书”统称为曲本。凉州贤孝大多都有曲本,曲本的流传主要靠传抄,由明眼识字人传抄后施教盲艺人默记演唱。此外还有全靠师傅口传心授,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流传承袭。传统的凉州贤孝曲本种类繁多,卷帙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一些健在的老艺人仍能记忆传唱的,至少也有一百二十多部。
凉州贤孝的类别界定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凉州贤孝指贤孝艺人所演唱的全部曲目内容,换句话说,即指凡是贤孝艺人演唱的所有曲儿都统称贤孝。因为一般听众习惯上都把听艺人演唱叫作听“贤孝”,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了一种众所周知的,约定俗成的叫法。狭义的贤孝分类较为严格,一些资深的老艺人在这方面非常清楚和执拗,他们认为所谓“贤孝”者,首先内容上必须完全是歌颂帝王将相、忠臣良将、淑女烈妇、孝子贤孙的,而且音乐唱腔上也必须是完全用贤孝音乐演唱的。一般来说,贤孝音乐以悲音(包括苦悲音、甜悲音)见长,善于演唱凄婉哀怨、悲欢离合、愁惨苦泪故事,而不善于表现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内容。说起贤孝音乐,前面已经谈到,长期以来它已经形成了自身一种完整而齐备的板式套路,杂调和民歌小曲是不能算做纯粹意义上的贤孝的。尽管贤孝艺人们在演唱时为了活跃气氛,变换口味,吸引观众,往往都要加唱一些杂调和民歌小曲来进行调节和烘托,甚至贤孝音乐的一些间奏过门及唱腔部分都不遗余力地吸取了杂调和民歌小曲的优秀音乐成分。即便如此,杂调和民歌小曲仍然不能与贤孝混为一谈。
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民间曲艺演唱,凉州贤孝有着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其一,凉州贤孝充溢着古老纯朴、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凉州贤孝除颂扬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真实、全面、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陈述、展现凉州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戏杂耍、卜卦风水等各个方面,无不包罗囊括,尽显其致。其二,凉州贤孝的语言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多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与戏曲唱词相仿。演唱中间,艺人们边与听众交流,边有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其三,凉州贤孝的音乐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曲调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即兴创作性很强,能生动形象、活跃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说白诵唱自由多变,间奏过门长短随意。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滚坡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光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紧板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渲染气氛、诙谐有趣的花调等。其四,凉州贤孝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一是因为凉州贤孝的演唱内容主要都是反映广大人民的爱憎,体现广大人民的疾苦,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因为凉州贤孝的曲本都来自于民间,都是千百年来一辈又一辈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无论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佛经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古典演义、戏曲传奇、清官传奇等等,但凡经过贤孝艺人改编、移植或再创作,成为贤孝曲本之后,其字里行间、血肉骨髓之中,理所当然地渗透了它的创作者——贤孝艺人,这些处于社会最低层,生活最艰难、命运最悲惨、心底最善良、爱憎最分明的、最弱势群体代表人物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注入了他们对人世间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恩与仇、穷与富、贵与贱之间刻苦铭心地真切感受。真实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最广大劳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广泛地代表了最广大劳苦人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地表达了最广大劳苦人民向往光明与幸福的共同心声。同时,凉州贤孝又以一人自弹自唱这种最简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同欢乐、共悲戚,带给他们艺术的享受与精神的慰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凉州贤孝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的民间艺术瑰宝。
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一些盲孩子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四处卖唱,故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瞎弦”(瞎仙)或先生。据一些老人们回忆,凉州贤孝艺人中最为推崇的近世祖师当为沈其玉,他是清朝同治年间人,原是读书人出身,因参加科考屡考不第,转而从艺。由于他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又是明眼人,从事贤孝演唱艺术自然比其他盲艺人条件要优越得多。加之他天性聪明,又有一口好嗓子,三弦子弹得更是出神入化,下海不几年,便蜚声凉州贤孝艺坛,成为贤孝艺人中的佼佼者。后来他又广收门徒,改编、整理和创作唱本,使凉州贤孝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一派独特的演唱风格,走向了一段鼎盛时期。他的第三代传人为徐宝子,清代末年民国初年人。徐宝子在这一时期教授的徒弟很多,卓有造诣的有李鸿元、徐高棠、马国祥等人。这几位前辈艺人从民国末年至建国后在凉州贤孝艺坛上都很有影响,同时也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和传人。如赵寿德、陈吉孝、叶玉香、王月、张成年、李林鸿、刘荣堂、李大茂、李万昌、许红天、臧尚德等人,还有后起之秀冯光涛、冯光生、冯兰芳、吴小学、王雷中等人。凉州贤孝艺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其艺人队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保持在七八十人左右。解放前,他们的行帮组织为“三皇会”,敬“三皇”为始祖。且有一定帮规。艺人们的演唱区域及场所均由“三皇会”统一安排划定,不能互相争夺或随意逾越。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政策指导下,武威县文化馆对贤孝艺人分期分批进行了有组织的登记培训,引导他们提高演唱质量和水平,并且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禁唱黄色下流、封建迷信曲目,提倡演唱健康优秀的曲目,同时还要“演新唱新”,演唱新曲目。这一时期凉州贤孝演唱活动较为繁荣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艺人和新创曲目,如《打东北》《打西北》《十唱共产党》《十唱毛主席》等;文革期间,凉州贤孝如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均被列入“封、资、修”一类毒草受到摧残。粉碎“四人帮”以后,凉州贤孝再度繁荣活跃,武威县文化馆曾组织全县“贤孝演唱会”、“贤孝调演”等活动,1984年凉州贤孝艺人叶玉仙、臧尚德、冯光涛、冯兰芳等人赴兰州参加全国盲艺人调演,其中叶玉仙演唱的“王婆养鸡”获全国盲艺人演唱三等奖。九十年代后,凉州贤孝被专业文艺工作者加工创作,搬上舞台,曾有贤孝演唱《审计工作者赞》《凉州贤孝唱建行》等曲目参加全省行业调演,获一、二等奖。然而,令人堪忧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电视、电影、卡拉OK等的冲击,凉州贤孝这一民间演唱艺术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逐步走向低谷,出现了萎缩。艺人们几乎没有了固定的演唱场所,走乡串村亦很少有人出资请他们演唱。艺人队伍亦青黄不接,听众圈子越来越小。凉州贤孝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质朴而又极富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演唱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青睐。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丰富多彩的曲目内容,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形成了感人至深、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造就了炽烈旺盛、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为发掘、抢救、继承、弘扬这一独特珍贵的民间文艺瑰宝,由凉州区文化馆李武莲、冯天民将近年来搜集到的一些资料经过认真整理筛选,编成《凉州贤孝精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供传唱、欣赏、流布。(文/冯天民)
来源: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