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丝路之光·说宝】敦煌·墨书麻纸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广大群众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脉,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甘肃客户端利用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的技术优势,联动全省各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丝路之光·说宝】特别策划栏目,通过各地文物,讲述甘肃故事,传递陇原声音,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期【丝路之光·说宝】走进盛世敦煌,一起感受墨书麻纸这一古代纸张的魅力。
一
1998年10月,敦煌市博物馆按照《玉门关、河仓城遗址维修方案》的总体要求,在维修加固小方盘遗址的同时,对小方盘遗址墙基四周及周围遗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这次发掘重点分为两处,选用5x5米布方法,总共开方16个。
在清理遗址南25.7米处的灰层堆积时,出土麻纸4件,其中发现写有文字的麻纸残片1件。该麻纸残片出土时揉皱,纸面粗而不平整,有韧性、色白,为不规则残片,长3.5厘米、宽2.4厘米。
麻纸残片引起了文物专家们的注意——这块四周已经参差不齐的纸片上清晰地留有文字,残片上面的字墨迹清晰,工整,字体为隶书,残存4行29字,从右至左竖行书写,内容为“陵叩頭再□言/君夫 □人御者足下毋/不審至不陵不□□ /從者景君惠大□”。
从文字的内容分析,似为书信,同层出土的还有数百枚汉简。其中,有明确“甘露”“竟宁”“建始”“河平”“阳朔”“鸿嘉”“绥和”等纪年,这些大多数属西汉宣帝、元帝、成帝时期的。因此,据同探方所出纪年简判断,这块有字的麻纸,当是汉成帝刘骜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物品。
从年份上看,小方盘遗址发现的“西汉墨书麻纸”,要比蔡伦在东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制造并奏报朝廷的“蔡侯纸”早113年。
二
提到纸,人们首先想到是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根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重要的史书《后汉书》。由于《后汉书》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造纸术究竟起源于何时?谁是造纸术的发明人?多年以来,教科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而二十世纪以来有好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有了“纸”,这两种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多年的争论。
目前,敦煌出土的这件墨书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也就是说,并不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准确地说,应该是到了东汉时期,蔡伦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他制造出来的麻纸质量更好,更适合书写,并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量产。
这块出土的麻纸质地较厚,表面较为粗糙,但墨迹保存很好,字迹的书体风格和汉简隶书相同,直观地实证了当时的麻纸已经有了书写用途。
资料图: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
三
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敦煌地区小方盘遗址、马圈湾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麻纸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深入研究,证明从敦煌地区出土的大量纸文书残片和麻纸,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年代涉及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到西晋等。
敦煌出土麻纸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时代跨度之久,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
在纸出现以前,商朝会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我们称之为“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竹片和木片,它们被称为“竹简和木牍”,但竹简和木牍却存在弊端,它们不方便携带,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学富五车”的典故。
西汉时,宫廷贵族开始使用帛或绵纸,可成本太大,一般人无法使用。到了东汉,蔡伦使用树皮、麻布等原料制成“蔡侯纸”,当他将制作出来的纸献给汉和帝后,立即受到奖赏。在汉和帝的大力推广下,蔡伦的造纸术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欢迎。
敦煌马圈湾汉简(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四
如今,文物专家在各地的遗址中,还发现不少西汉麻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一块4x10厘米的植物纤维纸,质薄、形状已不完整。同时,出土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的木简。
1957年,文物专家们在陕西省灞桥砖瓦厂发现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一块面积约为10X10厘米的纸标本,通过化验,证明它是麻类的植物纤维纸。
1973年,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发现两件土麻纸,一件与西汉宣帝甘露二年木简共存,它的主要材质也是大麻纤维。
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发现的麻纸,出土于一处西汉晚期的窖藏中。纸片被揉成团状,分别塞在三个铜泡内,外观乳黄色,坚韧耐折,有较好的色泽。展开后最大的一片长、宽各7厘米。经鉴定,与居延宣帝时期的麻纸相似。
1979年,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七八片麻纸,而最大一片麻纸是西汉宣帝元康年间的。
小方盘遗址发现的“西汉墨书麻纸”
五
各地的古墓遗址中频繁发现西汉时期的棉麻纸后,却出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些发现的棉麻纸上无一有字迹。因此,专家们不能准确推断出这些纸张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麻纸不是用来书写的“纸”。而墨书麻纸这一发现,充分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不仅造出了麻纸,而且已经广泛用于书写了。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比起甲骨、铜器、竹简、木简要轻便得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们记载事物和传播文化、进行语言和思想交流的最为先进之媒介,更是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财富的丰硕成果之一。
特别鸣谢: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敦煌市博物馆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