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静宁:谱好“八步曲”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静宁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总要求,保持政策、资金、帮扶“三个稳定”,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振兴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2023年,静宁县聚焦民生实事,探思路创模式,兴产业强品牌,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给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荣获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奖”;成为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和财政支农重点工作激励奖励县;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录;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新征程、新起点。
静宁县探索“三产融合”模式,鼓足脱贫群众“钱袋子”。围绕打造百亿级苹果、十亿级红牛、五亿级蔬菜三大产业,集聚要素资源,优化资金配给,创新经营模式,建基地、强科技,育龙头、延链条、树品牌,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今年三大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25.8亿元,培育龙头企业61家,合作社1423家,家庭农场1746户,带动脱贫人口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3855元,较上年净增454元。
坚决守住防止返贫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防止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首要任务。静宁将“一键报贫”系统贯穿于“四圈管理”全过程,圈定农村人口、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突发困难户“四类人群”,一体推进排、访、纳、帮“四个环节”,实现了行政推动与农户自主申报的有机结合,全县农户“一键报贫”申报量居全市第一,从源头上解决了监测对象“应纳未纳”“体外循环”的问题,真正实现急有所应、难有所救、困有人帮。
打造“静宁果农”品牌,托起农民致富“金饭碗”。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采取技能大赛、农民职称评定等有效方式,开发“静宁果农”APP和微信小程序等多种途径,聚力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将劳务输转延伸到苹果产业链上,形成了“党组织+人力资源机构+企业+网络平台+果农”的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就业互促并进融合发展。2023年,“静宁果农”荣获“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
共建“一县两园”招牌,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静宁县抢抓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1.92亿元,采取产业引领、企业跟进、园区承载的协作模式,高标准建成东西协作共建产业园和葫芦河流域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一县两园”,成功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促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成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拓展“期货+保险”模式,擦亮金融帮扶“金名片”。
发挥中投公司资源优势,持续放大金融帮扶模式效应,累计投入资金1.48亿元,连续6年实施全国两个之一、甘肃唯一的苹果“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为全县6.4万户(次)果农和42户(次)企业投保苹果23.8万亩、赔付资金1.1亿元,有效规避了“果贱伤农”,有力保障了果农增收。该模式成功入选第三届全国党建创新成果展示“百优案例”。
探索“435”工作法,构筑资金监管“防火墙”。
持续强化全过程衔接资金使用管理,探索推行“435”工作法,严把资金投向、项目入库、支出进度、绩效评价“四道关口”,做实联结方式设定、联结项目谋划、联结效益发挥“三大举措”,推行资产权属清晰化、管护责任制度化、风险防控系统化、收益分配长效化、政策扶持多元化“五化运营”,实现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项提升”,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静宁县紧盯创建“和美乡村”,建立部门协调推进、乡镇齐抓落实、企业紧贴服务机制,坚持谋划、资金、管护“三个到位”,全县累计抓建整村推进改厕示范村30个,建成卫生厕所5.62万座,引导改造厨房216户,建成绿色低碳示范村庄4个。2023年11月,全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暨改厕改厨现场观摩培训会议在静宁召开,让这一成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惠及更多的群众。
“六子联动”聚合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静宁县在乡村振兴路上,持续完善政策、不断细化措施,靶向施策、多点突破,探索形成了筑牢防返贫“底子”、开出兴产业“方子”、拓宽促增收“路子”、扎紧保安全“袋子”、打造高颜值“村子”、建强能带富“班子”的乡村振兴“六子联动”工作思路,引领静宁乡村振兴奏出“新乐章”、绘出“新画卷”。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记者:哈骥洲 静宁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芳艳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