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的一次较真 为战斗机起飞赢得4秒时间

抗美援朝老兵的一次较真 为战斗机起飞赢得4秒时间

原标题:老兵许世斌:为战斗机起飞赢得4秒钟时间

1954年许世斌(左上)与战友在鸭绿江畔合影

1954年许世斌(左上)与战友在鸭绿江畔合影

扫码看视频

扫码看视频

因为成长在革命家庭中,许世斌从小便立志要参军。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顺利入伍后的他积极参与学习,后机缘巧合,成为中国第一批空军部队战士。后来,因身体原因他成为抗美援朝中的一名空军地勤人员。

“换个地方,也一样能为祖国作贡献!”抱着这样的想法,许世斌没有丝毫马虎和懈怠,不仅保证每一架战机顺利升空,还在缩短飞机起飞时间上肯钻研、下功夫,最终,飞机改进后的起飞时间缩短了,这为抗美援朝的战斗起飞赢得了4秒钟的时间,他也因此获得通令嘉奖和二级技术能手光荣称号。

许世斌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些小成绩,与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微不足道。

革命家庭中长大 从小立志参军

1933年,许世斌出生在江苏省涟水县。在那个战争年代,许世斌从小就从大人的话语间了解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1937年,日本人侵犯我国华东领域占领了南京,不久又占领了他的家乡,从此家乡再也没有太平日子。

许世斌家是贫农,1939年,他的姐夫参加了革命,成为党的地下工作者,全家人受到姐夫的影响,也都干起了地下工作。久而久之,参军的想法便在许世斌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1948年,许世斌偷偷参加了革命队伍,直到几个月后,家里人才得知这一情况。当时,许世斌在华东军区华东大学三部当学员学机要,也就是部队收发报员的工作,那时他才15岁。

1950年1月,许世斌被编入华东军区第15步兵学校学习军事,而刚成立的空军又急需人才,许世斌又从陆军选调至空军。1951年3月,许世斌从陆军第15步兵学校调到空军第五预中(空军预科教育学校),开始了9年的空军生涯。

在空军飞行大队任电气员

进入空军后,一切都是新鲜的,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空军为尽快培养空、地勤人才,广泛开展了速成训练,建立了预科教育学校,许世斌是作为飞行学员苗子入选第五预中的。速成训练中,文化、体能等训练进度特别快,有很多战友因为跟不上节奏而与飞行梦失之交臂,而他也因感冒住了一个多星期医院,虽然出院后很努力地赶队,可还是因为跟不上航理课而停飞了。

1953年2月,因为有一定文化功底,他作为地勤学员,进入当时的空军八航校学习电气。经空军第五、第六预校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沈阳第八航空学校毕业后,许世斌被分配至抗美援朝空二军第16师46团飞行大队工作,任电气员,部队在辽宁安东。由于在航校一年时间里,大部分都是理论学习,接触实物的机会不多(那时作战部队的器材物资都极其短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很快显现了出来。

没有实践经验,他就自己摸索,维护时拿着书本、带着默画图,对照飞机线路一根线一根线地比对,凭着一股一定要搞赢的劲头,没出半年便掌握了大部分技能。

零下30℃严寒中坚持作业

冬天的东北天气十分寒冷。许世斌和战友们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起床,简单洗漱后,便摸黑集合乘着敞篷汽车顶着严寒进场。机场没有路灯,在天寒地冻中,他们打着手电一丝不苟地检查战机。准备好飞机后,大家两手都已经冻僵,但始终没人叫苦喊累。

1956年冬日的一天,夜晚气温有-30℃。飞行结束后,许世斌和战友检查飞机时,发现一架飞机的启动箱工作断断续续。不带故障过夜是他们自己定下的死规矩,将近夜晚,没有照明设备,蒙皮不能打开,也不能拖机尾,只有钻进气道了。飞机的进气道狭小,高个子进不去,衣服穿厚了也进不去,最后大家决定让身单体薄的许世斌上。“我横下心,心想就算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把它克服了!”不顾严寒的他只穿了件秋衣便钻了进去,经过半个多小时检查,发现是一个螺丝松动导致。维修结束后,他被战友拉出来,人都冻成了“一”字形,过了好一会儿手才能慢慢地放下来。

一次“较真”他为飞机起飞减少4秒时间

许世斌说,50年代一架飞机价格很贵,一个中队只有4架飞机。他负责飞机的电气设备安全检修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许世斌因此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空军作战是分秒必争,缩短起飞时间势必会赢得先机,而倘若晚1秒就可能失去先机,陷入被动。而决定起飞时间的启动系统,正是许世斌的工作范围。那时我军装备的飞机,正常启动时间是30秒,这一数据是由前苏联的高级工程师确定。但许世斌很“较真”,能不能将其缩短呢?有了这个想法,许世斌整日苦思冥想。最终,通过许世斌一年多的试验,改进后的启动时间缩短了4秒,直接为战斗机起飞赢得了4秒钟时间。“又省油、又省电,飞机还能早一点上天,我们的胜利才有更好的保障!”这一喜讯得到了师首长的肯定,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而许世斌也因此获得全军通令嘉奖,并被授予二级技术能手光荣称号。

谈起这一经历,许世斌仍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喜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空军战机的技术革新做出小小贡献,然而当时,这一行为也给了自己莫大的压力。“当时机械师还开玩笑说,如果我失败了,就要上军事法庭。”许世斌坦言,初生牛犊不怕虎,技术就是他的生命,飞机也是他的命,做好飞机的安全工作是他的使命。每次飞行前检查飞机,大家都要填写保证书,一旦安全出了问题,出多大的事故,就要给多大的处罚。许世斌说,从14岁开始到25岁,在部队的这些日子,他全心想着的都是保证飞机安全飞行。

1958年4月28日,许世斌复员。从部队到地方以后,他仍然继续发挥专长。上世纪90年代,爱动脑筋的他发明过4项专利,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甘肃日报等媒体都刊载过他的事迹。

在家庭生活中,许世斌言传身教,子女们一个比一个强,他们家庭还被评为“五好家庭”。上世纪90年代,子女们带着他和老伴回到曾经工作过的老机场,还见到了他的“老战友”——飞机。回忆当年空军的种种事迹,抚摸着“老战友”,家人帮他留下了合影。中央军委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中国空军》杂志的记者,特地从北京赶赴兰州对他进行采访,报道他当年在空军学校及机场的种种事迹。

然而,许世斌说,他并没有大的贡献,与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相比,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

人物资料

许世斌,1933年生,江苏省涟水县人。1948年,参军。1954年5月11日,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第7期电气科修业毕业,在抗美援朝空二军第16师46团飞行大队工作,任电气员。1958年4月28日,复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李庆 实习生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