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皮筏到高速大桥
临津古渡见证黄河交通千年之变
临津古渡古遗迹和高速大桥比邻
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
古渡旧照(网络资料图片)
临津古渡,即临近(黄河)渡口的意思,这个被写入《水经注》的著名渡口,地处大禹治水的源头,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存有遗址。它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曾经久负盛名,盛极一时。
2023年11月12日,临大高速通车运行,打通了临夏通往兰州和青海的快速通道,对于完善国家及甘肃省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加快甘肃西南临夏走廊带经济发展,有效改善甘肃西南地区的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临津古渡历经千年风雨
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临津渡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据记载,临津渡始于汉代,唐宋时期无比繁荣。汉朝时期的大河家渡口称为石城津,后改为临津渡。
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军霍去病率万名骑兵,远征匈奴,就是从此处渡过黄河。隋朝时期,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交界前沿地区,在这里建了临津关,设置了关官。史书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带后妃、侍从,率大军40万经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御驾亲征吐谷浑,迫使吐谷浑10万余人降隋。唐代在渡口附近设积石军,金、元设积石州,均派兵驻守。到了明代,临津渡改名为“黄河上渡”。清初改为民渡,民国时期除有一只民船摆渡外,还有皮筏过渡。
1957年,临夏县拨款1.5万元,为临津渡新造一艘木船,以钢缆维系,滑轮拖曳,摆渡行人,渡口实行官渡民营,以渡养渡。1965年末,临夏州从地方道路养护经费中投资3万元打造木船一艘,可摆渡小型汽车。1969年,青海民和至官亭公路修通。同年8月,临夏州交运团(现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接管临(夏)大(河家)公路,为解决车辆过渡问题,临夏州交运团拨款3万元打制载重16吨渡船1艘。1979年甘肃省公路局投资5.63万元建造一艘新船,整修码头,1981年码头、渡船由积石山县接管。1979年、1982年,临夏州政府又先后两次拨款,加固码头,修建挡水墙,新建两个支撑墩,维修了渡船,改善了临津古渡的基础设施,此时的临津渡口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河家黄河大桥应运而生
198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临津古渡日渐无法承载出行之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85年,中央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渡口迎来了使命的倒计时。1988年10月,大河家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桥长161.2米,桥宽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建成的大河家黄河大桥,彻底改变了甘肃积石山通往青海民和依靠摆渡出行的方式,将甘肃、青海两省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至此,这个始于新石器时代,繁荣于隋唐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临津古渡口,完成了它千年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0年,为进一步提升积石山县公路建管养水平,甘肃省临夏公路总段(现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成立积石山公路段。
2018年7月,运行近30年的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迎来了改建,改建方案采用三跨一联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宽12米。通过建设单位临夏公路局(现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科学组织施工,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2019年11月30日,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改建工程完工,并顺利通车,标志着新大河家黄河大桥接过原大桥服役30年的交通“接力棒”。
大河家黄河大桥承载新使命
2019年5月,S32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在临津古渡上游2.3公里处,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随着临大高速的建设也相继开工建设。作为临大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548米,标准路基宽25.5米,起点与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相接,终点与大河家至清水高速公路相接。2022年12月25日,大桥顺利合龙。
经过四年多的连续艰苦奋战,2023年11月12日,临大高速通车运行,蓝图成为了现实。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也完成建设任务,待青海省大河家(青甘界)至清水公路建成后正式运行。
临大高速的建成投运,极大地改善了甘肃省临夏州区域交通条件,对加快临夏县、积石山县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尽管只是一座几百米的连接互通桥,但它的建设将大大缩短甘肃临夏至青海循化地区的行程。
随着两座大河家黄河大桥的先后建成,昔日的黄河天险变成了通途,两座跨河大桥承载起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
通讯员 杨永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