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嘴子汉墓群惊现绝色玉蝉 主人身份不一般

磨嘴子汉墓群惊现绝色玉蝉 主人身份不一般

原标题:【奔流文化·器物】古玉绝技“汉八刀”之“绝色玉蝉”

年代:东汉

出土: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自古以来,恐怕没有哪种昆虫能像蝉一样,被人们赋予如此之多美好的寄托和意蕴:纯洁、清高、通灵。

蝉,本是一只平平无奇的昆虫,何以被古人如此热爱?

蝉,吸风饮露,高栖枝头,数年乃至十数年黑暗中的等待和蜕变,只为数十天光明中的歌唱!蝉,它所寄寓的高洁品质,所昭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历来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甚至,古人把对蝉的喜爱及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商代的青铜器上有大量的蝉形纹饰,殷墟妇好鸮尊、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也都能见到“蝉纹”的踪迹。

在中国文化中,蝉一直是寓意深远的神圣之物。所谓“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传》),蝉在最后脱壳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正是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复生。自古以来为先民所推崇。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画象征身体部位。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蝉就有此等特征,该玉蝉出土于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蝉体扁平,两面阴线刻画蝉首、身、翼、足等部位。蝉首宽大,圆睛尖嘴,嘴部有一圆细穿孔,当为佩玉;前肢前伸于头之两侧,呈趴伏状;身呈三角形,以两道复线表现节纹,前宽而尾尖;两翼伸张,后肢外撇,与尾构成三个突出部分。纹饰简单,雕刻手法质朴。

与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这件造型古拙的玉蝉相比,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青玉玉蝉,则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其玉质纯净细润,玉蝉背弧鼓微凸,腹较平,头微弧圆,三瓣嘴出尖,两侧各有一外斜面的不规则椭圆形眼。颈部有两道斜弧线,颈后有一半圆弧,背部用两条双面坡状长弧槽刻出合收的双翼,两侧似钝刃,中脊有直棱,尾尖和两翅末端呈三尖状突出。腹面中部刻有两道交叉阴线纹。造型简约,对称匀美,是汉代玉器中使用“八刀”法的典范之作。

国力强盛的秦汉时期,在玉器制作上,一变商周以来的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艺术已从商周以来的图案艺术的束缚中,从神秘威严的宗教氛围中解脱出来。镂空、浮雕等技法普遍应用。如典型的“汉八刀”,特点是在雕琢玉石时,入刀力度大,重入轻出,结构对称,作品用刀干净,毫无辅刀之感,整体形象大气,神韵俱在。

如此绝美的玉蝉,该佩戴在什么人身上呢?此枚玉蝉发掘于磨嘴子汉墓群,但具体的墓主人的身份已无可考。“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何况所佩是寓意高洁的玉蝉,想必墓主是位自诩出尘、自视甚高之人。

玉蝉不仅作为佩饰,也作为葬玉而存在,尤其在崇孝道重厚葬的汉代。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殓藏,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古人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

汉时,玉琀多做蝉形,寓意明了,蝉由地下洞出蜕变得生,玉蝉含入亡者之口,寓意着亡者“蝉蜕”复生,灵魂延续。

作为葬玉的玉蝉,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着翅膀的蝉,一般而言,作为琀的玉蝉上是没有孔眼的,刀工技法也比较简单明了,寥寥几刀即刻画出蝉的形态。还有研究者认为,“汉八刀”应该特指汉代殓葬玉蝉的工艺技法,用简洁的直、弧线抽象地表现出作品的形态特征。所谓“八刀”之八,是“八分相背法”,玉蝉的背部在双眼同敛翅的刻工上皆用“八分相背法”,或许还寓意着亡者同生人的永别。

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中国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发轫,这种文化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玉从蛮荒时期用于工具、武器,到后来文明时期用作礼器、饰品……玉器成为族群、社会等级的标志。所以,才会有《礼记·玉藻》所载:“古之君子必佩玉。”才会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玉文化在殷周时期就已成熟,汉初玉器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但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既是玉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汉以后,中国玉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中华古代的杰出艺术成就,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记载着太多有关玉的故事,最著名的如“和氏璧”,从一开始关乎一个平民的命运,到后来关系到两个国家的荣辱兴衰。

关于玉的故事,恐怕用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