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在白银市景泰县,曾有近27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危害。昔日盐碱滩是如何成为如今产量颇丰的大鱼塘?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金秋时节,一幅丰收画卷在景泰县徐徐铺展,在景泰的渔业工厂,大家正忙着拉网,共计36万斤左右的罗非鱼即将发往河南市场。
景泰海景洲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梁玉琴
“经过4个月的养殖,我们的罗非鱼已经迎来了第一批丰收,销售价格达到每斤6.5元,每方水的产量可以达到100斤到120斤左右,产量是相当好的。”
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是世界水产业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今年是它第一年在景泰县“安家”,并且把“家”安在了盐碱地里。
景泰海景洲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梁玉琴
“前期基本上已经是弃耕的土地,现在我们在盐碱地上进行工厂化车间的建设,利用盐碱回归水进行养殖,变废为宝。”
盐碱地里能养鱼?还能养外来品种罗非鱼?这是怎么做到的?从2016年起,当地就在实地调查、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思路。也就是通过开挖鱼塘,利用自然蓄积原有沼泽地里的水来养鱼,挖出去的土可以用来抬高附近的耕地增加土壤肥力,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能够改善盐碱地。作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家渔业公司也经历过海虾养殖失败,在不断地尝试之下,最终找到了利用内外水循环系统、自动调温系统、科学配料方式等适宜技术,迎来丰收。
景泰海景洲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梁玉琴
“我们水循环系统分为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对盐碱水进行处理,达到鱼类养殖的标准。也在工程化系统里面做了一个供氧系统,在高密度的情况下,保证它的氧气是不间断的。自产自用配方,添加了适合盐碱水的饲料成分在里面,就是添加了微量元素在里面。”
现在,景泰县发展起占地2000亩的盐碱渔业产业园和“千亩渔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县共有苗种繁育基地6处,罗非鱼、鲟鱼等7类名优品种也在7年间陆续落户盐碱滩,收成颇丰。当地政府不断出台招商引资及民间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拉式鱥鱼的人工养殖就在景泰落户。
景泰县鲟龙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君春
“盐碱水一般就是好多鱼都养不了,但是拉式鱥鱼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它存在一个技术难点,就是它从亲鱼到鱼苗人工繁育相对比较难一点。”
从预判催产剂量到控制孵化水温,科研团队经过2年时间,反复实验,消耗近1000斤亲鱼,终于解决了低温繁育的难题,自主掌握拉式鱥鱼人工繁育技术,随之而来的就是源源不断的订单。
景泰县鲟龙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君春
“今年从3月份做到6月份出售,一共卖出去250多万尾,平均1尾6毛钱,7、8克的鱼苗等于1克1毛钱,价格可观。明年可能要扩大规模,大概做到2000万至3000万左右的鱼苗的供给量,辽宁省有2000万左右的订单,打开了省外市场。”
如今,景泰县一方面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打通产业链条,开拓国内销售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发放池塘修建补助、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户除务工外自行养殖,因地制宜,“一塘多用”。让产业多点开花,群众致富更有奔头。
景泰县上沙沃镇白墩子村村民 杨顺楷
“现在已经学到了一些水产知识,也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养殖气候,慢慢扩大养殖规模。盐碱水改造以后,鱼的品质口感会更好,大概在年前能卖个上万斤左右。”
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陈伟俊
“近几年组织开展专家指导、集中培训有57场次,培训人员1800多人。还积极争取了相关的项目对全县集中连片的2000亩养殖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提升,完善了配套的路、渠,保障供水、供电的一些基本设施。”
截至今年9月底,景泰县以渔治碱利用和治理盐碱地面积达2万亩,盐碱渔业养殖面积达1万亩。经过估算,今年全县盐碱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预计分别可达400万斤、5600万元。
景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进星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工程治碱和农艺改良并举,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同时,将盐碱地治理与富民产业、乡村旅游、生态修复治理全方位相结合,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白银融媒:张晰 刘生武 景泰融媒:刘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