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祁连山2000天
祁连山,守望河西走廊绵延千里,护卫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通道,数千年未曾中断。这里的2000天,我们目睹了一场生态蝶变。
祁连山腹地,高耸密林旁,一片低矮云杉静静生长。2000多天前,这里有黑黑的矿洞、破碎的山石、枯瘦的草场,深藏地下亿万年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被开掘。
这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千马龙煤矿的旧址,其探采历史已有40多年。煤矿的九成区域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依规必须退出。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签订了补偿式退出协议,政府委托,企业出资,边拆除、边清运、边覆绿。如今,设施设备拆除,矿业权证已注销,煤矿旧址“由黑转绿”。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马牙雪山 新华网 王生元 摄
祁连山是生态之山,也是资源之山。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号称“中国的乌拉尔”,数十年间吸引众多资本竞相挺进深林。在开矿高峰期的1997年,仅张掖市824家矿山企业中就有770家在保护区内。
2017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央督查组就此开展了专项督查。是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
通报称,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保护区设置的144宗探矿权、采矿权中,有14宗是在2014年10月国务院明确保护区划界后违法违规审批延续的,涉及保护区核心区3宗、缓冲区4宗。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此后,祁连山经历了一场猛药去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治。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草原 新华网 黄文新 摄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拍摄的祁连山区 新华网 王生元 摄
张掖市山丹县平羌口景区 新华网 童张伟 摄
整改整治期间,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整改,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祁连山保护区内人为破坏基本禁绝,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甘肃省相关部门、祁连山沿线市县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按照制定方案、专家论证、严格落实、评估成效、逐级验收的工作步骤,采取“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恢复为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综合措施修复生态环境。
一系列事关长远的制度机制也加速建立。甘肃省出台《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各项改革试点;制定《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完成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定《甘肃省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方案》,将生态保护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为评估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张掖市通过构筑“天地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实现对境内祁连山及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及潜在环境风险的常态化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治。系统还整合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市水务局等各类监管数据资源,部门协同,共同构建“智慧祁连山”。
一度伤痕累累的祁连山恢复往日的宁静。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的监测研究认为,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后,有效控制了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破坏区域修复效果明显。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估结果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数增幅10.88%;保护区地表水考核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优良,其中Ⅰ类水比例达58%。
酒泉市瓜州县境内安西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透明梦珂冰川 新华网 童张伟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变好,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复归。2017年至2019年的调查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保护站中,有15个保护站发现雪豹分布,数量在350至500只之间。藏野驴、白唇鹿、马麝、岩羊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雉鹑、蓝马鸡等珍禽种群数量恢复较快。保护区还新发现了红脚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已是甘肃全省上下的深刻共识。近期,甘肃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要求聚焦转型、扩绿、减污、治沙、兴水、防灾,扛好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努力把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图景变成生动现实。(文字:新华社记者 王博 张智敏 宋佳 视频:黄文新 童张伟 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