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涨知识!伏羲文化你了解多少

一起涨知识!伏羲文化你了解多少

原标题:伏羲草图①——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

中国的历史,在有信史可考之前,是一个伟大而又漫长的传说时代。在那段闪耀着灵性之光的远古岁月里,歌谣此起彼伏,先民们载歌载舞,一个个神乎其神的人物依次闪亮登场——夸父追过太阳,精卫填过大海,女娲用美丽的五色石补天——当然,还有一个与女娲息息相关的传说人物。

他就是伏羲。

显然,他是和精卫、夸父等同属于传说时代的人物。而这个传说时代,也就是有史可考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三皇五帝当中,曾有不少历史学家对人物座次的排序有过争论,但有一点却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伏羲作为三皇五帝的首位人物的显赫位置,一直岿然不动。

事实上,伏羲甫一诞生,他的身上就弥散着一股浓重的神秘气息。相传,有一天,有一个名叫华胥氏的美丽女子,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一个正常人的好奇心,她将自己的双脚踏在大脚印上,立即就有一种浑身被蛇缠绕的感觉,于是她就有了身孕——这个已经匪夷所思的传说里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次,她在经历了长达12年的怀孕之后,终于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他就是伏羲。至于他的整个一生,在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里是如此记载的:

太皞疱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如此一个人物,究竟是传说,还是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成为人们的疑惑之一。尽管这种疑惑就像一棵在心底里生根发芽的树,愈长愈盛,但并没有改变后来者对他的尊敬与仰慕——渐渐地,伏羲在人们心中更加饱满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大体样子,正如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所载,“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为先。”而更为直观的形象则是远古时代一个优秀的部落首领,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就伏羲而言,更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他已不单单是一个具体的部落首领,而代表着整整一个时代——一个以伏羲为部落首领、在中国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时代。这个时代,其实也包括伏羲之后陆续出现的一统天下的其他一些部落联盟,他们分别是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但他们都承袭了伏羲的名号。这一个时代——我们暂且命名为伏羲时代的时间,可能持续了1200年左右。正是在如此漫长的年代里,他们带领着自己的子民,在东起陇山、西至鸟鼠山、南至仇池、北至崆峒一带,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辽阔范围内开始了远古的集体生活。随后,向东、向西、向北、向南不断迁徙,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又融合其他民族,直到后来,其势力相继发展到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平原、四川盆地、华东地区和云贵高原。至今,在这些地域所见到的零零星星的祭祀伏羲的庙宇,恰好是这一迁徙过程的证明。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河北、湖北、四川等地也能见到祭祀伏羲的庙宇。

伏羲部落的这个发展过程,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史学入门》里关于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迁徙规律出现了高度的契合:黄河中下游一带地方,土质好、雨量好、气候好,所有的古老氏族部落就从西边沿着黄河向东部发展,到了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地区。

曾经,我一直深度怀疑伏羲究竟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后来的事实不断地改变我的看法。这些年,当我一次次在天水大地漫游时才发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有一个很小且命名为风家湾的村庄,这又与“伏羲,风姓”的史料记载多么吻合——除此之外,在天水的秦安、甘谷、麦积等地,至今存在的伏家湾、伏家河、伏家峡、伏家洼、风家台、风都庙等等这些以伏字、风字打头的沟、梁、塬、壑,总是让人加深着这样一种理解:这是一片伏羲曾经真实生活过的大地。更何况,伏羲是所有传说人物唯一一个被描写得有鼻子有眼的人物,他的家史、他的婚姻、他的生活成长经历,似乎都能从一册册青史黄卷里找到可信的证据。至此,伏羲完成了他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人物的演化过程,并一跃而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帝王。

所以说,远古时代的伏羲,是传说时代的一个历史人物。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人 叶梓

(奔流新闻)

相关新闻:伏羲草图②——关于女娲

就像西方文明史册上一提到亚当就要说起夏娃一样,在中国,一提到伏羲,人们自然就要提到女娲。

关于女娲,有史载曰:

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可见,伏羲与女娲,乃兄妹也。但传说中女娲的诞生之地,却在甘肃天水的陇城古镇一带,而且,传说中的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能够给这样一个有板有眼的传说平添史证意味的,除了一册《水经注》里关于“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的简短句子外,如今在陇城镇以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莹的地名以及娲皇、凤尾、龙泉等为名的村名,似乎都在集体证实着这里就是女娲的诞生之地。

2009年的深秋,我踏访此镇,在镇之南就遇到了巍峨的女娲祠。整个建筑气宇轩昂,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瓦檐耸峙。进入庙门,大殿娲皇宫里的女娲尊像,披发慈祥,肃穆祥和,系当代著名女雕塑家何鄂创作;两侧之壁画,生动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逼真情形。庙宇门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状若葫芦,赫然而立。旁有一通碑刻,简短地记有女娲祠的相关史料。所有这些,都使得陇城古镇的上空,弥漫着一股深重、远古的神秘气息。

如果说伏羲和女娲乃兄妹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遥远传说,那么,这则传说里妇孺皆知的事实是他们兄妹成婚的美丽传说。这个令人半信半疑的传说,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却被讲述得鲜活生动、摇曳生姿。唐代李冗在《独异记》里,如此记载了他们的成婚情形: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这一次,他们的“咒”——也就是他们的祈祷,居然应验了。那两束原本各自燃起来的炊烟不谋而合地汇聚在了一起,就这样,中国历史上一个关于兄妹成婚的美丽传说从此定格在后人的内心与记忆深处。

于是,一个女人从妹妹一跃而成为一个美丽的妻子。

于是,他们开始默默地承担起繁衍人类的伟大使命。

至今,在天水境内,有两处地方相传是他们的成亲之地。一处在葫芦河汇入渭河的中滩镇张白村附近的玉钟峡,一处在今秦安县郭嘉乡的玉钟峡——不同的峡谷,缘何都被命名为“玉钟峡”,我曾经考究并求教过这样一个峡谷之名的来历,但一直没有答案。但在我的踏访中却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位于郭嘉乡玉钟峡,因为这个美丽的传说而被乡邻们亲切地誉为“显亲峡”——而且,在显亲峡一带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如果一个男人上了年纪被村里人嗤之为光棍的话,便会寻吉日去显亲峡里走走,据说,很快他就会碰到一桩好姻缘。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叶梓

相关新闻:伏羲草图③——开天明道及其它

甘肃天水市西关,有伏羲庙——此处略去伏羲庙的相关叙述,因为我在后面还要详细叙写它的宏大与古旧——在伏羲庙肃穆的门楣上,有一块匾额,上书:开天明道。此手迹系西宁道湟中观察使杨应琚应李鋐之请首题于乾隆六年,嘉庆十二年申宁大夫宁夏府知府候补知秦州事王立修葺时重署款。据考,王立实为王赐均,“王立”系“王公”之笔误。

可以说,“开天明道”,如此寥寥四字却大致总结概括了伏羲一生的伟大功绩!

伏羲诞生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伏羲诞生之后,“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之后,伏羲带领着他的子民,在迁徙过程中把生产劳动技术、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管理办法不断发扬光大,并汲取各部族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用一盏文明的灯火,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次跨越呀!

请允许我粗略地说出这些功绩的历史意义吧——

创八卦:这是伏羲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他把自己面对世界与大自然时的迷茫,简而化之为阴阳两极以及八爻、六十四卦,并以此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去推演事物的变化以及预卜事物的发展,如同在深重的黑暗里找到了一束驱散黑暗的光。这个被誉为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据说,令17世纪的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至为叹惊”,并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由此而发明了二进位计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

结绳罟网:结绳者,非结绳记事,而是用绳索编织成网,以网鱼虾,从而使原始先民的生活从自然采集逐渐转变到农耕和狩猎时代,并促进了原始畜牧业的形成与发展。

定嫁娶:一次,出门狩猎的伏羲,一箭射中了一只有孕的鹿,这让伏羲顿生愧疚之情。这次小小的意外,也让他闪电般地有了这样的想法:用这只无辜而死的鹿之皮,去为一名忠心耿耿的部下娶回一位妻子吧。不久,伏羲在某一天慎之又慎地对部落宣布:

“以后凡想得到女人的,要以鹿皮为礼,进行明媒正娶吧!只要两张鹿皮就够了!”两张鹿皮者,俪也。于是,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向对等婚制度开始了缓慢的转移。

造书契:这是继结绳记事之后人类用特定符号记事的又一进步——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就已出现了最早的书契刻符,为最初的文字符号。

作历法:一部完整的历法,始创于夏商时代,这几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那么,伏羲时代的历法是什么样子呢?当然,它不是完备的历法,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二十四节气,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物候常识,如同《诗经》里所记载的“四月莠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降萚”一样,只是总结了人们对大自然最初的一些基本认识,而这些,已经显得十分伟大了。

作琴瑟:在那个且歌且舞的遥远年代里,乐与舞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伏羲灼土为埙,作琴瑟,造笙簧,以为立基之乐,使中国礼乐之邦的文明大幕徐徐拉开,并且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其他:尝百药,制九针,开创了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实现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开始了社会分工;立占筮之法……伏羲作为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人们会习惯性地将一些集体的智慧统统归于他的名下,应该说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然而,这并非一种媚俗,而是文化与历史在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习惯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但是,这个符号却记录了整整一个时代在中华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文明的烛光下开始前行。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叶梓

相关新闻:伏羲草图④——画卦台

在伏羲的皇皇功绩里,首屈一指的,当属始作八卦。

相传,他始作八卦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在那个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的年代里,伏羲虽为部落首领,但他和子民们一样,对刮风、下雨、闪电、打雷这些自然现象,既害怕,又困惑。与他的子民们不同的是,伏羲始终想把这一切看似神秘莫测的现象洞悉清楚,这似乎也是一个部落首领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伏羲有事没事就去一个土台子上坐下来,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对它们进行不懈的观察与思考。有一天,他又一次坐在土台子上,但见滔滔渭河哗哗东去,土台子以西的一个洞口,有一匹满身花斑、两翼扇动、神色飒然的龙马进入洞中。细心、敏感、富有才气的伏羲遂灵机一动,在这个土台子上画下了代表天、水、山、雷、风、火、地、泽等现象的八种符号。

此符号,遂曰八卦;

此土台子,遂曰卦台山;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作分心石。

于是,这座位于天水渭南镇吴家庄后山腰的小小土台子,因为伏羲、更因为伏羲在这里始作八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山。

我的老家杨家岘,离吴家庄不远,大约有十里多的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几乎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兄妹三人都要拉着母亲的衣襟去卦台山。这一天,卦台山上钟鼓齐鸣,人山人海,秦腔大戏,夜以继日。但我们都不是凑这份热闹去的。母亲的愿望就是去给伏羲爷磕个头,烧点香火,以一颗农村妇女特有的谦卑之心换取一家人的平安健康。这也是她早年对我们进行的启蒙教育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倘若有一年她去不了,就会派我们去,临行前也少不了千嘱咐万嘱咐一番:

“磕头时不要讲话,作揖时要闭上双眼!”

这些让我们的耳朵都磨了一层茧的话,被母亲说得意义深远,不容丝毫的怠慢。当然,在我们光荣地完成这些任务之后,就会把怀揣在衣兜里那点少得可怜的零花钱非花完不可。然后,跑到古堡四周的城墙上,去看那平展展的三阳川。那时候的渭河不像现在,一派气息奄奄的样子,而是水势汹涌,有着一条河应当具有的力量与荣光。站在城墙上,就能看到从吴家庄通往卦台山的那条蜿蜒小路上攒动的人头。这些揣着干粮从方圆几十里的山路上纷纷而来的乡亲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是为了心中的香火之事。

其实,这正是20世纪80年代卦台山庙会的繁盛图景。

后来,我才知道,我当年跟随母亲朝拜过的那座庙宇,就是卦台山上的伏羲庙!这是一座远比现在声名远播的天水西关伏羲庙的历史更加久远古老的伏羲庙。根据画卦台上出土的《伏生墓志铭》里记载,早在隋代,这里就建有庙宇,并一度成为祭祀伏羲的重要场所,直到明朝正德十六年,因官祭不便,地方官员才上书朝廷将拟扩建于画卦台上的伏羲庙迁建于秦州城内——这也就是天水西关伏羲庙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让卦台山伏羲庙的地位由此下降,从而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的一个场所,成为部分文人发出“岁远祠堂半草莱”之呼声的偏远之地。正是因为那个瑰丽神奇的传说,使卦台山成为一代代文人怀揣一腔仰慕之心拜谒的一座圣山。翻阅一册册散落在历史之河的书帙,就能于无意间找寻到古人们在登临卦台山时的情形:

明代成化十九年进士傅来诗曰:天下名山第一台,乘闲眺望好怀开。

乡贤胡缵宗诗曰:渭涌紫垣春湜湜,月浮青海秋盈盈。

明代宋贤诗曰:日暮乘駾过祠下,西风衰草野猿哀。

……

他们的登临,虽然早已成为一段遥远的记忆,但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卦台山以及这段瑰丽传说,已经是横陈于人心的一道文化奇观。在天水乡贤、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的记忆里,卦台山的模样,是这样的:

自吴家庄攀沿曲径以至山巅,古木参天,河声盈耳。斯时外患方殷,民苦百役,兹山人迹罕至,满目萧条,而午门、牌楼、钟楼、鼓楼、戏楼、朝房,太昊宫等巍然犹存。仰望“先天下觉”“与天地准”“则古称先”诸匾,而继往开来之念油然以生,低徊流连者久之。

这是抗战初期一代学子的遥远记忆,从中也约略提供出了当年卦台山的形制。如今,我所面对的这座庙宇,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全部被毁之后,基本上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力量重建而成的。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古旧如初,恢宏依旧:庙前,有午门,庙院里有八卦九宫柏,而且,先天殿、东西朝房、祭坛、钟鼓楼、戏楼一应俱全。其中,坐北朝南的先天殿为歇山式仿古建筑,殿内供有伏羲圣像,左有龙马图像。当然,卦台山的兴建,并不仅仅因为伏羲曾在这里演绎八卦,更是地方子民求得一生平安风调雨顺的一种内心渴望。

这些年,我常常因公因私登临这座家乡山脚下的圣山。每次到达,都是一场自己与神话、传说、历史以及现实缠绕不清的纠葛。如果这是一段神话与传说,那无疑是生动烂漫的一章;如果这是一段历史,那么,在这人类从混沌迈向文明的历史途中,端坐其间的伏羲并不是坐拥丰功伟绩,而是心怀忧伤与迷茫。他每天枯坐在这个小小的土台子上,面对滔滔东去的渭河,没有春暖花开,只有视野茫然,茫然得他根本看不清世界的真实模样。伏羲——这个身处深度焦虑中的男人,他太想看清世界的真相与秘密了,然而这又是多么让人心急如焚的一段漫长时光呀!

从这个意义上讲,卦台山之于伏羲,简直就是他即将看到曙色与朝霞之前必须经历和面对的那一抹黑暗!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叶梓

相关新闻:伏羲草图⑤——煌煌大庙

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李白对越中名山深情咏赞的长诗,那么,明代弘治六年进士秦文的《瞻拜太昊宫》则是写给天水伏羲庙的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短制。

其中两句曰:

瞻拜昊帝祠,昊帝不在兹。

乃在天皇池,跂余往从之。

为什么地处天水西关的伏羲庙会让一个南方人由衷地发出如此深情的歌唱呢?

毫无疑问,这既是因为伏羲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盏灯,也因为这座俗称“人宗庙”的建筑群,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每一个拜谒者的心灵。

据悉,目前在中国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它们分别是天水西关的伏羲庙、河南淮阳的太昊陵以及河北新乐的伏羲台。其中,天水西关的伏羲庙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而名闻神州。

如前所述,为了实现官祭的方便,原本扩建的卦台山伏羲庙因地方官员的一纸上书而改建于天水西关,于是,才有了开始于1483年的天水西关伏羲庙的建筑史。直到明成化二十年,在历经九次重修之后,西关伏羲庙终于形成了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就像中国的所有古老建筑都要在历史的长河经历兴建、毁坏、重建、再次被毁的魔咒一样,伏羲庙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幸运的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关伏羲庙在同时代的建筑里要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建筑群了。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两者加起来共计76间。这座整体上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早在1963年就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时隔将近40年之后的2001年6月25日,作为明清古建筑的典范之作,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你置身伏羲庙,哪怕你是一个建筑盲,也会不难发现这个鲜明的特点: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对称而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应该说,这种将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以彰显统领全局的宫殿式建筑模式,从建筑格局上充分体现了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的历史地位。这一建筑特征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极有可能成为唐代长安城建筑模式的参考范本。

而伏羲庙的中院,更像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

这几乎是一个最让人出其不意的话题。作为伏羲庙的主体建筑,中院的后部正中是先天殿,此殿因居高凌空而宏伟壮观,透溢着一股久远的庄重与威严。这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筒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上饰有缠枝的牡丹。宫殿的门窗雕饰工艺,是古代木雕的精品。门窗全系木质结构,上面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入大殿内,即见一中心四方形神龛,神龛之中,是高约3米有余的伏羲圣像,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灵气逼人。在古代的建筑格局里,都会依“前宫后寝”的惯例而建。伏羲庙也不例外,太极殿就在先天殿的后面,它单檐歇山式的建筑里,设有神龛,供奉着伏羲圣像。

我偶然地发现,在众多的游客里,当他们对伏羲庙的宏大建筑不解其中深奥,在啧啧地发出几声由衷感叹之际,似乎不约而同地对这里高可参天、浓荫蔽日的古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总会伸出一双被电脑键盘碰撞得有点惨白的小手抚摸一番。事实上,伏羲庙里遍布的古柏,系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可惜现存37株。除了古柏,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向而立,现在,经鉴定为唐代所植的古槐,只有东边的一株存活于世,与那些古柏一起加深着伏羲庙的肃穆与宁静。

自伏羲庙建成,祭祀的香火就一直绵延不绝,这也正是天水民间祭祀伏羲中最为生动的一章。

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祀与官方祭祀既互有区别,又相得益彰。早在明代就由当地子民自发成立的上元会,就是专门负责民间祭祀的组织机构。农历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天水老城几近万户空巷,纷纷来到伏羲庙内,自发祭拜伏羲,而发端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伏羲庙灯会,使得民间祭祀多了一份文化氛围。

自然,民间祭祀同样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仪规。

据史书记载,时间安排大致如下:每年正月十六日子时为民祭时间;正月十四日民众进香,十五日出榜,十六日正祭,十七日送神。其中,正祭程序为:

第一,行初献礼:(1)上香明蜡,化表,跪行三叩首礼;(2)击鼓鸣钟,鸣炮奏乐;(3)领牲,献毛血。

第二,行亚献礼:(1)敬酒、献酒、奠酒;(2)献匙箸、献三牲、进祝文;(3)献围盘,献糕点,献鲜果,分肴。

第三,行终献礼:(1)上香化表,读祝文,焚祝文;(2)献茶,奠茶,行三叩首;(3)起立互拜,瞻仰圣容。

在这盛大的祭祀过程里,有两种风俗至今在天水大地流传,一种是点纸人,另一种是游百病。

在古柏森森的伏羲庙里,每一年,都会有一株古树承担起喜神树的光荣角色。早晨,早有道士于喜神树上挂红灯一盏,作为喜神树的标志。前来朝“人宗”的地方子民,在经过焚香化纸、三叩九拜之后,就会将事先剪好的纸人贴于喜神树上。然后,用香火炙病。自己病了,就为自己炙,亲友病了,就为亲友炙,但是,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炙病过程,则是头疼者炙纸人之头,脚疼炙纸人之脚——这个看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过程,却是天水子民关于伏羲尝百草治百病之传说的一种文化积淀。也许,它并不会成为真正的“炙”到病除,但是作为一种至今留存的民风习俗,却令人感念不已。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里,曾经记载过这样一种风俗:

“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

而在天水,却呼其为游百病。

在相传为伏羲诞辰之日的正月十六,人们成群结队,逛庙烧香。听一些老人们讲,天水五城相连的城墙尚在的时候,还要游城墙。这些随性的游走,不一定如潘荣陛所记的那样,要有人持香领路,但作为民间祭祀伏羲时的衍生之俗,流传了下来。与之大体相同的是,亦有人于天色微明之际,去摸城门钉、过桥。当然,这些都是祈福之举,如过桥者意谓度厄,据说不过桥者不能长寿,过桥之后则保一年腰腿不疼;而摸城门之钉,则因为钉状似小男孩之生殖器,故取意于易生男孩。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叶梓

相关新闻:伏羲草图⑥——一座古老庙宇里的至尊祭祀

据考证,官方祭祀伏羲,始自元代,当时已有诏令明文规定祭祀,而且,卦台山的伏羲庙已是全国有名的祭祀之地;至明代,秦州西关伏羲庙已成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要地,并且,以朝廷的名义——即现在的国家级别——举行祭祀,祭祀费用列入州署财政预算,并由礼部制定相关祭文。至此,西关伏羲庙的祭祀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这个繁复、盛大而至尊的仪式,分为六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1.出告文

告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类似于今天的告示。作为祭祀的首起部分,它的作用是向民众告知祭礼日期,但重点则是以此昭示伏羲的功德。在天水典籍《直隶秦州新志•艺文》里,录有告文一篇,有可能的话,这应该是天水历史上现存的最早的告文了,系明朝刘尚义所作,其词洋洋洒洒,不失为一篇美文。全文曰:

嗟惟太古,时会洪荒。其风简略,文物未彰。如彼晦冥,昏()元沤。羲皇特起,配天为王。聪明神圣,灵异靡常。爰衍八卦,始制文章。男女有别,化机乃扬。人极爰立,开我周行。日月悬曜,光照无疆。往者绪绍,来者轨张。慨我黎庶,是用是将。惟木有本,枝叶其昌。于帝振迹,麟趾顾长。彼苍者天,可与类行。惟台小子,迁于是方。永念遗德,肃将不忘。陈彼腐荄,只荐于旁。明灵昭格,奕其来洋。

2.出榜文

所谓榜文,就是祈祷之文,意在告慰伏羲神灵,场面比出告文更加庄重严肃,且有“迎神出榜,送神烧榜”之说。

3.迎神

迎神是整个祭祀过程的主体仪程之一。此刻,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根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记载,明代乐舞规模,“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并且,“召工制器,按八音以为乐,准八佾以为舞。盖琴、瑟、笙、镛之属必调;龠翟、冠、袍之属必绝致;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见明胡缵宗《太昊庙乐记》)。现存明代《迎神曲》有两章,一章为当时的陕西监察御史山西沁州人张鹏巡察秦州时所撰,一章为当时陕西秦安(今天水市秦安县)人胡缵宗所撰。

张鹏《迎神曲》曰:

山矗矗兮水悠悠,

风瑟瑟兮云倏倏。

殿阒旷兮鸟声柔,

天元冥兮树色幽。

谐鼓吹兮陈肴馐,

纷拜舞兮恭献酬。

神之来兮灵色周,

驾玉龙兮乘苍虬。

蛮锵锵兮旆皓皓,

宛在清虚烟上头。

胡缵宗《迎神曲》曰:

天生羲圣,

广大变通。

立极垂易,

列圣攸宗。

天子致祀,

仪文式崇。

神之鉴之,

昭格雍雍。

在这里抄录它们的想法,只是想,这已是一种古老的遥远记忆了。

4.献供

据刘雁翔《伏羲庙志》记载,明代秦州伏羲庙祭祀规格沿袭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规格,以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时陈设的祭器有登、刑、笾豆、簋、鼎、俎、爵、尊等,分别盛肉类、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设玉帛等物。

5.恭读祭文

恭读祭文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中心活动之一,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庙正式建成,祭祀活动渐次正规化、制度化。为了体现对先皇的崇敬,明廷礼部向秦州特别颁发《太昊伏羲庙祭文》作为官祭时的规范祭文,代表朝廷致祭。至此,秦州伏羲庙祭祀规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规格。

现存礼部所颁祭文曰:

维年月日,秦州某官某,钦奉上命,致祭于太昊伏羲氏:于维圣皇,继天立极。功在万世,道启百王。顾兹成纪之乡,实惟毓圣之地。爰承明命,建此新祠。用妥在天之灵,并慰斯灵之望。时惟仲春(秋),祀事陈式。神之格思,永言无羁。

6.送神

日欲暝兮月将晖,雾霭霭兮烟霏霏。这是祭祀活动的最后一项仪程,烧榜文亦在此时。

庄严的告文与榜文,肃穆的迎神曲与送神曲,精致的祭器以及繁复的祭品,联合起来,传达着一座老城无数子民们对伏羲的敬仰之情。想想,这是一场多么恢宏多么盛大的祭祀呀!余生有幸,生活在这座将祭祀伏羲的传统传承下来的古城。

这些年的祭祀礼仪让这种文化传承了下来,这是文化的幸事。也许,这也是伏羲祭祀典礼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之一吧。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叶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