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千年古城曾扼守"三关"咽喉 "茶马互市"豪横得嘞

甘肃千年古城曾扼守"三关"咽喉 "茶马互市"豪横得嘞

原标题:双城:扼守“三关”的咽喉

曾几番出入甘南草原,却极少在临夏地界驻足逗留。然而,沿途目光所及,还是有一些发现。临夏旧称河州,其境内连绵起伏的山梁之上,依然矗立着不少古代的城堡关隘遗存。远远望去,犹如远古的将士们仍在历史的烟尘中,默默地驻守眺望,任凭无情岁月的风吹雨打。

一路同行的友人是饱学历史的学者,讲述临夏的人文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讲述的双城,便是临夏商朝最负盛名的一个地方。

双城向以地理位置独特著名,贵为“三关”咽喉。在岁月的长河里,土门关、老鸦关和槐树关就像忠诚的卫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此扼守。黄昏时分,我们驱车进入临夏县城,打算在此多住两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追寻先民远去的足迹。依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枹罕,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逐因之。”商朝后期,西羌渐丰,随即在此高筑一座都城,即双城大古城。西羌王故去,其弟继位,遂于大古城以东紧靠东墙再筑一城,即双城小古城。两城一大一小,亦合亦离,这在华夏古代建城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当地流传至今的民谚曰:“大古城,小古城,两城合二;双城,短离一箭,远离一程。”由此可见,当年双城的规模还是非常壮观的。

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历史演进的足迹,似乎总是如此的巧合。当西羌之地炽盛发达之时,也便是西羌之地不复存在之日。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虎狼之师纵马挥戈西进,攻狄道,越洮河,一举扫除河州境内罕羌部落。后置秦陇西郡枹罕县,即临夏县双城。这与清临夏籍学者邓隆所考证描述的是一致的。

同行友人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西北师大教授陈守忠、李并成,率几位专家专程前往双城考察,在依稀可辨的残破城址,发现大量散落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五铢币。以此断定,双城即为枹罕县城所在地,也是秦朝在河湟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后至清雍正3年,双城被辟为“茶马互市”之地,所辖“三关”关门早启晚闭。各处商贾旅人出入关门,均有驻军巡视查验身份。若挟私盐私茶出境,遂抓拿送官治罪。当年双城不仅为河州各类生活物资集散地,更是汉、回及藏民族贸易往来的重要经营场所。

翌日清晨,当天际露出鱼肚白,同行友人便叫醒我一同前往双城。甫一到,这才发现,彼时的双城已不复存,现与临夏县城几乎融为一体,是谓临夏县经济开发区。环顾四周,人声鼎沸,市井喧哗,历史记忆中的双城,只给了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模糊背景。行走双城,不知脚下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时光流转,唯有在此长流不息的大夏河、老鸦关河与槐树关河,仿佛共同印证双城在这一隅土地之上,曾经散发出一抹抹残存的气味。

我与同行友人登上大庙山望去,周遭的龙首山、梁家山和太和山首尾相接,遥相呼应,颇有几分气势。俯瞰今非昔比的双城,不禁生发一声“古城不知何处去,徒有城名传后世”的感慨。

历史没有再生,岁月不容挽留。不管怎么说,千年古城——在双城历史的册页中,也曾书写了一笔浓重的壮怀激越的篇章。

回眸双城,把远去的一串印痕嵌刻在路上。

□王新华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