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典籍博物馆
推送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讲座、活动、文创等信息动态,介绍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为使观众能够一站式饱览“四大发现”的珍贵文物,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国家典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四大专题系列推送,为大家一一呈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的精彩内容,让更多公众能够通过我们的推送感受此次文化盛宴。
第二期为大家展示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中“居延汉简”专题展览的精彩内容。
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发现一万余枚汉简,为第一批居延汉简。1972年至198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对居延地区汉代遗迹再次进行调查发掘,出土汉简两万余枚,为第二批居延汉简,该批汉简今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
五大单元
“居延汉简”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包含“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单元。
“有册有典”“流沙坠简”两单元溯源了简牍发展历史,系统介绍了居延汉简的三批重要发现;“居延汉塞”生动地展示了居延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戍边吏卒的重要职责,真实还原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其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通报敌情的“候望”、巡视天田痕迹的“日迹”制度、功过奖惩制度,以及武器装备情况、武器管理制度等内容,不仅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戍边将士繁重艰辛的工作任务,还能够深刻感受到面对敌军犯塞侵扰,居延吏卒奋起反击、果敢杀敌的勇武表现;“大漠孤烟”“手不释卷”则从衣、食、住等后勤保障中展现戍边吏卒的日常生活,以及戍边吏卒在工作之余的学习情况,让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居延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
展厅中设计了还原居延地貌的微缩场景,装饰采用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与简牍等元素,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恢弘壮阔、苍凉无际的边塞风光,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控大屏,查询了解居延地区考古调查与简牍出土等信息。
“居延汉简”专题展出展品总计81种,155件。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共73种,147件,原件48件,仿制品99件;国家图书馆馆藏8种,8件。亮点展品包括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论语·知道》(仿制品)等,国家图书馆藏《“肩水金关”简》《癸亥诏》。
《癸亥诏》
《塞上烽火品约》
(仿制品)
《“肩水金关”简》
《论语·知道》(仿制品)
20世纪30年代在居延地区发现的第一批一万余枚汉简,现绝大多数藏于中国台湾,其间流散出四、五十枚,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两枚,根据“肩水金关”简文可确定为居延汉简。本专题中另展有一枚70年代居延地区出土的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肩水金关”简,两枚分属两批出土的“肩水金关”简在本次展览中得以重聚一堂。《塞上烽火品约》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了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
展品欣赏
《相利善弊剑册》
《甲渠候君书》
《“青黍梁粟”简》
《戍卒名籍》
《流沙坠简》
(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