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凉州文化 传承丝路精神
甘肃
站内

弘扬凉州文化 传承丝路精神

【按】 2017年9月16—18日,首届凉州文化论坛在武威隆重举行。论坛以“弘扬凉州文化,传承丝路精神”为主题,邀请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做了《凉州文化和中国文脉》主旨演讲,王巍、史金波、葛剑雄、阿来、陈星灿、葛雍承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和作家,就凉州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论证与考据,大家共同分享凉州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独特的凉州文化魅力。会后,由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对论坛提交的论文结集刊印,并安排笔者撰写前言(序言)。现将前言全文刊发,供文史爱好者参考。个别文字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金秋九月,群贤云集;古城凉州,文脉绵长。2017年9月16日,凉州文化论坛在武威隆重举行。论坛以 “弘扬凉州文化,传承丝路精神” 为主题,余秋雨、王巍、史金波、葛剑雄等十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作家,就凉州的地理通道、历史地位、宗教传播、文化贡献、移民屯垦、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以汉唐文化、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等为代表的凉州文化,发表了富有见地的演讲,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与考据,涉猎全面,征引广博,说理透辟,雄辩滔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历史眼光与学术修养,对深入挖掘厚重的凉州文化资源、充分展现其博大的开放包容胸襟,对打造凉州文化品牌、提升凉州文化价值、促进武威对外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对正确引导舆论宣传、重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纵观各位学者的演讲内容,观点鲜明,立论持正,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对武威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叙述和反映。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通道凉州

武威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远古文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对河西匈奴之战胜利后设立武威等河西四郡,丝绸之路即天下第一通道开通。不久,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凉州位居其一,至曹魏移凉州刺史治武威。自此以后,武威城则始终是凉州地区的首府。这条由英雄马蹄开拓的第一通道,作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区 ,作为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作为 “天下要冲,国家藩卫” 和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要地,经汉武帝、窦融、张轨、拓跋氏等的经营,在公元2—7世纪,凉州成为 “具有全国意义上的三大据点之一” (赵俪生)。唐代的凉州已经成为整个河西、陇右以至西北地区的国际大都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盛世: “当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 同时,通过文化、宗教、人物、方物的交流和时空的跨越,通道凉州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 “姑臧不特为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风范凉州

凉州虽与中原山川窎远,但在文化上曾有过独领风骚的时期。十六国时期,五凉割据河西,佛教广泛传播,儒学备受重视,一大批中原学者如程骏、常爽、胡辩等避乱凉州,与本地学者如刘昞、郭荷、宋繇、段承根等相互切磋,著书立说,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直接影响到北魏和隋唐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凉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 “凉州模式”及“昙曜五窟” ,文学艺术史上的凉州词和凉州乐舞等丽词华章,建筑史上的 “王都鼻祖” 凉州城,学术史上的武威汉简、西夏研究,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众多的金石碑刻、经卷典籍等文化遗存影响巨大。历史上,凉州寺院遍布,高僧云集,一度为北中国佛教中心,孕育了竺佛念、道朗、章嘉等一批高僧和宗教学者,成就了鸠摩罗什、昙无谶、八思巴等佛学大师,天梯山石窟、白塔寺、大云寺、罗什寺、海藏寺、天堂寺等在佛教传播中影响深远,五凉时期在凉州译出的众多佛经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经典。这一切,真正使凉州成为中世纪文化传播和石窟艺术的 “凉州风范” (余秋雨),近代被称为国际显学的“四大绝学”,除甲骨学外,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的诞生皆与凉州密切相关,这与 “凉州风范”渊薮密不可分。

诗意凉州

边塞诗,尤其是唐代的边塞诗,是中国诗歌的奇葩。据统计,《全唐诗》中有近两千首边塞诗,且大都与凉州有关,而直接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有一百多首,尤以岑参、高适、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李益最负盛名。这些诗人大都有在凉州工作和交游的经历,诗中充满着浓浓的凉州情愫。以凉州词为代表的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抒写诗人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边塞战争的惨烈、边塞风光的壮美、从军生活的乐趣,闪烁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具有超强的精神内蕴和美学品格。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黄河、大漠、长城、阳关、祁连山、玉门关等,常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凉州浩瀚、壮阔、雄奇的景象,凉州的田园风光和雪山、戈壁、杨柳、羌笛,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令人神往,尤以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关山月》、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李益的《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最为著名,成为中国诗歌的绝唱,正如清人施补华所言: “皆边塞名作,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 (《岘佣说诗》)。

、移民凉州

移民是增加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汉朝居有河西之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移民实边,使凉州人口激增,以致产生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凉州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熲字纪明)。五凉时期,中原战乱, “中州之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继,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当中原大地中国传统文明遭到灭顶之灾时,河西成为保存、继承、创造文化最多的地域文化中心。北中国统一后,一大批河西人士来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北魏思想文化界的翘楚和孝文帝改革的中坚,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延绵一脉” (陈寅恪语),对中原文化的复兴和之后隋唐制度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明朝是移民凉州的又一个高潮,这使明清时期名人辈出。数次移民凉州,使边陲凉州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如西汉名臣金日磾,三国谋士贾诩,“双凤”帝师贾思伯、贾思同,平叛名将段颎、阴寿,中兴名臣李抱玉、李抱真,忠烈志士段秀实、余阙,诗坛明星阴铿、李益,学术大家张澍、李铭汉,大凉皇帝李轨,国师活佛章嘉、土观……真可谓群英忠烈,代代相继。而客居凉州的窦融、张轨、鸠摩罗什、李暠、程骏、常爽和隋唐安氏及其昭武九姓粟特家族、论氏家族、吐谷浑家族,宋元高昌王家族、西宁王家族、阔端家族,明清张达家族、达云家族、吴允诚家族、毛忠家族等,这些影响较大的移民家族(集团),对凉州的历史进程产生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多元凉州

秦汉时期,氐羌、月氏、匈奴相继崛起,成为凉州最早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五凉时期,多民族融合在凉州出现高潮;盛唐时期的凉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国际大都市;党项族建立西夏,凉州为其辅郡;往后又融入蒙古、满洲等民族成分,由蒙古和吐蕃上层人士促成的“凉州会盟”成为民族融合的典范。在多民族的融合当中,形成了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吸收、兼收并蓄的局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的凉州文化,最终汇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民族俊彦英才,如匈奴族金日磾,羌族姚辩,月氏族安兴贵、李抱玉,突厥族契苾何力,党项族余阙,回鹘族斡栾,回族达云,蒙古族吴允诚、毛忠,藏族潘罗支、章嘉活佛等,他们或为辅臣,或为将帅,或为宗教领袖,为凉州的发展和稳定不遗余力,子孙后代及部族多与当地民族融合。从时间而言,从公元前121年设郡置县算起,在这两千多年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达八九百年,期间虽有战乱、纷争,但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大潮流,最终形成今天的汉、藏、回、蒙等民族。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依据,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内核,武威民族历史的演进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开放凉州

作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结合部的凉州,以张骞通西域和反击匈奴的河西战役胜利为标志,丝绸之路畅通,佛教及西域文化和方物源源不断地经凉州输入中原,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及农牧业、手工业技术又经凉州传入西域。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言: “十六国以来,河西是当时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初步汉化后,再向东流。” 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突出地体现在凉州高僧兼艺术家昙曜主持开凿的云冈石窟中,而“昙曜五窟”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丝绸之路即天下第一通道的开通,为凉州的开放奠定了基础;而大批西域胡商的加入和定居、通婚、参政(如安氏、康氏、史氏家族等),为凉州的开放增添了新鲜活力。

今日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明的未来,肇建于足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历史上的武威创造了辉煌。今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武威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城市,并确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本书全文收录了余秋雨等专家学者在凉州文化论坛上的演讲稿。这些演讲稿为武威人民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也为世人进一步知晓武威、认识武威提供了启蒙教材和经典语汇,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了解凉州地域文化、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将以这次凉州文化论坛为契机,深入挖掘凉州文化资源,再现凉州文化风采,重塑凉州文化辉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因文稿多是以录音整理的,加之整理者学浅才疏,有些稿件又未经作者审阅,难免出现一些错讹、疏漏之处,诚恳希望作者见谅并指教,也望读者分辨并指正。借此机会,对所有凉州文化论坛的参与者、建言献策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0一七年九月于凉州

首届凉州文化论坛文集内容及作者

前 言

1.在凉州文化论坛上的讲话/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陈青

2.凉州文化论坛致辞/中共武威市委书记 柳鹏

3.凉州文化和中国文脉/当代著名作家 文化学者 余秋雨

4.凉州文化论坛致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5.西夏时期的凉州文化及其影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史金波

6.天马与骆驼/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葛承雍

7.公元前三至二千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 陈星灿

8.移民与凉州:从历史看未来/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葛剑雄

9.一位作家对武威的印象/四川省作协主席 当代著名作家 阿来

10.七张地图 看武威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主编 单之蔷

11.高山仰止:龟兹和凉州——中国石窟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 徐永明

12.战略要地 文化阵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凉州/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沙武田

13.凉州的光响/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王登渤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已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凉州文史探绎)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