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东进西出南拓北展 高速公路通达甘肃70余县

十年东进西出南拓北展 高速公路通达甘肃70余县

原标题:甘肃:交通建设铸就十年发展幸福路

王夏高速大夏河特大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谢世军 摄

王夏高速大夏河特大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谢世军 摄

今年通车运营的G341线二车一级公路是打通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宾 摄

今年通车运营的G341线二车一级公路是打通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宾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马琼晖 邓倩 苟军秀

百业勃兴,交通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部门迎难而上,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投入,交通基础得到不断巩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年来,全省公路网里程累计增长超2.5万公里,总里程超15万公里,实现71个县高速公路通达。

十年来,甘肃交通运输行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目标任务,牢记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职责使命,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陇原大地东进西出、南拓北展的公路主骨架拔地而起,内畅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愈发完善。

交通投资年均增长率14.8%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加大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力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甘肃公路建设里程不断突破,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交通枢纽和通道优势更加明显,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交通投资持续加大。十年来,甘肃交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8%,交通运输成为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中,2021年全省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98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73%。

高速公路不断延伸。建成高速(一级)公路3949公里,新增30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通高速的县区达到71个;高速(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12年底的2757公里,达到了2021年底的6706公里,增长了143.2%。2015年底,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通了高速公路。

十年来,甘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5万公里,其中硬化路达9.2万公里,较2012年底增加7万多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于2019年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交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蓬勃发展,助推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甘肃实施了一大批铁路、民航基础设施项目。十年来,累计建成综合客运枢纽5个、综合货运枢纽2个、地市级客运站16个、县级客运站51个、乡镇汽车站(运输服务站)1070个、建制村停靠站点11541个。金昌、张掖、夏河、成县、张掖丹霞通用机场5个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全省民航机场达到9个、通用机场1个,民航市州覆盖率、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分别达到79%、63%。

同时,甘肃承担了大敦煌交旅融合发展、航空枢纽一体化发展、车路协同创新发展、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陇原乡村振兴“四好农村路”建设5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目前,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交通通道变经济走廊

十年来,我省与周边省区沟通更加便捷,纵横交错的路网大大缩短了陇原大地的时空距离,畅通了经济发展主动脉,交通通道加速向经济走廊转变,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年来,甘肃交通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兰州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大力推动河西走廊交通与产业大融合,全力打造陇东南区域能源运输大通道,为全省规划部署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战略贡献了交通力量。目前,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达)网络已覆盖13个县(区),惠及592万名群众,强力支撑了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1小时核心经济圈”。

强化陇东南交通网。甜永、彭大、平天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延安至九寨沟通道实现主体成型,陇东与天水、陇南便捷贯通。以平天、十天、成武等国家高速及平天铁路为主轴,自北向南有效串联银西、西平、宝中、宝兰、陇海、兰渝等铁路和甜永、青兰、彭大、连霍、兰海等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架构基本形成,覆盖沿线约800万人口,占区域人口的85%,交通轴线为陇东南经济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铁路、公路、民航构成的横向交通廊道,形成了支撑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基础骨架,不仅促进了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旅融合发展、河西走廊绿色能源与公路运输融合大通道建设,更带动了建材、能源、消费等相关领域和配套产业发展,对增加有效投资、带动群众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黄河流域G1816合作至赛尔龙、S10卓尼至合作等高速公路及兰合铁路的加快建设,交通对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建设支撑作用也将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部门立足公路主业,不断拓展关联产业,初步形成以交旅融合、通道物流、能源建材、交通装备制造、“服务区+”、智慧交通、乡村振兴、其他产业为主体的路衍产业架构,建立起了“一业带动、多业支撑、跨界融合、联动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十年来,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的90%、89.6%;新开通兰州至迪拜等国际(地区)航线,新增一批兰州至国内大中城市航线。

紧盯高质量发展,甘肃持续优化客货运服务,优化调整与高铁并行的城际公路客运班线,组建道路运输客运企业联盟开展联程运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定制客运试点省份。其中,兰州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黄河兰州段水上公交和依水旅游景点水上客运路线顺利开通。

货运方面,甘肃有序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项目入选全国示范工程,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被命名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黄河白银四龙至龙湾航运建设二期工程等水运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914公里;邮政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16.3亿元,入驻快递企业品牌总数达30个。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大件运输许可申请事项整合至省政府“甘快办”,道路运输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在4条高速公路推行差异化收费政策,货车通行费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实现货运成本下降和路网通行效能提升,“调流、引流、提效”成效初显。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建勋表示,未来五年,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将积极推进交通强国甘肃实践,聚焦“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按照“联网、补网、强链”要求,重点实施公路“四通两达一链”工程、水运“客货航道畅通”工程、机场“民用通用齐飞”工程,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甘肃经济日报)

相关新闻:穿山跨河战正酣 风雨不惧筑通途

——省公交建灵华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侧记

贯通后的梁原特大桥

贯通后的梁原特大桥

规范化的产业工人培训基地

规范化的产业工人培训基地

灵华项目路面施工

灵华项目路面施工

建设中的梁家沟大桥

建设中的梁家沟大桥

建设中的河沟大桥

建设中的河沟大桥

崇信境内汭河特大桥

崇信境内汭河特大桥

漆继章 阳晓燕 姚小英 原媛

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挖掘机、压路机轰鸣声此起彼伏,施工人员正忙着赶工期,抢进度。金秋时节,S28线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现场,处处热火朝天。

“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灵华高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快速推进。目前已累计完成路基工程98.25%,桥涵工程98.48%,隧道工程98.81%,路面、房建、绿化完成接近80%,交安、机电正在全力推进,进展顺利。”灵华项目公司负责人说。

同心协力 打造品质工程

S28线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是《甘肃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中“6环6纵2横18联”规划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一期工程起点位于平凉市灵台县什字镇,路线经崇信县止于华亭市安口镇石堡子,与G85银昆高速以枢纽立交相接。全线长71.448公里,投资概算为104.84亿元,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该项目是平凉市实施的首个地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高速公路项目。由省公交建集团牵头,联合中交一公局集团及甘肃公交建公路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朗青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社会投资人组成联合体中标该项目,共同投资建设。

灵华高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彻底结束灵台和崇信两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为陇东地区新增又一东西向的高速通道,对进一步增强陇东南经济带的交通支撑,进一步完善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发挥公路网络整体效率和规模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朝那镇河沟大桥是S28灵华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主要控制性工程。在施工现场,数十个桥墩在河沟之间拔地而起,墩顶作业面上,工人正在忙着捆扎钢筋,铺设模板,浇筑混凝土。

“河沟大桥由11跨桥梁组成,最高桥墩达到103米,桩深最深处70米。这座大桥能否如期完工,直接关系到全线工程的竣工时间。为了确保工期,而且打造品质工程,入场以来,我们精心组织、勇于开拓,克服了雨季施工、征迁受阻、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防控等诸多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内强管理,外强协调,项目全体人员投袂而起,抓进度,赶工期。目前,已完成近70%的工程量。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组织安排,全力提速保工期,确保项目通车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灵华高速公路项目总包部经理郑宗利说。

灵华项目实施“项目公司管理+设计施工总承包部+分部(工区)”三级管理模式。由甘肃路桥三公司和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各自承担长度分别为35.1公里、36.34公里的施工任务。工程建设以来,各单位协同合作,合力打造“平安、优质、绿色、人文、智慧、融合”灵华项目。

为加强项目规范化、流程化和体系化建设,甘肃路桥三公司项目部进场以来,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以打造全省高质量运行示范性项目部为目标,以“集约、分权、楔入式”管理为核心,创建一个总包部、三个工区的“一总三区”管理体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目标明确化、管理集约化、责权清晰化、组织楔入化,大力提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提质增效、攻坚突破,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中交一公局项目部采用总分协同、一体推进的方式,精心谋划部署,精准发力攻坚,狠抓落实;加强基础管理,强管控、挖潜力,围绕管理提升,优化工作方式,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手段;协同数据采集与分析,将管理提升与措施抓手相结合,在提质增效措施上下力度,成效显著。

技术创新 助力提质增效

桥墩错落有致,桥面笔直平坦,右幅已完成合龙的梁家沟大桥与两面的青山构成了一幅自然画卷。

“梁家沟大桥是灵华高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主桥下部结构桥墩采用格构墩新技术,该结构节约了施工成本,但也增加了施工难度。为此,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四肢同步提升滑翻施工工艺,利用空间定位系统,组合式操作平台桁架形成整体,实现四肢同步提升,解决了格构墩四肢独立施工效率慢、垂直度控制难、安全性低的问题。”灵华项目中交一公局总包部经理李建军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过程中,灵华项目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实现环保绿色施工,有效缩短工期。除了新型翻滑结合提升系统,项目施工中还采用桥面系移动防撞护栏模板台车、高低轨道、高低腿横向架梁法等,缩短作业时间,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同时,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在中交一公局集团总承包部承建路段,项目针对黄土地区隧道施工安全、高填方施工质量、高墩施工质量控制、高边坡防护等方面开展科研课题12项,开展QC小组活动17次,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1项,先后发表论文19篇,有效解决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节能降耗、技术革新等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促进了项目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在甘肃路桥三公司总承包部承建路段,项目创新采用粉料撒布车施工、粉煤灰处置过湿土、四角调平模具配标线法、箱梁腹板水平筋预张拉、自动伸缩定时喷淋养生、四肢格构墩整体液压爬模体系等新工艺新技术,不仅有效规避了传统施工带来的风险,还提高了施工精准度,强化了整体施工效果,加速推进了平安、品质项目建设。项目先后开展科研课题4项,其中《多跨高墩大纵坡连续刚构桥状态感知技术研究和应用》课题已立项且成为省部级重点课题,《湿陷性黄土地区复杂地层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QC成果取得甘肃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二等奖、申报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1项、企业级工法评审通过3个、软件著作权1项。

惠民为民 彰显社会责任

建一座工程,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筑路架桥,造福百姓,是公路建设人不变的初心使命。从建设之始,灵华项目就与地方构建紧密共同体,积极营造合拍共振的和谐项目,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受疫情的影响,当地群众外出务工困难。为了解决沿线群众就业,灵华项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吸纳当地群众到项目上务工。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招收的当地群众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灵华项目组建了集扶智、扶技为一体的智能化产业工人实训基地,根据新招收工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带薪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和熟悉所需产业工人操作技能,既满足了本项目的用工需求,也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拓宽了渠道。

为了解决当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题,灵华项目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积极对接沿线乡镇,签订采购协议,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积极购买当地群众的农产品,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同时,为了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条件下,灵华项目工程建设所需碎石、砂石等材料都优先选择当地企业生产的,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带动了当地小微企业发展,彰显了国企担当。截至目前,灵华项目支持地方产业消费累计55001.2万元,地方用工劳务创收累计22969.52万元。

精心雕琢精品,潜心筑就好路。灵华项目建设者将赓续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把灵华高速打造成品质路、样板路、致富路、腾飞路。

相关新闻:筑生态之路 绘绿色画卷

——G671线合水(太白)至华池一级公路项目建设侧记

路衍经济开发——南梁服务区效果图

路衍经济开发——南梁服务区效果图

加强筋自动弯圆机

加强筋自动弯圆机

数控钢筋焊网机

数控钢筋焊网机

隧道开挖——悬臂掘进机

隧道开挖——悬臂掘进机

机器人智能焊接

机器人智能焊接

钢筋加工——钢筋笼滚焊机

钢筋加工——钢筋笼滚焊机

南梁互通立交

南梁互通立交

何海林 杨鹏/文 杨鹏/图

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红军纪念馆……庆阳,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一个充满红色印记、让人汲取精神力量的地方;

子午岭、秦直道、黄河古象、陇东古石刻艺术、香包、刺绣……庆阳,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人厚植深沉自信的地方。

所有的这些“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随着一条公路的建成,将连成一条线,让庆阳的文化底色更加绚烂、夺目。

这条公路就是G671合水(太白)至华池公路(太华公路)。

太华公路是列入交通运输部公路“十四五”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公路水路发展规划的项目之一。起点位于合水县太白镇,与G22青兰高速相接,途经莲花寺水库、东华池、林镇乡、九只窑口、山庄乡、柔远镇,终点位于华池县石咀子村北侧,与在建的打扮梁至庆城公路相接,路线全长74.202公里。项目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时。

太华公路建成以后,将加速庆阳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互连,形成以交通干线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成为庆阳市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同时,这条路将庆阳地区的南梁革命老区与陕西的吴起县、志丹县、延安市等革命老区紧密连接,形成了陕甘地区的红色旅游环线,带动并辐射庆阳、甘肃其他地区红色旅游以及庆阳子午岭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能够在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区域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对打造全国性大旅游线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高标准筹划 绘就生态底色

深秋时节,陇东黄土高原寒意渐浓,但太华公路项目林镇隧道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我们采用的是不切坡(即零开挖)进洞的施工技术。”太华项目土建3标林镇隧道现场负责人李登州说,这样在尽量保留原地貌的条件下减少了洞门工程挖方对山体的影响。同时对短隧道和中隧道的弃渣,全部用于路基填料,对于长隧道的弃渣,70%用于路基填料,最大限度地利用隧道弃渣,减少弃方,减少取弃土场的设置,最大程度节约占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太华公路项目全线设置隧道11座,全部采用的零开挖进洞技术。采用这种绿色施工方法,源自太华公路的建设理念。

“太华公路项目一开始就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寿命实现绿色效益,全方位进行绿色管理,全过程采用绿色技术,努力打造绿色生态路。”太华公路项目办主任王方亮说。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历史的考验的精品工程,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太华项目设定了“红色太华、文化太华、生态太华、品质太华、平安太华、廉洁太华”的主题定位和“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建设总体目标。为此,项目在勘察设计时就以“六个坚持,六个树立”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并始终把工程品质放在第一位,着力建造一条交通安全性、行车舒适性、景观协调性、生态适宜性、经济适用性、可持续发展的公路。

太华项目所在区域为黄土高原区陇东黄土高原亚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山体植被茂密,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隧道的开挖会导致洞口周边环境遭到破坏,裸露的边仰坡将带来安全、视觉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保护环境,项目在设计时,就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尽量把绿化和工程防护结合起来,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恢复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并对边仰坡浅层土体起到加固作用。同时,秉承“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理念,顺应自然,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少开挖的尽量少开挖,如隧道洞口设计尽量保留左右洞间土埂,尽可能减少洞口开挖、保障山体稳定、兼顾洞口与周边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新发展理念 创建绿色公路

建设绿色公路,不仅仅是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做到节约资源、经济适用,并要与周边的自然景色、文化习俗等有机融合。

“太华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圣地,是庆阳的名片。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旅游品质,把这条路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我们充分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从挖掘项目沿线特色文化入手,将民俗、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重点依托项目毗邻红色南梁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沃土’主题文化旅游路,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等红色景点实现红色交旅融合发展。结合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项目沿线二将川筑城戍边的历史和‘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紧邻项目特点,打造‘边关冷月’‘古今路缘’两个文化品牌,实现旅游公路文化主题多元化。”王方亮说。

为了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的“全过程”统筹理念,太华公路项目还将绿色施工融到了项目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与降本增效相结合,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管理高效型项目。

进场之初,太华项目办就严格要求各项目部驻地建设不但要标准化,而且要节能环保,除租用现有房屋外,其余项目部驻地采用可重复拆装利用的节能环保集成房屋,减少临建房屋材料浪费和临建拆除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为保障施工质量安全,本着节能环保的理念,拌合站采用了整体式保温设计,料仓、拌合楼、出料仓全封闭保温,应用锅炉加热系统集中供暖、供水,采用工厂化生产集中供应施工生产用混凝土,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

在路基建设中,太华项目根据路基所处的不同地貌单元及各路段所具有的地形特征、岩土层结构和性质、地下水活动、边坡稳定性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造型美观、顺应自然以及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特殊路基处理和病害防治措施,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危害;采用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相结合,多层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边坡治理,确保路基稳定并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模式存在易受气候条件、地形 限制、场地、施工周期等因素制约的问题,提高箱梁预制效率,太华项目的梁场建设遵循“科学先进、合理安全、经济环保”的原则,推行应用自行式移动钢台座,采用“施工工序固定、施工区域循环”的工厂化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预制箱梁分区施工管理(预制区、养生区、张拉区、存放区)。箱梁预制台座由混凝土台座变为可循环利用的钢台座,实现了箱梁预制的绿色环保和节能。

“桥涵设计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结合路线线形、地形、地质、材料来源、材料运输、周围环境等条件综合考虑。沿线大、中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桥面尽量采取连续结构,以减少伸缩缝数量,增强行车舒适性;桥梁结构形式力求统一,优先选用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常规桥型,尽量采用常规标准跨径,减少跨径种类,结构形式及尺寸尽量做到统一,力求做到机械化、工厂化及标准化生产,方便施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项目办总工程师付长建说。

从大处着眼,太华项目践行新发展理念;从细节入手,太华项目注重分毫误差。

新技术领航 打造品质工程

太华项目全线设置特大桥2座,大中桥68座,长度为18240米;设置隧道11座,长度为12414米,桥隧比约为41%。桥隧比高,工程体量大,质量管控重点多,施工难度大,工期紧。面对这样难啃的硬骨头,太华项目创新管理方式,在施工工艺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方面综合管控,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大胆尝试,项目处处都透着“新”。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太华项目严格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过程管控,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坚决清退,对不合格产品拆除返工,实行工程质量“零容忍”政策,施工现场执行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管理制度,做实质量责任,实现质量责任有据可查,并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和处罚。坚持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对首件工程的各项工艺、技术和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佳工艺,建立样板工程,指导并带动整体项目及后续工程标准化施工,预防后续批量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确保质量,创造品质工程。

抓质量,就得抓好关系质量的各个细节。在灰土挤密桩施工中,太华项目采用夹杆锤夯填机夯填智能检测仪对施工过程中的夯填的下料厚度、夯击次数等关键指标进行全自动监测和记录,实时监控夯填质量,提升了路基施工工程质量管控水平。

型钢和钢筋是隧道建设中最重要的原材料,直接关乎隧道的建设质量。为保证质量,太华项目隧道型钢、钢筋加工厂引进了数控智能加工设备,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主的多环节加工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型材加工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型钢、钢筋加工精度,确保了成品的焊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材料消耗。

桥梁建设中,太华项目采用安装激光、液压控制系统的桥梁桥面铺装激光摊铺机,能够准确设定双面坡坡度和标高,同时靠液压系统调整高低,轨道平整度不再受防护栏平整度影响,全面提升混凝土铺装的平整度,可解决人为操作施工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太华项目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时察看项目现场的一举一动。”付长建说,现代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提升项目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太华项目积极应用“互联网+、BIM等技术”,对“关键人、关键环节、关键工艺、关键材料、关键数据”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控制,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太华项目为所有的隧道施工人员、设备配置了带有应急呼救功能的智能定位芯片和门禁感应卡片,可准确定位人员、设备施工部位,精确掌握人员、设备进出洞时间,发生险情时定位芯片上的SOS紧急呼叫装置直接向监控室发出警报,项目部就可以第一手掌握洞内情况做出相应的应急救援。为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对各个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信息、各作业面质量责任主体信息、交通产品、地材信息做了二维码信息管理,可以通过扫描相应的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掌握施工现场工程信息,材料信息。通过二维码预存储信息可以准确掌握材料的进场时间,检验状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采用新技术、引入先进设备等措施,为太华项目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帆竞渡当潮立,百舸争流勇向前。下一阶段,太华项目所有参建人员将在这场保护生态、打造品质、塑造品牌的绿色生态公路建设征程中,继续勠力同心,以高昂的热情精雕细琢,推进这条路尽快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