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奔流文化·寻陇】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这里有世界第一大露天摩崖浮雕大佛
▲“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残存的菩萨头像(宋代)。
甘肃的武山水帘洞石窟群集浮雕、窟龛、悬塑、壁画之大成,融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佛教文化于一体,在全国石窟艺术宝藏中极为珍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武山县东北25千米鲁班山峡谷中。在渭河流域,它是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大型石窟群。该石窟群现主要存有拉捎寺、水帘洞、千佛洞、显圣池四个较为完整的单元,其中又以世界第一大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捎寺大佛最为大众熟知。
武山当地有一句民谚:砍尽南山柴,修起拉梢寺。拉梢寺的修建过程和麦积山石窟相当类似,始建时,开凿、塑作、施工,先从地面积木至崖顶,工毕渐次拆除。当初修建拉梢寺的工匠从武山洛门镇的北山砍伐来树木,一层层堆积起来,直到这些树木和大佛崖前的山峰等高,成为脚手架。
大佛崖的岩壁变成了一幅巨大画布——古代的工匠们自上而下、用凿刀、泥巴、色料在陡峭崖壁上开始了这一浩大工程。
▲水帘洞石窟的洞天仙境
有一说法:拉梢寺是水帘洞石窟群的精华所在。拉捎寺主体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后经历代重修。拉捎寺摩崖浮雕大佛雕凿于面积3600平方米左右的天然崖面上,崖面高低起伏,凿塑石胎泥塑彩绘的一佛二菩萨像,兼绘有壁画和高塑小佛像。
▲诸天赴会图(宋代)
大佛浮雕面积约1000平方米,佛像通高42.3米,结跏趺坐于方形莲花座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整个崖面上除造像、小龛和佛塔外,还有大面积的壁画填充空间。
▲拉梢寺的摩崖大佛令人震撼
浮雕大佛右下方可以看到一方题记:
“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家/国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大周明皇帝三年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
此雄伟宏大的造像,在国内现存佛教造像中亦属少见。这足以反映了北周尉迟迥时期的经济实力及其崇佛态度,当时北周地方统治者——如建平公于义营建莫高窟、大都督李允信修建麦积山石窟……可以说,这些开凿活动带动了彼时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更大规模的开凿,也推动了甘肃古代石窟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2
在拉梢寺,可以看到山上的丹霞地貌像云霞片片,连绵起伏,深深浅浅的红,红得耀人眼光,红得使人心旌摇动。
▲水帘洞石窟群的丹霞地貌
可以说,正是奇特的丹霞地貌和古代工匠的杰出构思,共同造就了眼前令人震撼的艺术珍品。
甘肃的陇山周围、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及其向天山南麓延伸的狭长地带,是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这一狭长地带和丝绸之路主线相一致,因此沿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线逐渐形成了丹霞地貌和佛教石窟相互结合、跨越自然与人文界限的特殊文化地理现象。
▲双飞天(北周)
从敦煌莫高窟开始,一路向东行进,在沿河西走廊、黄河、渭河和秦岭一线开凿了数量众多的石窟寺院,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木梯寺石窟和水帘洞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多数石窟都开凿于丹霞地貌区。
且来看拉梢寺,其丹霞地貌胶结比较松散,质地粗糙,不适合雕琢,所以是以色彩斑斓的大型彩绘和浅浮雕为主的艺术特点。
3
在大佛崖对面,有三座并立的山峰像是莲花瓣伸展,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莲花峰。
水帘洞石窟正好隐藏于莲花峰的“莲瓣”之间,坐西朝东,巍然耸突的岩壁上,有一横开长约50米、深20米的天然洞穴,洞穴之下是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
站在岩壁下,可以看到一方水潭,不时有水珠带着叮咚的清响自岩壁上方悠然而落。据说,以前水量大的时候,集于洞顶的泉水珠玉般滚落下来,恰似珠帘掩门,因此这一清幽之地便有了“水帘洞”的美名。
水帘洞石窟的建造者们充分利用天然洞窟的构造,从摩崖浅龛到以崖体做壁画,以悬塑、浮雕和壁画结合的佛教故事为主。最早以石窟闻名的水帘洞,随着岁月的流转渐渐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古建筑群。
▲一佛二菩萨(北周)
水帘洞石窟群承上启下、中西合璧的祈福文化意蕴也被人们所认识,莲花、忍冬、火焰、飞天、瑞兽、法轮、净瓶、金刚杵、如意、菩提、舍利塔等这些印度佛教艺术题材,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理念融合,成为石窟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拉梢寺摩崖题记“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的美好祈愿,无疑就是对这一主题很好的诠释。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