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梓文
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有一座小县城。这里气候温润,降水充足,是陇东地区春天到来最早的地方,它就是“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灵台。
灵台县朝那镇皇甫谧公园内的皇甫谧雕像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顽劣少年 悔过自新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皇甫谧出身于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他的曾祖父皇甫嵩是东汉名将,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下战功,祖父做过霸陵令。而到他父亲皇甫叔侯这一代,家道中落,皇甫叔侯只被推举为孝廉,没能步入仕途。幼年时,皇甫谧的母亲又去世了,他被过继给叔父,15岁迁居河南新安(今河南省义马市)。
皇甫谧从小特别贪玩,不喜欢读书,经常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用荆条编成盾牌,用木棍当长矛,玩士兵攻击和防守的游戏。直到20岁,皇甫谧也不能安下心来好好学习,村子里的人都笑他痴傻,叔父和叔母很为他的未来担忧。
他很高兴地把亲手种的西瓜摘下来让叔母吃。谁知,这不仅没有讨得叔母欢心,反而使她更加担忧。叔母流着泪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你今年二十岁了,不学习,不读书,不走正道,我怎么能放下心来?当年孟母三择邻居,曾父为了儿子学好砍掉猪的头,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养无方?不然你怎么会鲁钝到这种地步!修身自学,归根结底是为你好,难道我是为了自己吗?”叔母的一席话,让皇甫谧大受触动。
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园 杨艺锴 摄
从那天起,皇甫谧判若两人,主动去找乡贤求学,开始研学儒家经典和百家之言。但由于当时社会比较动荡,百姓生活贫困,皇甫谧叔父家的生活也不轻松,一家人都需要去下地耕种,干活的时候皇甫谧就常常带上一本书,做完农活休息时抽空就读上几页。
皇甫谧不只刻苦学习,而且清心寡欲,立下志向,此生要以著述为务。为此,还给自己起了个“玄晏先生”的别号。
此后,皇甫谧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著书立说,一卷又一卷的精品著作,酣畅淋漓地宣泄内心价值观。公元241年,26岁的皇甫谧已经写成了众多文史著作。《晋书》中记载:“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其中,《帝王世纪》专门记述帝王世系、年代和事迹,记录了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之间的史事,很多都是之前的《史记》和两《汉书》没有记载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躬身实践 针灸鼻祖
皇甫谧的治学方向本是文学、史学,但是为何今人一提到皇甫谧,总会把他和《针灸甲乙经》联系在一起?更把他视为医学大家?这还得从他一生摆脱不掉的疾病说起。
皇甫谧早年或得过脑血管疾病,落下“躯半不仁,右脚偏小”的毛病,35岁时服用了士林流行的“神药”寒食散,身体受到严重损害,42岁时风痹症复发,以至于“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还几乎要因此拔刀自杀。
皇甫谧努力从医书中寻找治愈自身疾病的方法,看到可以用针灸通经脉、调血气,他便依据书中的理论在自己身上作针灸试验,有时候自己扎不方便,便将儿子皇甫方唤至眼前,教他针灸。皇甫方见父亲如此刻苦,很不忍心,皇甫谧安慰儿子说:“左丘明双目失明著成《左传》,司马迁受刑写《史记》,我受这点苦算什么。”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李德宇 摄
就这样,皇甫谧以无比坚强的毅力,给自己治病,并潜心研究针灸之学,以古代大医学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前辈为榜样,终于经过长期的典籍研究,又融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完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公元282年,《针灸甲乙经》得以发刊出版。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囊括内、外、妇、儿诸学科,祥细解释各种施针原则,将先人研究的100多个穴位增加到349个,既医疗自身之病痛,又救治世人之顽疾,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
皇甫谧和他的医学著作,在古代的影响范围超出了中国。《针灸甲乙经》传到国外,在多国颇受重视。公元701年,当时的日本颁布的《大宝律令》,明确规定将《针灸甲乙经》作为学习医学和针灸学的必修课目。公元1136年,当时的高丽国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生立大志 逝倡薄葬
千百年来,事死如事生的观点深入人心,因而敢于对丧葬模式提出质疑的名家学者并不多,其中墨子算一个,皇甫谧也算一个。
魏晋时期社会风气格外穷奢极欲,晋武帝又把从魏明帝时代就兴盛起来的奢靡之风推向了极致,致使富者破家,贫者举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公元277年,他写下了《笃终论》,极力反对厚葬,同时他留下了遗嘱,就自己的丧事,包括墓制、葬仪、祭礼乃至棺材服装等都做了周详而又简朴的安排。《针灸甲乙经》发刊同年秋天,皇甫谧含笑而逝,终年六十八岁。
《笃终论》可谓是向社会发出的改革殡葬旧俗的檄文,皇甫谧告诫儿孙,勿随俗劳民伤财,明确提出只要《孝经》随葬,其他物件一律不要,并认为自己的葬式完全没必要拘泥于传统的合葬方式,以此突破传统周礼定制的固化模式。提倡单葬、速葬的做法,是他对后人的真切企盼。
皇甫谧墓地处张鳌坡塬边,北为坦阔塬面,南临陡坡深沟。杨艺锴 摄
在今天的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可以看到新建的皇甫谧文化园,内有一座皇甫谧墓。1972年,经省地文博部门联合考证,确认此墓为汉至南北朝的墓葬,确为皇甫谧墓无疑。墓冢位于园内中央,馒头形土丘,现高4米,周长27米,前树“皇甫谧之墓”碑,后立“皇甫谧传略”碑。陵园两旁列植松柏,园外垂柳依依。斜阳里,远看景色苍古,近前环境幽静,园内简朴肃穆,似乎在向后人昭示一种人生境界。
皇甫谧的传奇一生可以用“小小银针,铮铮济世;煌煌鼻祖,卷卷甲乙”十六个字来概括,这位孤傲放达、素身简约的“针灸鼻祖”,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后世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