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脱贫“名片”布楞沟,这个秋天要通天然气了

甘肃脱贫“名片”布楞沟,这个秋天要通天然气了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走进乡村看变化】

布楞沟要通天然气了

布楞沟村新农村 (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布楞沟村新农村 (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布楞沟村马上要通天然气啦!”8月15日,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翼庆告诉记者,管网现已铺设到户,天然气表都安装好了,灶具和壁挂炉正在争取一个项目,估计一个月后村子就可以通上天然气了。

布楞沟村位于东乡县高山乡北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曾是全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一个村。全村71户、355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1元,贫困面高达96%。

八年前,村民住在半山腰,户户住的低矮土房子。村民吃水,靠水窖收集雨水或翻山越岭到15公里外的洮河拉水吃;路窄坡陡,尘土淹过脚面,道路晴通雨阻,交通十分闭塞……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嘱托当地领导干部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近年来,在中石化、厦门市等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东乡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扬“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东乡精神,紧盯脱贫和小康目标,全面规划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布楞沟村脱贫奔小康工作。

东乡县编制了《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研究确定了“种好庄稼抓劳务,种草种树搞畜牧,抓好教育提素质,夯实基础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奔小康。

经过八年多的不懈努力,布楞沟村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3元。

“从不懂种植黑木耳,到食用菌种植场负责人。这一切都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好处。”布楞沟食用菌种植负责人马阿里木深有感触地说,“村里安排我和爱人种植木耳已好几年。去年,我们夫妻工资收入10万元。”

马阿里木没有上过一天学,家里有5个孩子,老人年迈有病,村上为了照顾他,安排在村办食用菌场务工。

走进马建英家,院子两侧的砖瓦房宽敞明亮。院子中央自来水井上白色瓷砖贴面,镶嵌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两行红彤彤的大字。

“要不是通了自来水,我的羊也养不了,过去水比油贵啊!”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马建英动情地说,昔日的布楞沟,吃水要到几里外驮,拉一车水车费要花120元。

马建英圈养300多只羊,年出栏700只。和他相比,村民马达五德的养殖规模要大多了。马达五德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羊存栏达3000只,已经成为东乡县的养殖品牌。

布楞沟村健全完善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养羊场2座、养牛场2座、养鸡场2座,牛存栏75头、出栏48头,羊存栏3500只、出栏12000多只。

近年来,布楞沟村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采取“菜单式”精准帮扶方式,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让妇女既能顾家又能挣钱。

提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18年4月,县上投资建设了以生产“油馃馃”为主的布楞沟流域巾帼“扶贫车间”。短短几年,不但“油馃馃”产业越做越大,还调动了妇女创业的积极性。之后,以生产刺绣为主的扶贫车间也开办起来,多名留守妇女踊跃参加,改变了以往妇女“不敢出门、不能出门、出不了门”的状态,从思想观念上获得了解放,逐步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半边天”。

据了解,去年两个车间年产值超过200万元,解决了布楞沟村33名贫困妇女就业。就业妇女月收入在1500-3000元之间不等。

2014年,布楞沟村在全县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村民马麦志,自愿让出旧居,建成了布楞沟村史馆。馆内“昔日布楞沟”“发展中的布楞沟”“亲切关怀”“巨大变化”“共建小康”等几个专栏,生动展示了布楞沟村的昨天和今天,展望了布楞沟的明天。

2015年12月,布楞沟村村史馆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甘肃省第六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2019年,县乡研究制定了《布楞沟村扶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方案》,从房屋改造工程、交通提升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7个方面入手,全面巩固提升布楞沟村脱贫攻坚成效。

初秋,遥望布楞沟村,宛如一幅画。山绿了、村美了,笔直的折红二级公路通往村口。从前“渴死麻雀滚死蛇”的一道道深沟和陡坡,植被稀疏。如今这里变成了林区,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后,村里借助便利的交通,依托布楞沟村红色旅游资源,配套完善公共厕所、路牌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3家,利用原来的窑洞和农耕文化,发展观光旅游业,增加村民收入。

“布楞沟看花,锁南坝看山。”这是折红二级公路开通后,来这里旅游的群众对布楞沟流域近年变化的真实感受。(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