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武山民俗里的武术
□令陆胤
起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武术,与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山缘于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远古战争尤其是先秦以来民族融合的战争,以及丝路文明与汉蕃文明的碰撞融合,形成了西部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其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武术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在武山县,武术作为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不但能为节日增色添彩,更能展示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体现武山人粗犷豪迈、崇文尚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品格。尤其是在传统节日表演武术,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
春节举办武术表演活动,是武山县作为武术之乡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20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有拳师的村庄都要举办武术表演活动。届时,周边十里八村的拳师、武术爱好者和群众会像赶集一样,涌向举办场地。现如今,武山县城关镇何沟村每年正月初五,仍然会举办武术表演活动。
武山春节的武术表演活动,除了村上和武术爱好者组织举办外,还有拳师个人举办的,诸如著名拳师、春秋大刀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令树林,就曾个人连续举办过三年的武术表演活动,吸引了兰州、定西和天水其他县区的武术运动员前来参加,既扩大了对外交流,又提升了当地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春节之外,端午节进行武术表演也是武山县的一个传统。尤其是滩歌镇、城关镇等地,几乎每年端午节都有武术表演活动,而总是闪亮登场的武术则与旋鼓舞一起,共同掀起节日文化活动的高潮。武山县礤石川每年举办的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中,唱戏、旋鼓、武术表演次第登场,热闹非凡,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而滩歌镇农历四月八日在万花寺举办的活动,以及春节、端午节等都少不了武术表演。即便是武山各小学举办的儿童节活动,也往往有拳师或武术爱好者前来以武助兴。尤其是武山县举办的各种节会期间,武术表演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必备节目。
一直以来,武术在武山秧歌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耍秧歌是武山各村每年春节最传统、最普遍、最隆重的群众文化活动,而武术表演则是耍秧歌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除了“接春官”要表演武术外,每天晚上的秧歌表演活动中也要进行武术表演。尤其是武山县南部地区的一些村庄,至今仍保留着秧歌进院后以武术开场的习俗。耍秧歌时的这种武术表演活动,对于当地武术的普及与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武山的拳师大都有摆武场也叫拉场子的经历,这种活动很受群众欢迎。通常是几个关系要好的拳师,或者师傅带上徒弟,要么走村串庄,要么外出他乡,摆武场、练武艺,开阔眼界、相互交流。在武山,摆武场还有专门的说词和礼仪,如访桥、拜桥、访友等,表演者要显示真本领,还有的一个人手提铜锣绕场说演结合,好不精彩。武山鸳鸯镇丁世雄摆武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县各村,城关镇的令吉福和谢天相、令树林等人都曾在县内和陇西等地摆过武场,而洛门镇的郭士苟则在天水、陇南、定西、兰州、白银等地留下不少摆武场的精彩故事。
武术赛事活动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武山县几乎每年都要举办武术表演赛。1985年—1989年春节期间,该县武术表演队进行巡回表演,并吸收当地武术爱好者参与其中,促进了群众习武的热潮。1992年8月,武山县组成武术代表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比赛,14名队员中就有11名获奖。同年12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武术之乡”命名表彰大会上,武山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这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全国武术之乡”。截至2019年,武山县共举办了35届“武林之春”武术大会暨春节武术表演赛,以及36届全县武术表演赛。
武术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审美等多重功能,具有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可谓是传统体育中的一枝奇葩。从2006年武山翻子拳被公布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截至目前,武山县共有11项武术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市级5项,分别为:武山翻子拳、武山回桩、姜维黄龙带把枪、武山春秋大刀、滩歌长穗提花剑。县级6项,分别为:八谱传拳、黑虎出洞鞭杆、洪拳、武山石岭康氏双刀、武山康进士如意双镰、阴五手棍术。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2人,其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人。近年来,在非遗展演和送文化下乡活动中,武山春秋大刀、滩歌长穗提花剑、武山回桩等常参与其中,展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
地缘历史和无数的武术英杰积淀了武山县深厚的武术文化,当地尚武之风,相沿成俗,习武、练武者遍及各村。尤其是近年来武术晨练队、武术培训班、武术俱乐部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遍布城乡。武术已成为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一棵文化大树,在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中,武术亦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新时代,相信武山的武术之花会愈加熠熠生辉。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