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驻网作家 陈晓斌
近日天气酷热,读首清凉的唐诗。《全唐诗》卷681韩偓《洞庭玩月》:
洞庭湖上清秋月,
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
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
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
水晶宫殿挹琼浆。
螭是龙的一种,《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广雅》:“无角曰螭。”可见螭的原形和壁虎接近。螭也寓意男女的感情美好,《汉书•司马相如传》:“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张揖曰:赤螭,雌龙也。”
传说螭口粗而好吞,故用做宫殿屋脊两端的吞脊兽,又说螭肚能纳水,故用做宫殿排水兽,称螭首散水。《太平御览》:“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汉武作柏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
螭也被列为龙九子之一。“龙生九子”原无其说,明代孝宗提问龙子名目,大臣们拼凑出龙九子,并最终在民间流传开来。明代笔记,如李东阳《怀麓堂集》、陆容《菽园杂记》、杨慎《升庵集》、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玉芝堂谈芸》、沈德符《万厉野获编》等,对诸龙子均有记载,但不统一。最流行的说法是:
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琴头。
二子睚眦,嗜杀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三子嘲风,好险又好望,做殿角上脊兽(脊兽单行排列在垂脊的前端,从前往后依次为:骑鸡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嘲风、牙鱼、獬豸、斗牛、行什。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殿堂必须相应减少。脊兽使宫殿造型达到庄重与生动、宏伟与精巧的统一)。
四子蒲牢,好鸣好吼,作洪钟提梁兽钮。它居住海边,害怕鲸鱼,当鲸鱼出现便吓得大声吼叫。故敲钟杵多作鲸鱼形状,蒲牢助钟音远扬。
五子狻猊,形似狮,喜烟火好静坐,用在佛座和香炉上。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似龟有齿,好负重,力大无穷,做碑座下龟趺。
七子狴犴,又名宪章,似虎好讼,用在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维护正气。
八子负屃,似龙好文,盘绕在石碑顶端,与霸下上下相对。
九子螭吻,又名鸱尾,口粗而好吞,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螭属水性,也用作避火排水。
其他龙九子的说法还有:
椒图,似螺蚌,好闭口,用大门的铺首和门板上。
饕餮,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作为装饰。
趴蝮,性好水,立于桥柱。
金吾,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通灵不寐,用于巡警。
图1:故宫太和殿螭首 陈晓斌摄于2014年
我曾漫游古都北京,被明清古建筑的螭首所深深吸引。螭首分为两种,大螭首与小螭首。
大螭首用在宫殿四角龙凤云纹望柱下,起装饰作用,如太和殿与太庙大殿,须弥座台基上四周皆有螭首,螭龙撑着两条粗壮前臂,似从巨大威严的宫殿之下刚刚挣脱而出,臂膀肌肉健硕,弯曲蓄力,龙爪扣进石座。两臂连接的龙首,无角而双耳贴服,龇牙而长吻上翘,螭龙似在朝四方发出雄浑龙吟,气魄直吞山河。
小螭首用在殿堂周围汉白玉栏杆之下,起排水作用。太和殿四周有排水螭首1142只,大雨之时,千螭散水,气势自是磅礴。天坛圜丘和祈年殿周围,螭龙按圆形环列,曲线蜿蜒优美。小螭首无臂膀,只是探首而出台基,螭头抵石,圆睛凸望天,长吻卷扬,龙齿紧闭,颗颗如玉,唯齿中有一圆孔,雨水自孔泄出。
图2: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螭首 陈晓斌摄于2014年
明清建筑的美学熏陶,让人感受到螭龙形象就在世间和眼前。这里再读韩偓这首月下蛟螭的唐诗,会觉得龙的形象又染上一层神秘和奇幻:
万顷宽的洞庭湖面上,承受着如霜的万顷明月。湖水下清白而深沉,如同玉碗的白洁厚润;水面上浪花金鳞而细碎,如同金杯的金光闪亮。月光明亮如冰,惊起树枝上栖息的乌鹊鸣叫着离开老巢;月光明亮似箭,扰动深水中潜伏的蛟螭扭动着寻觅新窟。这世间哪里还由此美景呢?让我想起只有那次在天上的瑶台里,在玉宇琼楼、冰覆雪盖的水晶宫里畅饮琼浆之时,才和今夜一般。
唐时的明月之夜,螭龙水下无处可藏,于是它们躲到明清古建筑的龙庭里去了。在明清古建筑里,螭龙抬首望天,它们是在仰望和回味唐时的明月。
图3:天坛圜丘螭首 陈晓斌摄于2015年
图4:天坛圜丘螭首 陈晓斌摄于2015年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