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塔地名由来
只要存在或曾经有过人类活动的地方,便有地名。地名是自然和地理、政治和经济、社会和文化、人类和社会的结合体,历史遗留的地名痕迹,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记录地方时代变迁,诉说地方风土人情,体现地方文化生态,展示地方文化资源,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纵观金塔地名演变史与创新发展史,大体有以下显著特征:
先民早期驻足开发出地名——
金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迁徙活动的足迹。大禹治水、穆王西征、老子成仙等神话传说屡屡提及“弱水流沙”。
金塔境内饱经沧桑的古文明故遗址、雄伟壮丽的古关要塞、丰富多彩的地下墓葬、独特珍贵的出土文物和壮观奇丽的自然景观地名的沿袭,印证了金塔先民们在开垦、耕耘、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留恋故土、情系家园的真情实感,如讨赖河、黑河、大河、会水河、三塘坝河、白亭海、鸳鸯池、镇夷峡、大红山、夹山、王子庄、毛目县、白账房、黑树窝、沙枣墩等。
历代开疆扩土标识出地名——
金塔人杰地灵,历来英杰荟萃。据考,自汉代开疆置郡设县后,这里既为边防重镇,又为战略要地。
历代统治者为镇守边陲、巩固边防,非常重视就地育才,选贤荐能,并调遣诸多文武官员整饬治理。民间有颛顼巡狩居延地,大禹斧劈镇夷峡,王母坠玉鸳鸯池,骠骑西征过会水,李陵驻军营盘城,博德修筑居延泽,牧犍修筑王子庄,冯胜破虏石梯子,一贵修建金塔寺,乃雄招民垦荒芜,毛公开辟鸳鸯峡,仁卿请命建水库的一个个传说和史实,烙印着古代帝王将相和前辈先贤在这块热土上开拓奋斗的足迹。
在金塔开发历史上,汉代18万大军在黑河下游开辟了闻名于世的居延屯田,谱写了开发大西北的卓著篇章;清代移民屯田、修渠筑坝拉开了金塔利用黑河、讨赖河尾水浇灌农田、发展生产的大幕;民国时期新修的金塔县鸳鸯池水库,新中国成立后历经5次加固维修,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土筑坝水库和全国大(Ⅱ)型水库。这一切都为金塔县境内标识和创新了许多传奇色彩的地名,成为金塔县地方精神风貌的折射和劳动人民英勇无畏、奋发图强的写照,如会水县、萧武县、王子庄、吐蕃领地、镇夷郡、番禾郡、肃州路、甘州路、王子庄分州、毛目分县、鼎新县、金塔坝、东坝、西坝、岔河坝、大茨湾、磨合湾等。
改朝换代整治出地名——
金塔物华天宝,历来兵家必争。金塔是河西走廊中段的北部咽喉,是居延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进入河西走廊的天然孔道。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金塔县这片土地上经历过改朝换代的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的自然变迁,燃烧过烽烟滚滚的战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变幻。隋唐时期,国家鼎盛,四方宾服,金塔大地成为大漠孤烟、胡笳声咽的边陲要地;西夏党项人和蒙古大军横刀跃马、弯弓逐鹿,营建了黑水镇燕军城并严格把守肩水金关,进一步拓宽延伸了居延丝绸古道;明初,冯胜北伐、宋晟报捷,演绎了黑将军孤城坚守、报恩自刎的悲壮传说……这片浩瀚的大地上烙下了“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的战争疮痍,留下绵延300余千米的历代烽燧遗迹和令人神往的远古神话传说。一代代勤劳勇敢的金塔县人民在历史的风雨中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用勤劳的双手和挚爱的感情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和地名史话。为金塔县创新了许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地名,成为金塔县乡情乡愁的承载和地理胎记。如肩水金关、威远卫、威虏卫、镇朔墩、缸缸洼、火石梁、榆树井、大湾城、地湾城、双城、威虏城、将军营盘、火烧沟、牛头湾等。
□桂发荣
(酒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