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气"插图三观正 陕甘宁边区教材为娃娃画出好榜样

"土气"插图三观正 陕甘宁边区教材为娃娃画出好榜样

原标题:【奔流文化·闲谭】陕甘宁边区教材里的插图丨接地气,三观正,为娃娃画出好榜样

陕甘宁边区时期,教育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已经意识到,“读图”较之单纯的文字灌输更易为边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传播和学习效果也更好。甘肃教育界前贤、时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审科科长的辛安亭,曾结合边区实际主编扫盲教材《识字课本》,适用于边区小学校、夜校和民众学校。时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审科副科长的刘御,亦曾主编《初小国语》等基础教材。让我们以这两种边区教材里的插图及配文为例,看看革命战争年代“接地气”“三观正”的教材是啥样?

01

《初小国语》是系列教材,以其中第二册为例,教学对象是边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全书配有五十幅插图,其中相当部分插图的主旨是教育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三观”,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插图配文亦多以儿歌形式出现。

如教育小学生要爱护书本,教材里配有题为《爱书本》的插图,配文曰:“庄稼汉,爱苗子;老母鸡,爱儿子;念书娃娃爱书本,不要揉破书本子。”又如教育小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教材里配有《自己动手》《妈妈欢喜》等配图,配文曰:“好娃娃,早早起,自己打水把脸洗;好娃娃,早早睡,自己铺毡又叠被。”“姐姐和弟弟,放学回家里;姐姐说:好弟弟,你去洒水,我来扫地,打扫干净,妈妈欢喜。”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爱护书本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爱护书本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妈妈欢喜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妈妈欢喜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自己动手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自己动手图

引导小学生敬仰先烈,传承弘扬英雄事迹。教材里配有题为《想起刘志丹》的插图,在刘志丹同志手绘画像下面配文曰:“碾新米,煮干饭,端起饭盆来,想起刘志丹;刘志丹,英雄汉,创造边区陕甘宁,百姓把身翻。”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刘志丹像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刘志丹像

开展抗战教育,培养边区小学生尚武精神。教材里配有题为《学打仗》的插图,配文曰:“拿上木刀和木枪,大家都来学打仗;你们装做日本兵,我们装做八路军;他们有的装汉奸,有的装作老百姓;八路军帮助老百姓,打走了汉奸和日本。”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学打仗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学打仗图

结合边区社会建设,面向小学生开展针对性宣教。教材里配有题为《神的本领》《二流子》等插图,前者系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破除封建迷信,配文曰:“纸神像啊,火来把你烧成灰;泥神像啊,水来把你化成泥;我要问问你们,你们的本领在哪里?”后者则围绕边区开展的改造“二流子”运动,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观念,插图中“二流子”的惨相令人忍俊不禁,配文亦朗朗上口:“二流子,怕动弹;不劳动,不生产;人穿好,他穿烂;人家吃,他在看。”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二流子图

陕甘宁边区《初小国语》里的二流子图

除了这种图文并茂式的形象引导之外,教材里的相关课文也以现身说法和讲故事的形式向边区小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比如其中一篇课文就以小学生的视角写道:“姐姐病了,妈妈叫爸爸去请巫神。爸爸不信巫神,请来了一位医生。姐姐吃了医生的药,病就好了。妈妈现在也不信巫神了。”

02

《识字课本》作为扫盲教材,配有十七幅手绘插图,非常“接地气”地以图文并茂形式融入抗战宣传、生产生活和青少年教育内容。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书影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书影

引导群众热爱革命领袖、拥护人民军队。在“好领袖”小节里,配有毛泽东同志头像,配文曰:“太阳出来满山红,中国出了毛泽东;他给人民办好事,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在“好军队”小节里,配有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头像,配文曰:“八路军,新四军,爱护民众打日本;朱彭司令领导好,百战百胜有威名;八路军,新四军,打仗生产都能行。”在“劳军秧歌”小节里,配有《劳军图》,生动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正月里来是新春,抬上猪羊出了门;猪羊抬到哪里去?送给英勇的八路军;八路军是自家人,他们和咱一条心;坚持抗战有功劳,赫赫大名天下闻。”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劳军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劳军图

引导群众大生产、学文化。在“劳动”和“生产”小节里,配有《男女老少收割图》《丰衣足食图》,配文曰:“劳动劳动,努力劳动;劳动英雄顶状元,劳动英雄最光荣。”“生产生产,有吃有穿;丰衣足食,人人喜欢。”“新米饭,黄又黄,赶上毛驴送公粮;咱们的光景过得好,都是政府领导强;吃水不忘打井人,送上公粮理应当。”在“认和写”小节里,配有题为《写字图》的插图,画面中既有少年儿童,亦有头裹白羊肚手巾的青壮年甚至老年人,有的在黑板上练习,有的拿树枝在地上比划学写自己姓名;构图与线条虽然简单,扑面而来的却是真实的生活气息。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收割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收割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丰衣足食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丰衣足食图

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娃娃”小节里有这样的话语:“教娃娃,要听话;懂道理,不吵架;对爹娘,能孝敬;对弟妹,不打骂;在家勤生产,出外帮大家;公平处事情,对人不欺诈。”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为基础的信条,边区教材以类似三字经的形式将其高度凝练,用循循善诱、浅显易懂的“边区语言”向边区少年儿童推送做人的原则。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儿童卫生习惯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儿童卫生习惯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写字图

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里的写字图

03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近期以来,小学教科书插图事件成为舆论热点。面对陕甘宁边区《识字课本》和《初小国语》等教材里这些十分质朴、技法简单甚至有点“土气”的插图以及配文,面对抗战烽火和革命洪流中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生动实践,今天的教材编纂者特别是教材插图设计者,更应时时反思艺术的本质为何?以笔者浅见,单纯就插图及配文的思想性和感染力而言,七八十年前的陕甘宁边区老课本仍然具有相当借鉴意义。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毕竟不是随心所欲的试验品,某种意义上的返璞归真,可能才是教育的真谛吧。

文·图丨奔流特约撰稿 史勇

(奔流新闻)